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強的美元使美國人富了起來,20世紀80年代早期,美國人大肆購買日本和其他國家的商品。美國對國外商品的貪婪胃口很快導致了長期的貿易逆差,保護貿易論者開始提倡進口限制和其他措施,以保護美國生產商免遭國外競爭。因為擔心這種要求貿易限制的情緒最終可能會危及戰後時期的自由貿易體系,1985年9月,主要工業國的代表會聚在紐約的廣場旅館,決定干預外匯市場,以便支援日元,削弱美元。對貨幣的這種操作,專家們一致認為,可以透過降低美國對昂貴的國外商品的需求,以及鼓勵美國的貿易伙伴購買比較便宜的美國商品來調整貿易差額。此外,日本和其他主要出口國同意刺激國內需求,作為鼓勵從美國進口的方法。所謂“廣場協定”的結果是,日元價值短期內大約上漲了一倍,從1985年2月的260日元兌換1美元,飆升至1988年的121日元兌換1美元。而在日本國內,政府也通過出臺包括降低稅收和利率和擴大信用的一攬子刺激措施來推動消費。
然而,“廣場協定”沒有達到預期的結果。強勢的日元使日本公司能以比以前更低的價格進口原材料,投資建設現代化的新廠,結果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生產成本的降低進一步刺激了日本的出口。1985年至1987年間,日本對美國的年貿易盈餘從490億美元大幅度上升到890億美元。日本公司賺得缽滿盆滿,開始向國外擴充套件,從1986年到1991年,日本的海外投資上升到2000多億美元。由於索尼公司高價購買了哥倫比亞電影公司,松下公司買下了美國音樂公司(MCA),這兩個日本公司成為全球娛樂市場上驕傲的競爭者。同時,本田公司和其他汽車生產商在美國腹地開辦了汽車廠,日本的房地產公司也把夏威夷和加利福尼亞的著名高爾夫球場和豪華旅館弄到了手。在日本國內,充分的就業、更高的工資以及增長中的企業投資使投機熱達到了高潮,主要股票的日經指數從1986年1月的13 000點以下三級跳跳到1989年的近39 000點,而主要都市中心區的房屋和土地價格也以同樣令人眩暈的速度上升。
1989年,日本過熱的“泡沫經濟”破滅。西方工業國家的不景氣和東南亞、拉丁美洲、東歐發展中國家的激烈競爭降低了日本企業的銷售額。隨著利潤下滑,日經指數迅速下跌,在1989年11月到1990年底期間,從39 000點跌到24 000點,跌了近40%;到1992年8月又再跌10 000點,成了14 000點,比最高點下降近65%。與此同時,公司擱置了它們的擴充套件計劃,想買房子的人猶豫了,房地產市場崩潰了,產生出價值數百萬億日元的不良資產。
隨著投機泡沫的破滅,20世紀90年代成了消費下降、生意縮減,停滯不前且充滿悲觀主義的,最後難以擺脫使人沮喪的工商業衰退的10年。在1992年至1995年期間,經濟的實際增長率以每年幾乎不到1%的速度緩慢爬升,這是戰後時期最蒼白無力的表現,而索尼公司為了保住哥倫比亞電影公司,忍受著沉重的營業損失。更糟糕的還在後頭,當經濟滑入蕭條期時,那些從銀行貸款作為購置股票和不動產資金的投機者不能按時還貸,也無法賣掉他們迅速貶值的資產來償還債務。根據一些估計,日本的銀行有價值1萬億美元的不良貸款,而當它們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減少貸款時,嚴重的信用恐慌加劇了國家的經濟困難。
由於金融部門陷入危機,日本不可避免地被捲入1997年夏泰國貨幣崩潰引起的泛亞工商業衰退(即所謂的“亞洲金融危機”。——譯註)。截至初秋,日本的失業率和企業破產的數量已達戰後時期的新高。11月,三洋證券和山一證券,日本的這兩家主要經紀人事務所,以及日本北部的大銀行北海道拓殖銀行破產。用某位分析家的話說,這使那個月成為“日本金融史記錄中最不平靜的一個月”,讓人想起20世紀20年代晚期的銀行危機。一年後的1998年秋,正當一些樂觀者認為日本的經濟基礎是穩固的,並預測最後會有轉機之時,結果卻聽到經濟企劃廳的領導宣佈,國家的經濟在1997財政年度(1997年4月1日至1998年3月31日)收縮了0.7%,而後又預言進入新千年時情況會更加糟糕。事實上,1999年10月至12月這個財政季度的國內生產總值下降了1.4%,2000年春的失業率保持在戰後最高水平,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