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些年,有人做了一首打油詩“中國有個李嘉誠,華人首富名聲鼎。步步為營建帝國,傳奇故事伴一生”。
可以說,在中國無人不知李嘉誠。頗具商業頭腦的他在短短的時間內為自己建立起了商業帝國,而他的眼光影響了中國很多企業家。
還記得在1978年的天安門國慶典禮上,李嘉誠身穿藍色中山裝,站在同樣身穿中山裝的中央領導中間。他是受到鄧小平的親自邀請,來參加國慶觀禮的。自此,李嘉誠的商業帝國與內地緊密聯絡起來。而房地產業更是李嘉誠投資的主要領域。
不過,李嘉誠在內地拿到地後,開發非常慢,有些甚至延長開發6-10年。相比內地一些開發商的“5、9、12”(拿到地後5個月內開工,9個月後開始賣樓,12個月樓盤現金流已經轉為正)的開發節奏,包括李嘉誠在內的香港開發商在程式上普遍都要“慢幾拍”。
其實,港資開發商步伐緩慢也是有原因的。例如,與內地開發商動輒幾十,甚至超過100%的負債率相比,長實在內地業務部分負債率不到5%。在這種穩健的開發思路之下,步伐自然跟不上競爭對手。
不過,從2013年開始,到2015年達到頂峰,李嘉誠賣賣賣,賣掉了在中國大陸和香港的大部分產業,變現2500億。
對於撤資問題,李嘉誠非常敏感:“不是對香港沒信心,而是為了做生意方便。”
此後,李嘉誠把大部分資產都投放到了英國,其家族控制著英國約1/4的電力分銷市場,近30%的天然氣供應市場,近7%的供水市場,超40%的電信市場,近三分之一的英國碼頭,超50萬平米的土地資源。
對於李嘉誠的“跑路”,當時一些人不是很理解。其實,李嘉誠是個商人,一切以利為準。富可敵國的李嘉誠,如今已是遲暮之年,現在賺錢並不是他的唯一。他所考慮的,只是自己百年之後的家業能不能持續發展。長子李澤鉅從小循規蹈矩,嚴於律己,但由於早年經歷了綁架事件,心理不夠強大,小兒子李澤楷又過度張揚,不夠檢點,二人都沒有父親的眼光與在政商兩界長袖善舞的本事,這才是李嘉誠真正擔心的。所以,有專家分析說,吃透了在中國經商必須懂得政治和政府政策的秘訣,又同時對繼承人在這方面的能力持懷疑態度,這才是李嘉誠轉而投資歐洲等地的真正原因。
不過,可能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吧,近來,有關李嘉誠的新聞又突然多起來了,因為他又買買買,這一次他是迴流,選擇加倉中國。
香港總署8月17日釋出公告稱,李嘉誠家族的長實集團在香港以7.16億港元中標了一塊地皮。這應該是今年李嘉誠的第二次出手,因為年初的時候,長實集團就已經花了102.8億港元買下了香港啟德機場最後一塊黃金地皮。
而在更早的一段時間裡,李嘉誠還與國網電力達成合作,投資25億建新能源專案,而且拍下了成都的晶融匯、上海的三林印象城。
而在股市上,據港交所披露,僅今年8月,李家父子就連續四次購入長實集團股份,在去年更是先後增持超120次。
這些舉動被外界理解成“李嘉誠又要回來了”。
李嘉誠在英國混得不好嗎?非也。
雖然疫情原因,各行業的發展都有所低迷,但是長實和記今年上半年收入超過2100億元,淨利潤達到327億元,在歐洲市場的業績佔比達到70%以上,這其中約四分之一的業績就來自英國。可能有些投資受損,但總體看來,李嘉誠還是賺。
但不得不說,李嘉主成迴流中國,和英國政策確有關係。一方面英國脫歐後問題不斷,另一方面,英國一些政客鼓吹將水、電、鐵路、能源、電信等公共事業從外人手裡收回。英國政策上的不穩定,李嘉誠不擔心是不可能的。而反過來,中國經濟持續穩定與發展,香港出臺國安法後,更是越來越穩定,這一切,都被李嘉誠看在眼裡。正所謂哪裡有商機,哪裡就有商人的影子。從這個角度來講,李嘉誠再次返回內地也就不難理解了。(井上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