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任何一種新事物出現的時候,總會引起一陣騷動,尤其當這件事會對傳統的觀念產生衝擊時,就會引起人們激烈的爭論。1989年春天,美國猶他大學的龐斯和英國南安普敦大學的弗萊施曼向全世界宣佈,他們在3月23日用重水(即二氧化氘)和鈀電極在室溫下實現了核聚變,這一訊息在全世界引起了轟動,因為按傳統的理論,核聚變只能在1億攝氏度以上的超高溫條件下才能進行。氫彈爆炸就是核聚變產生的巨大能量引起的,但是氫彈之所以能產生核聚變並爆炸,是靠原子彈引爆產生的超高溫才實現的。
因此,龐斯和弗萊施曼立即成了世界的新聞人物。全世界的許多研究人員都仿效他們的做法,開始研究這種室溫下的核聚變。因為傳統的核聚變只能在高溫下進行,所以通常叫熱核聚變,於是就有人把這種在室溫下的核聚變稱為冷聚變。一時間在世界上形成了一股冷聚變的研究熱。僅1989年3~4月間,全世界就有美國、前蘇聯、日本、波蘭、匈牙利、義大利、中國、德國、巴西、捷克等十來個國家60多個大學和實驗室進行了冷聚變的試驗。有不少人證明冷聚變確有其事。
但是,幾乎與證實有冷聚變的實驗室同樣多的實驗室,卻都沒有證實龐斯和弗萊施曼的實驗。於是在世界上引起了一場激烈的爭論。一部分科學家認為,冷聚變根本不可能實現;另一部分科學家則認為冷聚變是一個事實。龐斯和弗萊施曼說,我們把鈀電極插人重水中通電後,從電解室中輸出的熱量比輸入的熱量高8倍,有些甚至高40倍,而且從反應產物中還測出了中子和氚元素,這種現象只有在發生核聚變的情況下才會發生。因此,這種反常現象除了用室溫下產生了核聚變來解釋外,其他無法解釋。而那些沒有證實龐斯和弗萊施曼的實驗結果的科學家則反唇相譏,認為冷聚變根本不可能。
中國的一部分物理學家更是對冷聚變持否定態度,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的一位研究人員認為“冷聚變研究只不過是科學史上又一次小小的鬧劇”“由於氘氚之間的庫倫斥力是如此之大,以致在室溫下實現它們的聚合反應的機率差不多等於零”“冷聚變研究是病態科學和偽科學”。
另一部分中國科學家則認為,冷聚變現象的研究具有極大的理論價值,他們支援冷聚變研究,因為一旦找到了冷聚變這一異常現象的原因,就會為開闢巨大的核能源提供新的途徑。我國清華大學蘭州大學、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化學研究所和中國原子能研究所從1989年3月起相繼進行了艱難的冷聚變研究,他們的研究結果在1990年10月22~24日美國鹽城湖第一屆冷聚變年會上和1991年6月29日~7月4日在義大利米蘭召開的第二屆冷聚變年會上作了報告,報告的內容引起了國外代表的極大興趣。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還決定在康奈爾大學建立一個冷聚變檔案館。檔案館主任布魯斯·盧恩斯坦說:既然這是一個科學家有爭議的事件,我們就想確保在研究中的生命短暫的資料得到儲存。”無論冷聚變是否可能,目前能否解釋,從事冷聚變研究的科學家的努力一定會在歷史上留下難忘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