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似雞非雞的秧雞
雞是雉形目鳥類的俗稱,但是一些外形像“雞”,名字中也有“雞”字的鳥類,其實並不是真正的雞,而是秧雞科的鳥。它們外形似雞,也有類似雞的覓食行為,喜歡溼地、草地這樣的環境,這篇文章就簡單介紹兩種城市中比較常見的水雞。
科普.
黑水雞
黑水雞(Gallinula chloropus),名字就像它們的外表一樣,全身近黑色,背部為深褐色,脅部有不明顯的白色斜紋,體長為30公分。額頭一塊紅色的“雞冠”狀的額甲,喙尖為淡黃色,喙中段至額甲為硃紅色。足部為黃綠色,腳趾較長,適合在蘆葦和荷葉環境中行走。黑水雞雌雄相近,雄性體型較雌性略大,額甲面積更大,顏色更紅,但是大多數情況下不經對比極難從外形上區分出它們的性別。
黑水雞在北京地區分佈廣泛,只要在有水生植物的環境中,就不難看到它們的身影。它們的食物是水中的昆蟲、小型魚類、蠕蟲和水生植物。它們喜歡有豐富遮蔽環境的生境,特別是一些溼地湖泊的近緣淺水環境,在城市中的公園和溼地都能看見它們淺水漫步。每年四月開始是黑水雞的繁殖期,它們喜歡把巢修建在荷葉叢內部和蘆葦叢這樣的隱蔽環境中,通常每窩8-10枚卵,孵化期約20天,幼鳥長成,很快就能跟隨親鳥涉水活動。
在一年當中4-9月約半年的時間內,大部分的黑水雞會繁殖兩次,甚至有繁殖第三窩的情況,第一窩的幼鳥離窩後還會在親鳥的家域內活動,甚至有幫助父母照顧下一窩幼鳥的行為。黑水雞亞成鳥體色為瓦灰色,下腹面顏色為灰白色,額甲極小不明顯。
科普.
骨頂雞
骨頂雞(Fulica atra)體型較黑水雞大,體長約40公分,體量大小也與一隻家雞一般,除了喙和額甲為乳白色之外,全身黑色,反而比黑水雞更像黑水雞。骨頂雞因為其頭部白色的額甲,又被稱為“白骨頂”。其實無論黑水雞還是骨頂雞,它們的額甲並非骨質,而是堅韌有彈性的面板組織,遠遠望去好似骨質結構。
骨頂雞的足部似船槳,被稱為瓣狀足,兼顧了在水生植物上行走和划水的功能,這也讓它們的生境選擇更偏向開闊的環境,如河流、湖泊和水庫這樣的較大水域,而且大多數時候它們會在遠離岸邊水域中部的水中活動,遠遠看去又好像一隻黑色的鴨子。而它們的食性也像鴨子一樣喜歡葷腥,食物比例中魚類、小型蛙類等佔比更多。
在繁殖期的時候,骨頂雞會在蘆葦叢中堆砌一個巢臺,在頂部產下8-11枚卵,大多數情況下8枚卵居多。骨頂雞還有一個有意思的繁殖行為,就是種內巢寄生,即一隻雌鳥會把卵產在相鄰骨頂雞的巢內,讓鄰居來代勞孵化和餵養雛鳥。很多時候骨頂雞也能透過辨識區分鄰居偷產的卵,進行清理和破壞,它們演化出了利用與反制機制。
科普.
有走有留 全年可見
黑水雞和骨頂雞在北京地區全年可見,嚴格上說無論黑水雞還是骨頂雞,它們又分為遷徙和居留族群,北京地區夏季看到的黑水雞或者骨頂雞在深秋會遷徙至更南的地區,而它們更北的同類則會飛抵北京地區來越冬,在這裡度過冬天。同樣也有一些個體選擇在這裡長住,全年不走。
從體型和生境因素上來說,冬季的時候北京地區的黑水雞更少見,很多還是因為食物和氣溫因素選擇了南下,也有少量強壯個體在北京留守。而骨頂雞在冬季的北京水域中更常見,它們體型更大,食物比例中也多是動物性食物,這都能給它們提供充足的熱量來抵禦寒冷的侵襲,只要有不凍的水面就能看到它們的身影。甚至深秋的時候在一些溼地中會看到幾千甚至上萬的個體聚集其中,黑壓壓一片,數量堪比同時期遷徙來的各種野鴨。而這些冬季聚集在一起的骨頂雞,又成了抵達華北地區越冬的白尾海雕、大鵟、遊隼喜愛的獵物。
編輯、校對:魏 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