國旗,是一個國家的形象象徵,在外交場合中非常重要。但是對於國旗的使用,卻是近幾百年來的事。我國國旗的應用,也是從晚清時候開始的。
封建社會時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那時候外交也比較少,所以基本上沒有國旗。古時候看到最多的都是戰旗。我國第一面正式的國旗是黃龍旗。
黃色和龍都是天子的象徵,以黃龍旗作為國旗寓意著朕即天下。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後,黃龍旗被中華民國的五色旗取代。
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蔣介石又把中華民國的國旗改為“青天白日滿地紅”紅旗,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五星紅旗才成為新的國旗,並沿用至今。
五星紅旗,為左上角鑲有五顆黃色五角星的紅色旗幟,旗幟圖案中的四顆小五角星圍繞在一顆大五角星右側呈半環形。紅色的旗面象徵革命。
五顆五角星及其相互聯絡象徵著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的團結。四顆小五角星各有一尖正對大五角星的中心,代表著圍繞一箇中心的團結。
每一個國家的國旗,可以說都有著各自所代表,代表著各自國家的深厚文化。今天文史君要和大家聊的是韓國國旗,背後也充滿著文化。
韓國國旗是太極旗,由白色底襯,青紅兩色的太極圖,以及乾、坤、坎、離四卦共三個部分組成。白色代表純潔、和平;青色代表陰;紅色代表陽。
透過陰陽對立統一運動建構起來的太極圖,象徵著天地人的永恆運動與和諧、以及人類社會和國家民族的發展繁榮。乾(天)、坤(地)、坎(水)、離(火)四卦,分別代表正義、豐饒、智慧和光明。
由此看來,韓國的國旗也是很有文化的,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韓國的國旗其實是中國人設計的。
設計者正是我國清末著名的外交家和學者馬建忠。馬建忠別名乾,學名斯才,字眉叔,江蘇丹徒人,他的哥哥馬相伯是我國復旦大學的創始人。
晚清時期,朝鮮和韓國還沒有分裂成兩個國家,它們是一體的,只有一個名字叫朝鮮。那時候朝鮮還是清政府的附屬國,和清政府實行的鎖國政策一樣,堅決抵抗外國入侵。但最終卻被鄰國的日本,以強大的武力征服了。
朝鮮失敗後,開始與日本有“外交”事宜,這時候就需要用到國旗。但是朝鮮當時屬於清朝的藩屬國,根本就沒有國旗。朝鮮大使沒辦法,想用清朝的黃龍旗改成“四爪黃龍”來代表,當時清朝的黃龍旗是“五爪黃龍旗”。
於是朝鮮國王就派使臣李榮肅拜訪李鴻章,李鴻章向光緒皇帝上奏,當時朝堂的很多大臣提議,朝鮮不能使用大清的黃龍旗。光緒帝猶豫不決,此事就擱置下去了。
到了1882年,當時朝鮮和美國正在商定《朝美修好通商條約》,需要清政府支援。清政府派馬建忠前往洽談,提及朝鮮國旗的事,那個“四爪黃龍”的方案遲遲沒有迴音,於是才華橫溢的馬建忠就親自給朝鮮設計了一面國旗。
這面國旗的設計元素是:底色為白色,中間是太極圖,外周是八卦,恰好對應著朝鮮的八道主義。八卦符號用黑色非常顯眼,太極用半紅半黑。
馬建忠的設計,讓朝鮮國王非常滿意,於是就成了朝鮮國的國旗。後來朝鮮分裂出北朝鮮和韓國。朝鮮另行設計了國旗,而韓國則沿用了太極旗,成為國旗。
只是後來一位英國學者依據西方美學對韓國國旗略做了改動,將八卦變成了四卦,並最終正式成為大韓民族的國旗,且沿用至今。
讀者們,關於“韓國國旗的來歷”,大家有何看法?如果喜歡本文章,請轉發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