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顯然,大眾又一次玩起了“區別對待”,別緊張,這次只是計劃的順序做了調整。
論資排輩,本應當屬於大眾掀天揭地電動戰略第一步的大眾ID.3,終於在ID.4和ID.6兩個“小輩”之後姍姍上了臺。
然而,遲來歸遲來,這款純電產品的受重視程度卻一點不比另外兩款ID.系列差到哪去,畢竟,高爾夫和甲殼蟲這種尺寸並不大的產品是大眾的信仰和圖騰。
那麼,這款似乎是有些遲到的重磅產品,還有在市場上證明自己的機會嗎?
產品本身不是重點,價格才是
說起大眾ID.3本身,似乎並沒有過多地出色表現。
125kW後驅電機、57.3kWh三元鋰電池、430km純電續航、2765mm的軸距……
相對一般的基本賬面引數都在表達一個事實,ID.3仍然是一款處在行業中上層的產品,除了驅動系統後置可能帶來更多駕駛感受以及樂趣上的不同之外,其與ID.4和ID.6一樣,是一款很難找到角度去吹爆的產品。
不過,考慮到ID.3在歐洲市場的售價,以及ID.4 的定價邏輯,ID.3指導價大致會保持在15-20萬元,官方口徑也透露過頂配版本不會超過20萬元。
領域內中上等的基礎+15萬元的起售價格,ID.3不說價效比出眾,但顯然做好了取代高爾夫的一切準備,要知道後者1.4T版本起售價也接近15萬元,同時還要加上不少的購置稅。
大膽猜測一下,這應該是其在歐洲市場取代Model 3拿下銷冠的重要原因之一。
自主品牌,要不要緊張一下?
當初特斯拉國產化落地這步“引狼入室”的操作著實讓各大OEM緊張過很長一段時間,那麼ID.3,會產生一樣的效果嗎?
答案應該不是絕對肯定的。
在15-20萬元的橫向價格區間,自主品牌能“打”的明星產品並不算多,剛剛上市的小鵬P5和其開山之作G3算兩個,已經淪為部分城市“網約車”專用的Aion S也算一個。
但這些產品與ID.3的風格實在差太多,短期內的Solo,還是ID.3在上市之後所要保持的狀態。
而真正能對ID.3產生碾壓影響的,大抵暫時只有仍然在討論階段的Model 2,畢竟顛覆在這款還未出世的產品上似乎已經成為必然,這也是前文描述的“短期Solo”中,短期的根源。
Solo就能樂觀看待市場?非也
沒有能打的對手,並不代表著樂觀的市場預期,大眾的ID當下在國內仍然沒有到輕鬆識別的地步。
根據南北大眾官方資料資訊,ID系列合計4款車型8月份在國內銷量僅為7023臺,論單款銷售資料的話,在本就不算出色的新能源銷量榜單上妥妥地排到15名開外。
所以,失去情懷和市場影響力之後的ID.3,想要獲得銷量上的飛速提升顯然是不切實際的,另外考慮到的產能爬坡以及4S店營銷模式等因素也會暫時性地制約其銷量的提升。
ID.3大機率,還是一款大眾旗下少有的慢熱型產品。
結束語:
根據上汽大眾官方的說法,ID.4X是登陸,ID.6X是擴充套件,ID.3則是基礎。其實,師兄並沒有太能理解上汽大眾這手牌的打法,如果是ID.3最先一步上市以價格取勝,或許要比現在熱度高出幾個層級,ID系列也真正的能成為銷量增長點。不過,疑惑也好,遺憾也罷,上汽大眾總算是搶先攢齊了ID家族全套,能否超過北邊那位成為“一哥”,就讓我們靜觀後續的發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