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之上,既是我國人盡皆知的5A級景區,同時它也是世界級的灌溉水利工程。
都江堰始建於秦朝,迄今為止已有兩千年的歷史,而如今它依然可以投入使用。那麼都江堰是如何讓自己成為了跨越千年維度的水利工程呢?
本期子牙童趣知識局就和大家一起了解,都江堰屹立千年的秘密。
(一)都江堰的歷史背景
都江堰是一項超級水利工程,由兩千年前的李冰父子建造。都江堰由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部分組成,在使用的兩千多年來,都江堰都一直髮揮著防洪灌溉的作用,也正是因為有它的存在,才使得成都平原成為富庶豐饒、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
到今天為止,都江堰的灌溉區已達到了30餘縣市,受都江堰水利澆灌的土地面積近千萬畝。
都江堰也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為久遠,唯一完整留存,並且至今一直在使用,以無壩引水為其最顯著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
都江堰凝聚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與科學,是當時人們智慧的結晶。
那麼這樣一座造福百姓的超級大工程,是如何進行運作,又是如何進行水利調節的呢?
首先我們要首先了解究竟為什麼要修建這樣一座工程。
成都平原位於祖國的內陸,距離海洋較遠,但是成都平原地勢廣大開闊又四周環山,所以,成都平原的天氣就會出現兩個極端:
雨季時,由於成都平原開闊的地形,地面又沒有什麼遮擋,於是在雨水充沛的季節,岷江洪水氾濫,整個成都平原都會變為一片汪洋,給人民的生產和生活都帶來極大的困擾;
每到旱季時,成都平原又因為其地形不臨海,天氣又十分乾旱不下雨,導致成都平原的土地因缺水而乾裂。因此,嚴重阻礙了古蜀國人民的生存與生產。
秦國經歷商鞅變法後,一時間人才輩出,在這樣的情況之下,當時的統治者下令修建了都江堰,這才有了造福成都百姓的水利工程。
依據當時成都平原的自然情況,修建都江堰必須具備兩個最重要的功能,那就是防洪和灌溉。
岷江是長江水量最為充沛的一條支流,同時成都平原的地勢向東南方傾斜,所以岷江就像是懸在整個平原之上的河。
在都江堰建造的地區一直到成都平原的內部,兩地的落差竟然高達273米,所以這樣一條“懸河”對於成都平原來說,每逢雨季就會變得十分危險。
如果合理利用岷江這條河,那麼成都平原旱季時期的乾旱就可以得到有效的解決,於是建造者在合理配置水資源上動了腦筋,並且利用都江堰實現了他們的想法。
都江堰工程修建的整體規劃就是,將岷江的水分支成為兩條,其中一條水流引入成都平原,另外一條則主要起到疏散的作用,將多餘的江水引入主支,離開成都平原。這樣做不僅可以緩解當地的旱災,還可以避免發生水災。
(二)都江堰的三大結構與功能
都江堰的主體修建工程主要包含三部分的內容,它們分別是分水魚嘴、寶瓶口、飛沙堰。
這三項工程最早進行修建的是寶瓶口,寶瓶口在都江堰工程中起到了相當於的“節制閘”的作用,它可以自動控制進入內江的水量。
李冰父子在修建之前先找到了當地有過治水相關經驗的居民,和他們一起勘察附近的地形以及水況,在一群人的商議之下,所有人一致決定鑿穿玉壘山進行取水。
他們利用火將石頭烤裂,成功將玉壘山炸出一個寬二十公尺,高四十公尺,長八十公尺的山口。
由於它的形狀很像一個瓶口,所以他們給這個山口取名為寶瓶口。而那些因開鑿玉壘山而分離出的石堆,就被稱作“離堆”。
將玉壘山成功打通後,岷江的水流順利透過寶瓶口進入了東邊的旱區,利用岷江充沛的河水進行農業生產,灌溉良田。
這樣做,不僅即刻緩解了平原西部洪水氾濫的問題,同時將水合理東引,又造福了東部的旱區,可謂是一舉兩得。
寶瓶口正式修建完成投入使用後,緊接著建造者開始了第二項重大的工程——分水魚嘴。
分水魚嘴的作用顧名思義,就是將水進行分流,更好的發揮都江堰的作用。
這個分水堰的前端形狀與魚的頭部,尤其是嘴巴部分十分相像,所以給這個分水堰正式取名分水魚嘴。
修建分水魚嘴是因為,雖然寶瓶口已經起到了分流以及灌溉的作用,但是由於江東的地勢過高,導致江水很難流進寶瓶口內。
即使流進寶瓶口內,江水的流量也會因為地勢而變得極其不穩定,這樣都江堰的調節作用就大打折扣了,於是建造者便修建了分水魚嘴,用來彌補這一不足。
“魚嘴”其實就是一個分水堰,它可以透過地形,將江水分成兩支,東邊的那支江水稱為內江,會被迫進入寶瓶口,成為東部的灌溉用水;西邊的水流被稱為外江,它們則會順著岷江流下,匯入岷江的正流。
由於內江又窄又深,而外江卻又寬又淺。在水位下降的旱季,將近60%的水都會匯入內江,而這些水則會成為在成都平原生活的人們日常的生活用水。而當雨季到來,岷江水勢兇猛發生洪水,水位升高時,大部分的江水就會順著岷江較寬的江面流走。人們將這項設計稱為“四六分水”。
由於僅僅依靠寶瓶口遠遠不足以達到控制岷江江水的目的,所以,為了實現更好的抗洪減災的目的,修建者又修建了飛沙堰。
首先,他們在寶瓶口修建了一個平水槽和一個溢洪道。在控制洪水氾濫的溢洪道前修建了一個彎道,讓江水可以在此處形成一個環流。
當雨季洪水氾濫,水位上漲時,江水就會沒過堰頂,此時,夾帶泥沙的洪水就會順著水流流向外江,從而實現保證成都平原灌溉區域不會被洪水淹沒的目的。
其次,當泥沙和石頭經過飛沙堰時,會遇到因水流轉動形成的漩渦,此時,由於離心力的作用,它們會被拋過飛沙堰,也正因為這樣,它才被取名為“飛沙堰”。
這樣拋開石頭和泥沙,就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寶瓶口周圍的泥沙堆積,保證寶瓶口可以終年不停地進行工作執行。為了觀測與控制內江的水量,李冰又雕刻了三個石樁人像放在水中,並以它們為依據來確定水位的高低,也同時作為最小水量時的清淤標準。
這三大主體工程,寶瓶口、分水魚嘴以及飛沙堰,它們組成了完整的都江堰,並且三個主體相輔相成,共同成為成都平原的一大屏障,協調了岷江的水資源,保證了岷江水資源的平衡。保護了成都平原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並且維持了千年之久。
歷時八年修建的都江堰為成都人民帶來了福音,改善了成都平原一直以來的水旱災害,成都平原從之前的“顆粒無收”,變成了現在的“天府之國”,都江堰功不可沒。
對於都江堰工作兩千年的原理,大家有什麼自己的看法呢?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請為我關注點贊並轉發,你們的每一次鼓勵都將是我做出更好文章的動力。
—END—
小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