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都有一個意識,就是想要考一個好一點的大學,就讀一個好一點的學校是少不了的,甚至有時還需要一個好的補習班。
在趙氏宋王朝,這也是一個主流意識。大宋集團給咱們最大的印象是什麼?是冗官、冗兵、冗費。
為什麼會形成這般局面,淺顯的理由就是入朝為官的機會變多了。大宋時期是科舉考試製度的興起時期,也是發展最為迅猛和逐步完善的時期。
有考試的地方,就會有培訓機構的存在,這是必然也是很現實的。
大唐帝國到趙氏宋王朝交接的過程並不平穩,這個不平穩就是咱們知道的“五代十國”時期。幾十年的社會動盪,戰爭,戰爭,戰爭硝煙之下,安能放下一張可供讀書的桌子。
這個不穩定的時期隨著趙匡胤趙老闆的出現,幾乎兵不血刃地完成了從後周集團到大宋集團的更替,進而逐步平定這個不穩定的時期。
當了大老闆了,這睡覺反倒開始不安穩了。為什麼?因為怕哪天自己身邊這些個把他推舉上來的弟兄們也想當大老闆了,自己是讓位還是不讓位呢?
所以趙大老闆需要找一個群體來支援自己,他,這個男人,最終盯上了讀書人。古人講究調和平衡,文官牽制武官,趙大老闆就是這麼想的。但他沒想到這一決定會導致後面更為複雜的局面,當然,這是後話。
怎麼讓這群讀書人快速進入朝堂來牽制武官,趙大老闆想到了楊氏隋朝集團的科舉考試製度。趙大老闆想,這是個好制度。於是大興科舉考試來選拔官員,讀書人看到了希望,在那時代,入朝為官是多體面,多威風的職業。
讀書人眼前有了入朝為官的道路,但那些學界大佬也看到了發展的機會。
你們這些讀書人靠自己在家死記硬背就能考得上嗎?知道書中那些聖賢說的是什麼意思嗎?不知道吧!哪還不趕緊來xx書院進修。
所以一大批私立書院如雨後春筍般興起。
因為趙大老闆的宋王朝剛起步,一切都是百廢待興,重點主要落在戰後重建與恢復經濟上。就這樣,趙大老闆的公辦教育想法自然也就是流產了。但是這些私立書院的出現,也算是暫時能滿足他的需求了,只需要對這些私立書院加以控制即可。
趙大老闆於是頒佈了“關於民辦書院發展的扶持計劃”,也被稱為“四賜”計劃。即“賜書、賜匾、賜田、賜官”八個字。
咱們知道的長沙嶽麓書院、江西白鹿洞書院都受到過歷代大老闆的關懷,書院院名題字,賜書充實書院圖書館,甚至對錶現優秀的書院山長(院長)更是賜予官職。
不過這八字政策,可不是完全免費的,這正是趙大老闆的大計劃大布局!等到大老闆自己有錢了,這些由官方捧出來的名校,知名書院,在北宋中期便基本完成了私立轉公辦。
待到趙氏宋王朝集團走向破產時(即南宋末),全國私立與公辦書院總數也已是達到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