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天文照片其實本來是黑白的,主要還是靠藝術家審美高,上了色才漂亮。
真相:的確有很多天文照片都需要上色,但這個上色過程本身也是科學嚴謹的,是科學家和藝術家共同努力的結果。
圖片拼完疊完,還不夠,上顏色也是很重要的。因為各種探測器和太空望遠鏡拍到的照片,其實原圖是黑白的,如果要看彩照,就要後期上色。
那為什麼照片原圖是黑白的呢?這不是因為技術落後,能採集到的資訊貧乏,事實正好相反,是因為資訊量太大了。因為電磁波譜十分寬廣,而人眼和大腦能認知的色彩十分有限。超出可見光波段的,一概“伸手不見五指呀”。儀器在可見光以外的波段拍到的影象,該稱之為什麼顏色呢?
所以,探測器乾脆只用明暗來表達它看到的東西,附上波長資訊,打個包丟給人類:“喏,這張是微波波段的,這張是紅外波段的,這是紅光區的,這是綠光區的,藍光區的,紫外波段的,X射線波段的,都是黑白片兒,你自己慢慢看吧,只要能分清楚就行。”
那上色的時候要怎麼上呢?在天文照片裡,每個畫素的顏色都要有根據,可不像過去影樓裡處理老照片那樣,抹個紅臉蛋,塗個紅嘴唇就完事了。
上色的時候,要推敲三個問題:真實嗎?科學嗎?漂亮嗎?三個問題的答案,分別對應一種上色方法,並且有(jīng)時(cháng)會衝突,下面具體講講。
如果照片本來就是在可見光波段拍攝的,上色就十分簡單。太陽系各大行星和周邊衛星的彩照大多如此,只要把藍綠紅三原色各自對應的黑白片挑出來,各自渲染成藍綠紅三色,再一疊加,一張“跟真的一樣”的彩照就出來了。這種可見光波段的上色,叫做“自然色”。
土星,2013年7月19日,“卡西尼號”拍攝。圖源NASA
可見光以外,就得用物理+哲學的思路。比如,下面這個太陽極紫外影象四聯張,是在17.1nm、19.5nm、28.4nm、30.4nm等波段分別拍攝的太陽。紫外線原本談不上顏色,但為了快速辨認這些波段,我們不妨按照可見光的波長順序,從藍到紅為它們賦色。這個色彩順序符合電磁物理,所以非常易懂易記,而且,相當美麗!
太陽極紫外影象,2021年12月31日,SOHO拍攝。圖源NASA
真實嗎?科學嗎?漂亮嗎?當後兩個答案完勝時,就可以拿來挑戰第一個問題:就算我們覺得不真實,那也是因為我們眼界太窄,頻寬不夠……
換句話說,人類不惜代價把那麼多儀器送上天,是為了科學研究,而不是觀光遊覽。可見光的狹隘色彩,在整個電磁波譜裡,是沒有意義的。只要能表達科學資訊,就可以拋開天體的可見光色,對它賦予完全不同的色彩。這時,我們給照片上的是“代表色”。
還拿“創世之柱”為例,它的原圖,本來是3個波段的黑白照片。
其中,左圖是氧的502nm藍綠色輝光,中圖是氫和氮的657nm紅色輝光,右圖是硫的673nm深紅色輝光,分別用相應波長的濾鏡獲得。之所以檢測這些波長,是因為這些元素是構成天體的重要成分。
那麼問題來了,一個藍綠色和兩個紅色疊加配色,結果會是怎樣?
結果就是這個樣子,它也許更接近天體的真實模樣,但這樣真實的一片血紅,在科學層面上,卻沒有資訊量。
天文學家們追求的,是一目瞭然。前面說過,為了傳遞科學資訊,我們可以拋棄天體的“本色”。這樣,我們把波長最短的氧定義為藍,把氫+氮定義為綠,把波長最長的硫定義為紅(硫:我本來就紅……),再做一次圖片,忽然就感動得想哭有沒有?!(前文說過,哈勃2009年升級了相機,於是右上角缺的那一塊就給補上了 )
“創世之柱”,2014年10月29日,“哈勃”望遠鏡拍攝。圖源NASA
不但圖片的色彩更加繽紛絢爛,它也方便傳遞科學資訊。我們知道藍綠紅三原色和各元素的對應關係之後,就能直接解讀“創世之柱”的各部位的元素分佈狀況,比“真實”的“血肉之柱”要輕鬆多了。
還有一些上色法,既不真實,也不是為了科學。比如下圖的NGC1850,它背後的星雲本來發射著氫α線的紅光。如果按紅色來染,並不妨礙科學表達,但修圖師很任性,就是樂意用藍色來表達。這種調和有個人審美品味的,叫做“增強色”。
NGC1850,2001年7月10日,“哈勃”望遠鏡拍攝。圖源NASA
回顧一下,上色三拷問:
真實嗎?如果真實,我們把它叫做“自然色”。
科學嗎?如果科學,我們把它叫做“代表色”。
漂亮嗎?如果漂亮,我們把它叫做“增強色”。
總結一下,為了獲得一張美貌與科學並重,藝術與真實兼備的天文照片,往往要在天文學家和藝術家共同的努力下,經過拼圖、疊圖、上色幾大步驟,才能完成。
這裡還要再補充一下,有些很美的圖片,比如第三視角看到的探測器接近行星,或者群星紛飛的超光速旅行情景,這些都是藝術家們創作的概念圖,並不是天文照片。
本文由“科學闢謠平臺”(ID:Science_Facts)出品,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