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的一天,山西省政府門外,來了一位衣著簡樸的老農。
他面帶些許不安,時不時地向裡張望,又有心想離開,似乎是準備要放棄,內心不斷地做著鬥爭。在他的手裡,似乎還緊緊地攥著什麼東西。
老農的這一系列反常舉動,引起了政府值班工作人員的注意。
過了一陣兒,一位工作人員走了出來,問他:“大爺,您到這裡來是遇到了什麼困難了嗎?”
政府工作人員這一舉動讓老人有些受寵若驚,似乎找到了救星,渾濁的雙眼裡綻放出一絲光芒。
他顫顫巍巍地伸出雙手,將一張皺巴巴的泛黃的紙遞給來人。然後有些為難情地說:“俺家的婆姨病得厲害,為了給她治病,鍋都快揭不開了,你看看這紙上寫的還算數不?”
那工作人員接過老人手裡的字條,不看還好,一看當時便驚呆了!
老人手裡拿的是一張借條,所欠金額居然是1100萬法幣,借款人赫然寫著八路軍的某某團長,落款時間是1942年,在紙條的左下角蓋著八路軍的大印。
工作人員在政府上班這麼多年,還是頭一次見到這樣的借條。
看老人如此質樸,倒不像是前來騙錢的,但是這件事情非同小可。工作人員不敢擅自做主,他趕緊一邊把老人請進辦公室詳細瞭解情況,另一邊向領導彙報。
政府的高層領導聽說之後,對老人這件事也十分重視,聞訊而來並親自接見了他,還在第一時間安排專家對這張借條進行鑑定。
鑑定的最終結果是,這張借條是真的,那麼這欠條又是怎麼來的呢?
戰火紛飛年代,真誠相助
時間倒退回1940年,一支剛剛打過仗的八路軍隊伍在山西境內徘徊。
他們看上去有些頹廢,因為此時,他們正在面臨一個巨大的挑戰,那就是隊伍裡的糧食已經出現了短缺。
有人開始向領導提議:“領導,咱們已經快沒吃的了。要是還有仗打,不用敵人,我們自己就倒下了……趕緊想想辦法吧!”
“領導,咱們就找老百姓借一點糧食,以後一定還給他們。”
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即使作戰再英勇,沒有糧食確實是一個很大的難題,不僅讓戰士的傷亡更嚴重,也影響著戰鬥力。
領隊的團長開始思考眼前的情況,戰士們餓著肚子不行,但是隨便拿老百姓的東西更不行,此時到處都是敵人的封鎖線,該怎麼辦呢?
當他們正為口糧發愁的時候,當地的老百姓發現了他們。很多人見到當兵的,會下意識地躲起來,儘管知道八路軍是在為百姓打鬼子。
只有少數膽大些的農戶,在自己家裡,透過門縫偷偷地看著這些八路軍的一舉一動,
西北風裹著滿天的黃沙呼嘯著,為了不打擾群眾,戰士們放慢了腳步。但缺少糧食的問題依然是急需要解決的。
農戶與百姓
他們的樣子被一位農戶看在了眼裡,他猜出了他們的窘迫。
這位農戶名叫郭明陽,他大膽地走上去,攔住了他們的去路,並操著濃重的山西口音告訴八路軍戰士們,自己家有些餘糧,趕緊來填飽肚子再去打仗。
雖然飢寒交迫,但是八路軍戰士還是不願意輕易要老百姓的糧食,因為在那個年月,很多百姓家也是數著米粒下鍋的,能攢下點糧食實在不容易。
但郭明陽非常堅持,用他的話來說,同樣是當兵的,國民黨軍經常欺壓百姓,而八路軍卻是實實在在地為老百姓辦事,從來不輕易擾民,這些他早就看在了眼裡。
他實在不忍心看著人民子弟兵打了仗還要挨餓受凍。
更何況,這郭明陽在當地算是比較富裕的人家,祖輩都以經商為生,到了他這一代,已經積攢了不少的家業。
郭明陽讀過不少先進書籍,他雖然算是地主,但思想並不封建,也不會隨意剝削農民。
平常,如果看見同村人誰家窮得快揭不開鍋了,郭明陽還會伸出援手予以相助,眼下八路軍來了,郭明陽想著一定要為他們做點事。
就這樣,郭明陽把家裡存糧拿了出來,給八路軍送了過去,在他的帶動下,同村的不少村民也紛紛拿出自家的糧食捐給八路軍。
雖然是杯水車薪,但也是一份心意,讓那些從戰場上歸來的八路軍戰士感受到了老百姓的關愛和溫暖。
郭明陽想著光這些糧食可能還不夠,他又拿出了自己的錢財,兌換成了法幣,整整1100萬元,親自交到八路軍的手裡。
這在當時可不是一筆小數目,八路軍團長震驚了,要不是因為特殊的情況,這麼多錢是萬萬不能拿的。
郭明陽的義舉解決了這支八路軍隊伍的燃眉之急,於是團長趕緊寫下了一張借條,並許諾讓郭明陽日後拿著它來取回還款。
郭明陽呢?從把錢交給八路軍開始,就從來沒有想過讓他們歸還。可是,他實在拗不過八路軍團長的好意,只能勉強收下。
但是他早已打定主意,以後不打算再把錢要回來,至於這張借條,就當是一個紀念,被他小心地儲存在一個盒子裡面。
家境衰落時無奈的選擇
八路軍走後,郭明陽的善舉一傳十、十傳百,雖然資助給八路軍不少錢,但是生意也比往常更加紅火。
大家都被他這顆熾熱的心感動著,也更願意來他家買東西。於是,他們愈發成了十里八鄉少有的富商。
然而,樂極生悲。正當郭家的生意風生水起之時,幾個同行因為嫉妒,背地裡開始做起了手腳。他們以次充好,以更低的價格開始擾動市場。
老百姓們並不曉得其中的實情,只知道哪家的東西便宜就去哪家買,結果郭家的風光很快就被搶了去。這時有人暗地裡勸郭明陽,別那麼死心眼,只要能掙到錢就行了。
郭明陽為人正派,誠實守信,靠劣等貨賺錢的事兒,他是做不出來的。
此時,戰爭早已結束,他也已經是年邁的老人,而家裡的生意卻一天比一天慘淡,當傳到他兒子的手裡的時候,不僅沒有了盈餘,而且還負債累累。
郭明陽的兒子出於無奈,只好賣掉了房屋和田產,遣散掉了家裡的傭人,住在家中的老宅子裡,靠著務農為生,比起之前的光景,簡直是天壤之別。
即便如此,他依然記得父親離世前的囑託,保管好那張借條傳承下去,不能問政府要錢,更不能給郭家丟臉!
謹記著父親的教誨,郭明陽的兒子老實本分地過日子,在自知時日不多的時候,他把自己的兒子郭建英叫到身邊,從一個匣子裡拿出了那張借條,並告訴了他這張借條背後的故事。
臨了,他像父親一樣再三囑託兒子,要保管好借條,不到萬不得已別輕易用。
郭建英便是後來到省政府想要兌換借款的那位老人。
自打他記事起,家裡挨餓受凍是常有的事情,特別是六十年代初鬧饑荒,家家戶戶入不敷出,他家也一樣,吃了上頓沒下頓。
但即便那樣,父親也沒有再拿出多餘的錢。當他得知了借條的故事之後,更加謹慎地把它保管了起來。
轉眼到了八十年代,他也已經是五十多歲的老人,他沒有忘記爺爺和父親的囑託,借條也一直鎖在櫃子裡,從來沒有想過去兌換。
誰承想天有不測風雲,郭建英老人的妻子得了重病,讓原本貧寒的家庭雪上加霜。
為了給妻子治療,他四處求醫問藥,花光了幾乎所有的積蓄,還借了好些外債,但治病的錢還是不夠用。
無奈之下,他想起來那張紙條,然而父親臨終前的囑託又讓他實在犯難。
妻子含著淚告訴郭建英放棄吧,反正人總有一死,郭建英聽老伴這麼說,心裡更加難受。
思慮再三,他還是決定拿著這張借條去找政府,但是他不能確定的是,時間已經過去這麼久了,這張借條還能不能作數。
真相大白,政府如數奉還
事情講到這裡已經真相大白,郭建英手中的這張借條,也已經引起了政府相關人員的重視。
只是這張借條不僅數額巨大,而且需要尋找相關的人士進行進一步的確認,至於該如何處理也需要進一步商定,他只能被告知回去等訊息。
帶著幾分忐忑與不安,郭建英回了家。
誰知,他找政府還錢的事情竟然不脛而走,部分報刊以及媒體還予以了報道。
一時間,各種猜測和流言蜚語紛至沓來,有人說他鬼迷心竅,也有人說他膽大包天,居然敢打政府的主意。郭建英一邊照顧妻子,一邊內心苦悶極了。
為了證實這張紙條的真實性,政府專門成立了負責的小組,他們拿著這張紙條走訪了尚在人世、瞭解這件事情的老八路,又到郭建英老人所在的村子調查走訪。
最後得出的結論是,情況的確屬實,但遺憾的是當年的那位團長已經去世了。
既然情況是屬實的,那麼1100萬的法幣該兌換給郭建英老人多少人民幣呢?
工作人員向當時的經濟學專家求助,專家最後給出的結論是,鑑於法幣已經停止了流通,而且物價也上漲了很多倍,經過測算,這筆錢應該兌換給他8萬元。
8萬元在現在看來,可能微不足道,但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可是一筆鉅款。
那個時候人們才剛剛走向富裕,能成為萬元戶的人都很少,一個背朝黃土地的老農民居然一下子就有了8萬元,簡直就是鉅款從天而降,在當時又引起了一陣不小的轟動。
不僅如此,在政府工作人員的安排下,給郭建英的妻子進行了妥善的安排,讓她進入醫院進行治療。
他們一家還被列為革命家屬,予以特殊優待。經歷過這些的郭建英老人一次又一次地流下了感動的淚水,對政府,對共產黨更是無比的感恩。
起初,郭建英老人只是抱著試一試的想法,他萬萬沒有想到這張借條居然真的得以兌現,政府這種為百姓認真負責、說到就能做到的態度,也得到了大眾的一致稱讚!
郭建英這件事在國內也並非個例,建國以後,政府根據以往的借錢記錄,透過與經手人的核實,只要是準確無誤的,都會歸還到老百姓的手中。
時至今日,很多人覺得這一張欠條是無價之寶。
它見證了八路軍在戰爭年代的困苦和艱辛,也見證了軍民魚水深情,更是八路軍不拿百姓一針一線的最好的佐證,沒有比它作紅色教材更合適的了。
如今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享受著充盈的物質生活,但是當我們看到那些欠條的時候,依然可以想到崢嶸歲月裡那些不顧飢餓與嚴寒、為解放大眾奮勇拼搏的八路軍戰士。
他們雖然身處艱苦的環境之中,卻不願麻煩百姓,即使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也堅持立下借條,而不是白吃白拿百姓的東西,並允諾日後一定歸還。
前幾年,報紙上曾經刊登的一張照片感動了無數人。
那是1949年上海剛剛解放的時候,戰士們進入城市已經是深夜,天上飄著雨,連日的戰爭早已經令他們疲憊不堪。
但即使是那樣,他們仍然沒有打擾群眾,而是選擇整齊地席地休息。當第二天市民開啟窗戶時,看到的是一排排躺在路邊的戰士。
人民子弟兵就是如此尊重百姓,無論是在戰爭年代,還是在和平時期。
如今我們雖然已經遠離了戰火紛飛的年代,而突如其來的疫情、罕見而至的暴雨依然為生活蒙上了陰霾。
在最關鍵的時刻,依然是他們衝鋒在最前線,守衛一方的平安與幸福。
很多時候我們不知道他們每個人的名字,但我們知道他們是一群真正把人民放在心上的人。
這也就是為什麼當年郭明陽、以及很多像他一樣的人,把最寶貴的糧食和財富都傾囊相借的原因。
因為人民子弟兵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他們是一群最值得信任的人,是最值得依賴的人,他們選擇了人民,也必將得到人民永遠的尊重和愛戴。
我們的國家也因為有了他們,才更加安定、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