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死後,大一統的明朝宣告滅亡,滿清把崇禎自殺之時算為明朝滅亡之時,實際上,當時南方還有半壁河山,當時僅僅死了一個皇帝,算不上滅亡,整個明朝皇統一直持續到永曆十六年,年號則用到三十七年。
但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明朝壽命定格在這一天,因為在次月,多爾袞率軍入主順天府,年僅六歲的福臨再次登基加冕,正式宣告清朝君臨天下,也正因為這個原因,崇禎之後的明朝諸帝,都成了滿清眼中的刺,他們的存在無異於宣告滿清的不合法。
所以呢,在掌握主動話語權之後,先聲奪人,把明朝的皇統遏制在崇禎十七年,其他的都不是合法的,憑藉八旗軍的屠刀和漢奸勢力的苦戰,1683年,永曆三十七年,鄭克爽投降,南明終究失去了最後一寸土地,這個作為事實滅亡的日期沒有得到滿清的認同,仍然定格在1644,崇禎十七年。
某方面來說,不得不說,滿清是成功的,儘管滅亡一百多年了,但是它的史觀到現在都沒有改變,甚至還奉為圭臬,當作主流的觀點來繼續流傳天下,整個滿清根本不承認南明諸帝,被後人完全繼承下來。
在歷史上,和明朝非常相似的宋朝卻是另一番景象,官修的宋史中,宋朝的滅亡一直截止到崖山海戰之後。
在蒙元編的宋史之中,把宋朝滅亡的時間定格在捱山之戰陸秀夫背少帝跳海為止。而且雖然沒有承認三少帝的帝號,但是還是把兩人列入本紀之中,自司馬遷以來,本紀作為帝王的專屬,蒙元的做法無異於晦澀的承認三少帝。換句話說,蒙元的格局遠比滿清的視野寬大,或者說蒙元的自信心更大,他們認為自己的合法性不是建立在否認別人的前提下。
儘管清朝不承認南明的合法性,但是有些時候,卻又很矛盾的對南明君臣的事實予以肯定,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鄭成功,當時還叫朱成功,在鄭克爽投降之後,親自下詔,明確定義了朱成功的身份。
鄭氏歸降後,康熙皇帝下詔:“朱成功系明室之遺臣,非朕之亂臣賊子。敕遣官,護送成功及子經兩柩,歸葬南安,置守冢,建祠祀之。”
這表示,康熙自己是承認朱成功是明朝故藩的,他是明朝舊臣,而不是清朝的反賊,尷尬的是,這個朱成功卻是紹宗隆武帝冊封的,尷尬的是清朝一向不承認南明諸帝,如果承認朱成功的身份,必須要承認紹宗,不然,前者如同無根浮萍,作為明朝故藩的身份就不存在。
這就是清朝處理問題的矛盾之處,出於全域性考量,拉攏人心,要把哪一些忠義之士加以表彰,但是又要時刻注意自己身份地位,抱著起初替崇禎報仇的排位不放,必須把自己的合法性建立在崇禎死的時候。
於是,對哪一些忠於明朝的人既不能一票否定視而不見,又不能全盤接納,這樣會危及他的合法性,只能選擇性、表裡不一的定義明朝忠臣,臣子成了忠臣,而冊封他的皇帝是僭越之人,沒有任何皇位的合法性。
導致的結果就是滿清對整個南明的認知非常混亂又矛盾,可惜的是,這個現象到現在依然沒有改變,後世的話語權依然背滿清的遺老遺少掌握,始終堅持滿清本位論述,即把南明的諸多忠臣良將奉為楷模,又把明朝壽命定格在崇禎吊死的那一天。
難道說,崇禎死之後的幾十年是不存在的?哪一些標榜青史的忠臣良將都是虛擬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