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不和美國玩軍備競賽,但中國在中美競爭的大局勢下,必須要增強軍力!
我比較喜歡聊一些現在主流自媒體忽視的東西,因為這樣比較有警示的意義。而今天要聊的,則是中美競爭下的中美軍力對比。原因則是現在很多軍事自媒體和國際自媒體在這件事上太多極端,要麼是呼籲和美國進行軍備競賽,要麼就是直接要求中國安心發展經濟,我今天就來聊一點他們不喜歡聊的。
01、美國教授:在中美競爭的大局勢下,站在中國那邊,而不是站在美國這邊,就是在和美國作對;
今天國內社交媒體上流傳一則短影片,內容是美國芝加哥大學政治學教授、地緣戰略專家約翰·米爾斯海默對澳大利亞在中美競爭態勢下的一則演講,很多自媒體將其標註為“近期”。但實際上,這是去年10月份左右的影片了(有些自媒體估計又要不開心了);
約翰·米爾斯海預設為“澳大利亞只能夠站在美國這邊,和美國一起對付中國”。
約翰·米爾斯海默的觀點很簡單,首先,生存比繁榮更加重要,當生存和繁榮兩種選擇發生衝突時,澳大利亞只能優先選擇生存,不然就連談繁榮的機會都會沒有。
其次,澳大利亞不能站在中國這邊,只能站在美國這邊。因為只要澳大利亞站在中國這邊,美國就會認為澳大利亞是在“資敵”,會對美國的國家安全產生不利影響,美國會“很不高興”。而美國“很不高興”的時候,澳大利亞就真的危險了。
通俗點講,就是如果站在美國這邊,中國並不一定會打澳大利亞。但如果澳大利亞站在中國這邊,那麼美國一定會出手收拾澳大利亞。在這種情況下,澳大利亞實際上已經沒有選擇了。
那麼,面對這種情況,中國就沒有辦法面對了嗎?還是中國也要學美國,對不站在自己這邊的國家和地區進行“霸權威懾”?當然不是!
02、美國的“霸權威懾”,中國已經成功化解過一次——中國需要展現出能夠保護夥伴的強大軍力;
2016年對很多普通中國人來說,也許就是個普普通通的年份,但對於中國、美國、東南亞和“一帶一路”倡議路上的一大堆國家和地區來說,卻是標誌性的一年。
很多人都知道,在2016年發生了所謂的“南海仲裁案”。中國海軍三大艦隊精銳盡出,100多艘戰艦在南海海域和美國海軍的兩個核動力航母戰鬥群對峙,當時美軍艦隊指揮官一度擅自下令開火,但謹慎的艦長和白宮確認並沒有開火命令,只是艦隊指揮官擅自下決定後,才避免了一場海上衝突。
但中美南海對峙的最終結果,就是美國認為在當時和中國海軍交火,自己並不佔優勢,損失可能會很大,最終撤出相關海域,中美南海海上對峙,最終以中國的勝利而結束。
這件事除了粉碎了荒謬的“南海仲裁案”之外,還向當時很多國家和地區證明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中國不僅有能力保護自己的利益不受美國的侵犯,也有能力保護和中國合作的夥伴的利益不受侵犯。在2016年之後,即使是東南亞中對中國態度最強硬的菲律賓,都主動開始向中國示好,這就是強大軍力帶來的好處。
當然,這其實也就是中國發展軍力的標準——不和美國搞軍備競賽,但能夠保護自己和夥伴的利益不受美國侵害。
蘇聯在冷戰中的失敗,已經證明了忽視國民經濟的正常發展,單純搞軍備競賽是死路一條。因為就算你常規軍力再強,在對方也擁有足夠威懾你的核武器的情況下,雙方也不會爆發“總體戰”、“核大戰”,最終軍備競賽就會吸光國民經濟發展的活力。
但必要性的軍力增強還是有必要的,只有軍力增強了,美國才會對你保持忌憚和尊重,我們才能爭取到更多的合作伙伴。
當然,這裡還是要順帶說一下澳大利亞。澳大利亞比較特殊,在美國沒有催促的情況下就不斷主動反華來向美國納“投名狀”。雖然約翰·米爾斯海預設為澳大利亞是“被迫”做出選擇的,但我認為澳大利亞不適用這種情況。
就看澳大利亞能蹦躂到什麼時候。
圖源網路,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