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圖片從上到下依次為四川廣元嘉陵江畔風景,李化武回鄉勞動場景,部隊戰士向李化武敬軍禮。 陳平、唐彪供圖 製圖:趙偲汝
音樂緩緩響起,燈光驟然雪亮。
偌大的影院裡空空蕩蕩,只有一位瘦高的老年觀眾,直挺挺站立著。
這時候,螢幕上出現一行大字:“偉大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永垂不朽!”老人莊嚴地舉起右側殘臂,敬了一個軍禮……
去年國慶期間,抗美援朝題材電影《長津湖》全國熱映。為了致敬這位70年前在朝鮮戰場浴血奮戰的一級傷殘軍人,四川省廣元市昭化區與相關部門特意為他舉行了專場放映。
一
1933年12月,李化武生於大巴山深處的四川省廣元縣中漕村。全家7口人,擠住兩間茅草房。兄妹五個,都沒有讀書。不到10歲,他便為地主放牛。
新中國成立後,生活剛剛好轉,抗美援朝戰爭爆發。
1951年4月,他主動報名參軍。
那一年,他17歲。
17歲,首次遠行,前方是戰場。
他們步行來到一個山溝,換上軍裝。幾天後,坐汽車到寶雞;又停一週,乘悶罐火車,三天三夜,抵達丹東。在那裡,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軍事技能和時事培訓。他主要學習60炮(60毫米迫擊炮)發射,瞄準目標,判斷敵方距離,調整角度和射程。
很快,他完成了從一個山村娃到一名志願軍戰士的轉變!
他們是第二批入朝作戰的志願軍。他的班長叫肖貴村,四川人;排長姓高,雲南人。高排長和肖班長,訓練時鐵面無情,生活上卻親如父兄,不僅睡覺時給他壓被子,還幫他寫家信。
他個子高、力氣大,肖班長讓他負責背運炮架和炮彈。
戰爭期間,朝鮮平原地帶的房屋,幾乎全被炸燬。冬天,冰雪覆蓋,氣溫低於零下30攝氏度。部隊只能露天宿營。在雪地上鋪一塊油布,兩人一組,躺倒睡覺。戰士們穿著棉衣棉褲,擠在一起,相互取暖。即使這樣,每躺下兩三個小時,站崗的哨兵就要叫醒大家起來活動,搓手踢腿,蹦蹦跳跳,等到身上回暖,嘴裡哈出熱氣,再躺下。如果不這樣,就會被凍僵甚至凍死。
第一次投入戰鬥,是1951年11月的一個傍晚。密集的槍炮聲響起,本來緊張害怕的他,霎時忘掉一切。經過4個小時的戰鬥,他和戰友守住了陣地。
而後,就進入緊張的戰鬥生活。
平時,就是保養武器,他把60炮當作最親密的戰友,託在掌上,抱在懷裡。作戰時,他扛著炮架和炮彈,頂著槍林彈雨,在戰場上飛奔著尋找最佳炮位。
當年12月,李化武隨部隊開赴轎巖山阻擊敵軍。一天晚上,敵軍連續發動3次攻擊,先炮轟,再衝鋒,均告失敗。
又一輪進攻開始了。
突然,炮彈尖厲的呼嘯聲從高空傳來。未及細想,李化武跳進身邊新炸開的彈坑,雙手護頭,順勢趴下。一枚炮彈在身邊爆炸,他兩眼一黑,昏了過去……
3天后,他有了一絲感覺。右眼黑漆漆,刀絞般疼痛,只有左眼前面晃動著一縷光明。他想用手揉一下,雙臂卻被木板緊緊夾住。拼命睜開左眼,模糊的視線裡,自己的雙臂,都沒有了。
這只是前線戰地醫院的臨時搶救。他的傷勢太嚴重,必須馬上回國做手術,否則性命難保。
可歸國的路,何其艱難!由於戰場上交通不便,他只能躺在擔架上,輾轉轉移。有一次,在一個冰冷的隧道里,一待就是一週。
一個多月後,他終於被送到黑龍江北安縣醫院,取出了早已壞死的右眼球,並進行第二次殘臂切除手術。
從此,他失去了右眼和雙前臂。
不久,他被民政部門評定為一級傷殘軍人。
二
傷情穩定後,他被送進四川省革命傷殘軍人休養院(簡稱榮軍院)療養。在這裡,吃飯有人喂,衣褲有人穿,便溺有人幫。
他連自己吃飯的能力都沒有了。李化武情緒低落,甚至有輕生的念頭。醫護人員告訴他,全班戰友都犧牲了,只有他倖存下來。還給他講述保爾·柯察金的故事,一遍遍朗讀長篇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慢慢地,他被主人公鋼鐵般的意志感動了,決心也要那樣去生活,替逝去的戰友堅強地活下去。
下定決心後,李化武開始練習自己吃飯。
兩隻殘臂太短,均從肘部炸斷。他讓工作人員在右臂殘端繫上手帕,將勺子插入,再用牙齒勒緊、固定,而後哆哆嗦嗦地向著嘴巴方向靠近。最初,無論怎麼努力,飯菜也送不到嘴裡,反而弄得桌上一片狼藉。醫護人員心疼他,說:“您是英雄,我們的工作就是照顧您。”他說:“保爾雙目失明、全身癱瘓,還能堅持寫作呢。”
繼續練習,10次、100次、1000次、1萬次……10多天後,當他把第一口飯菜送到自己嘴裡時,李化武激動得淚流滿面。
反覆練習一個月後,李化武終於可以熟練地用湯勺吃飯了。
信心大增的他,接著練習穿衣服、洗漱、上廁所等基本的生活技能。
生活基本自理後,李化武又有了新的目標——脫盲。自己一字不識,在新社會如何生活啊?
這個過程與練習吃飯相似,用手帕固定鉛筆。剛開始,鉛筆觸到紙,稍一用力,斷臂就禁不住地顫抖,筆尖更是亂戳。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寫不出一個字。他日夜揣摩,反覆練習。一個月後,終於可以寫字了。
兩年後,李化武不僅掌握了1500個漢字,還學會了看報、寫信。
他還踴躍參加集體活動,主動開導、安慰其他傷病員。他教戰友們讀書、看報,還常常陪著失明的戰友出去遛彎、曬太陽。
憑著良好表現,李化武被評為二等休養模範。
1956年1月,他用顫抖的右臂,工工整整寫了一份入黨申請書。不久後,他光榮入黨。
這期間,在組織的幫助下,他認識了南部縣謝合鄉女青年楊正清。兩人一見傾心,當年就領了結婚證。
1957年5月,榮軍院成立傷殘軍人演出隊,李化武和戰友們經過苦練,學會了吹口琴,可以演奏《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我的祖國》等曲目。
次年3月,時任中央人民政府內務部部長謝覺哉來到成都,觀看榮軍院演出隊的演出後,深感震撼,當即表示歡迎他們到北京彙報演出。
1958年5月26日,李化武隨演出隊赴京演出。
《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先後報道。八一電影製片廠根據他們的故事,專門攝製了電影紀錄片《最堅強的人》。
而後,他們赴各地巡迴演出。
透過巡演,李化武深切感受到:新中國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榮軍院裡,傷殘戰友們有的種菜和養豬,有的縫紉和繡花,有的修理三輪車和皮鞋,大都找到了繼續奮鬥的“戰場”。自己才20多歲,雖然缺少兩隻手和一隻眼,但嘴巴還能說話,雙腿還能走路,難道讓國家養活一輩子嗎?不能,絕對不能!
不久,李化武再次用顫抖的右臂,工工整整地寫出了一份申請書——回家種田,支援農業!
這出人意料的舉動,讓所有人大吃一驚。因為國家有明確規定,像他這樣的一級傷殘軍人,由民政部門設定專門機構,供養終身。
他,完全可以過一種“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安逸生活啊。
但他,決心如磐!
三
1963年3月,四川省民政廳為李化武辦理了分散供養手續,同意他返鄉務農。鑑於他的特殊身份,組織同時出具了一份證明:隨時可以迴歸(榮軍院),終生有效!
就這樣,李化武回到了中漕村。
剛剛回村時,他內心似乎有些自卑,經常靠在牆角,默不作聲。村民們見到他,好奇地詢問,他告訴大家,自己在戰場上受傷了。
你的手呢?
沒了。
有人小心翼翼地走上前,摸一摸他的兩個袖管,空蕩蕩的。村民們驚呆了,不曉得怎麼安慰他。
沒想到,他反而安慰大家:“沒事,沒事,我啥都能幹。”
確實,人們很快就發現,他除了沒有雙手和右眼,說話、唱歌、寫字、說故事、講道理等,都比別人強多了,更別說他去過北京,受到過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但話說回來,學農活也是學技術,也需要繡花功夫。而“繡花”,首先要有手啊。
只是他,偏偏沒有。
這就註定了要吃更大的苦。
耕田時,牽牛的繩子只能纏繞在斷臂上。牛驟然發力,把他的斷臂拉出了血。
耙冬水田最難。沒有手去牽牛鼻繩,就套在一隻禿肘上。沒有手去掌耙尾,就套上一個圈圈,把另一隻禿肘穿進去。開始時,踩不住耙,常常摔在泥水裡,冷得直顫抖……
千百次地練習,他的動作逐漸熟練,與牛也交上了朋友,配合更加默契了。他終於學會了各種農活。
最自豪的是,雙手沒有了,力氣卻大。扛過迫擊炮的肩膀,格外硬實,竟然可以負重180斤。交公糧時,村民們要揹著大揹簍,步行8裡地把糧食送到糧站。別人中途歇幾次,需要半天時間,他卻健步如飛,像當年在戰場上扛著60炮飛奔一樣,一口氣就走到了終點。
年底,生產隊評工分。沒有雙臂的他,竟然被評為最高的10分。
改革開放之後,土地包產到戶。李化武和妻子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白天在田裡勞作,天黑了才揹著柴火回家。他們用自己的汗水,辛辛苦苦拉扯著6個子女長大成人。
1985年11月,民政部門出臺相關政策。當時,他生活在偏遠農村,資訊閉塞,但工作人員還是輾轉找上門,主動幫他將6個子女全部轉為城鎮戶口,並陸續安排工作。
1993年,廣元市民政局在市區為他協調安排了一套面積74平方米的公租房。房子沒有電梯,為了他行動方便,特意安排在一樓。
搬進新居不久,他發現同單元七樓住戶也是一位傷殘軍人,而且是腿部受傷,上樓吃力。於是,他主動找到組織,要求互換,沒有任何條件。
房管部門的工作人員瞪大了眼,相同面積,沒有電梯,一樓和七樓,價值差距巨大啊。
家人也不同意。你年紀更大、傷殘更重,難道不擔心爬樓困難嗎?
他說,都是傷殘軍人,應該互相體諒。這位同志,也是我的戰友啊!
家人和工作人員,都不說話了。
四
有一段時期,李化武的兒女們因為下崗、轉崗,家裡的生活一時陷入困境。有人勸他,你是老英雄,可以找找組織,把兒女調整到有穩定收入的單位。
但他說,我的戰友們年紀輕輕就為國捐軀了,他們犧牲之前提過什麼要求嗎?我僥倖活著,已經享受了國家的優厚待遇,我不能再給國家添麻煩了。小家暫時有困難,但我們的國家也有困難啊,我不能再給國家增加困難了。
他拿出自己的撫卹金,鼓勵和支援兒女們自力更生、自謀出路。他和老伴成了幾個孩子的家庭保姆,承擔起買菜、做飯、送飯、看店、接送孩子上學的任務。
經過幾十年歲月的磨礪,高度殘疾的李化武,練就了一身的“本領”:吃飯、穿衣、洗臉、刷牙、做飯,燒菜、沖茶、刮鬍子、洗碗、洗衣服、繫腰帶、如廁等生活技能,他基本都掌握了。唯一的困難是解釦和係扣。好在,他有親愛的家人幫助。其實,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往大了說,不都是需要別人的幫助、又都在幫助別人嗎?我為人人,人人為我。這,就是有情有愛的人世間啊!
80歲之後,李化武爬樓困難了,便和兒子住在了一起。
為了照顧父親,兒子置換了一套電梯公寓房,就在嘉陵江畔。
李化武常常沿著嘉陵江兩岸散步。凝視著巍巍青山,遙望著湛湛藍天,他又想起了肖班長、高排長和戰友們。再想想自己的幸福生活,不禁潸然淚下。
2017年,家門口的西成高鐵開通了,自古蜀道難於上青天,而今蜀道通車不再難。
2021年,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李化武生活的城市,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以前,樓房最高7層,現在超過了36層,而且處處是公園。嘉陵江上原來只有一座橋,現在已有十幾座了。
…………
戰場歸來70年,老兵李化武用自己僅存的左眼,看著新中國一步步走向繁榮強盛。
作為一個久歷世事、飽經滄桑的老者,他要把自己80多年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悟,講給後人聽。於是,這些年,他在社會各界頻繁宣講。
在學校裡,他講感恩,講珍惜。他用自己的經歷,告訴孩子們美好生活來之不易。只有好好學習,努力成才,才能回報父母,回報國家。
對機關幹部,他講勤政,講敬業,鼓勵他們拼搏奮鬥,勇於擔當。
對部隊戰士,他講奉獻,講紀律,為了黨和國家的根本利益,要勇於衝鋒、敢於犧牲……
講這樣的課,他分文不取。他說,我是志願軍老兵,國家有優厚撫卹。我決不收費,我只盡義務。
每逢宣講,李化武總是身穿老式軍裝,彷彿這樣就回到了青春時代。
的確,他的思想永遠青春。他的講述,既有當年的故事,又有時代的氣息,常常引發聽眾的共鳴,掌聲不斷。他用殘臂致敬的軍禮,更是讓現場聽眾熱淚盈眶……
當地的大學生軍訓,他總是上第一課。那一天,陽光猛烈,烤得大家滿頭流汗。但他一直站著講,講他17歲上戰場的故事,講他18歲斷雙臂的經過,講他19歲學吃飯的感受。
火辣辣的太陽下,口乾舌燥。讓他喝水,他拒絕了;建議中途休息,他沒同意。為什麼?水喝多了,會上廁所,會給工作人員添麻煩;中途休息,會耽擱娃娃們寶貴的學習時間。
這些十八九歲的孩子們,驚歎不已:“老爺爺像我們這個年齡時,已經上戰場保家衛國了,而我們呢?為什麼連軍訓的苦也受不了?”
烈日下,孩子們感動得流淚。
黨史學習教育時,他在烈士陵園講戰爭故事。工作人員為他準備了椅子,他不坐,站著講。講了一個小時,仍然筆直站立著。
他說,面對烈士,面對戰友,我怎麼能坐下?
平時走路,他總是昂首正視、步履穩重。從背後看,雖然袖管空空,但勁風吹過,更加威武。路人會說,這是一個軍人,標準的軍人。路人不知道,這還是一位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的一級傷殘軍人!
2021年國慶,抗美援朝題材電影《長津湖》熱映。長津湖,與李化武受傷的轎巖山距離不遠、環境相似。看著電影裡的畫面,當年的烽煙歲月,滾滾而來。
當電影裡的志願軍戰士們集合時,他也不自覺地站直身子,舉起右臂,大聲地報出了自己的部隊番號和姓名:“我是中國人民志願軍12軍35師105團3營7連4排60炮班戰士李化武!”
他直挺挺站立著,淚流滿面。
向戰友致敬!
向歲月致敬!
向歷史致敬!
《 人民日報 》( 2022年04月11日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