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北京二環路還沒建成通車。而2022年,它已經‘大’到可以舉辦兩屆奧運會,沉穩淡定地‘笑迎’世界來客。”國家雪車雪橇中心副醫療官、北大人民醫院主任醫師黨育是一位“雙奧醫生”,從1990年北京亞運會起,他親身參與過3次大型國際體育盛會的志願服務工作。32年間,他真切感受著這座城市的向好鉅變。
黨育生長在北京,從小家住天安門旁邊,對這座城市親密的感情,流淌在他成長的每一個瞬間。初中時,還是北京二中學生的他就曾以志願者的身份,參與過1990年北京亞運會。那時,他與首都1萬多名中學生一起,手舉翻板,組成了開幕式背景臺上變化的場景、圖案。
2008年,令國人驕傲的體育盛會——北京奧運會來了。已經是人民醫院骨科醫生的他,第一時間報名參加了場館的醫療保障任務,成了奧運會男排訓練館——北交大體育館保障團隊的醫療主管。“大家都鉚足了勁兒,做好各種預案,反覆演練,隨時備戰,一心想把北京奧運會辦得比歷屆都好。”
2008年北京奧運會後,黨育獲得了“北京奧運會殘奧會志願者先進個人”的榮譽。但更重要的是,參與奧運會保障讓他對運動損傷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以至於此後多年致力於該領域,最終成為了一名“既能救治創傷骨折,又能做運動損傷手術”的骨科專家。
“北京成為全世界唯一的‘雙奧之城’,我也想當一位‘雙奧志願者’。”2019年,北京冬奧會醫療保障團隊的組織報名工作開展起來,黨育再次主動報名了。時隔14年,夏奧會志願者的藍隊服變成了冬奧會的紅隊服,黨育也從當年的主治醫師,成長為主任醫師、成熟專家,擔任國家雪車雪橇中心的場館副醫療官。
“我們是冬奧會醫療保障團隊中最有實戰經驗的。”黨育自豪地說。這個說法毫不誇張,在冬奧會之前,“雪游龍”已經開展過3次測試賽和世界盃的比賽。而場館的醫療保障隊伍,總共參與醫療保障的時長超過四個半月。
“大多數保障人員此前從沒接觸過雪車雪橇。”冬季運動專案對於人們來說相對陌生,場地設定也更加多樣,還要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的嚴峻挑戰。雖然此前曾參加過2008年北京奧運會,有豐富的大型賽事保障經驗,但保障冬奧會對黨育來說也是一個巨大的考驗。
雪車雪橇中心面積達18.69公頃,賽道全長1975米。“雪游龍”是中國首條雪車雪橇賽道,也是全世界最長的賽道。想要在傷情發生的第一時間迅速反應、施救,必須制定詳盡、有效的救援預案。為此,在場地還沒修好的時候,醫療團隊就開始進行現場考查,著手醫療站的設計佈局。“哪個彎道最容易出事故,救護車從彎道哪一側更方便進入,每一個細節都要提前想到。”冬奧會的比賽中,在賽道最容易出事故的地段旁,醫療保障人員時刻待命,抵達現場不需1分鐘時間。
伴隨著冬奧會閉幕式的落幕,黨育和“雪游龍”的醫療保障團隊也圓滿完成了任務,踏上歸途,開始了“14+7”的隔離觀察生活。
黨育參與過3場重大國際體育盛會,時間跨度32年。從中,他親眼見證了這座城市、這個國家的飛速成長,而他也從學生志願者變成了冬奧副醫療官。“每一個勞動者的同心聚力,成就了這個國家的飛速發展。而社會進步的洪流又推動著每一個人向前進步、變得幸福。生活在這個時代,應該感恩,併為之奉獻與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