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英國國力衰落,英國在印度的統治力也逐漸式微,加上印度隔三差五就舉行一次躺地打滾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英國人不得不放棄這塊被其剝削了近200年的殖民地。
不過英國人在臨走之前又給印度出了個難題,就是印巴分治問題。
而在印度推動下再度演化產生的孟加拉國,也沒能讓在南亞以大哥自居的印度高興太久。
這是怎麼回事呢?
從印巴分治到孟加拉國的誕生
根據最新史料分析,印巴分治這一局面的產生的原因,不僅是英國長久以來所持有的“分而治之”思想的影響,更重要的還是因為這片英屬殖民地兩種宗教文化之間的矛盾難以調和所導致的。
印度教和伊斯蘭教是這片南亞次大陸土地上的兩種主流宗教,但是這兩種宗教的教義所反映出來的文化秩序是完全相反的。
印度教是本地宗教,而伊斯蘭教則是從阿拉伯世界由阿拉伯人、突厥人等外來民族帶來的。兩者的教徒數量和地位也不一樣,印度教教徒數量遠高於伊斯蘭教教徒,但作為征服者的伊斯蘭教勢力,卻在很長時間內在這片土地上的社會中居於統治地位,印度教徒則處於被統治地位。
在教義上,印度教存在嚴格的種姓制度,按等級高低從高到低依次是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同時在這4大種姓下邊還有一個最受壓迫的種姓,被稱為賤民。
在這種等級制度下,越往上其享受的權力和利益越多,賤民當然就是生存狀況最差的那種。
最要命的是各種姓之間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都截然不同,不能結婚,不能交往,連說話站立都不能在一起,成年後的謀生手段也受到嚴格限制,不能實現階層跨越。
怪不得一直有人形容,在中國想改變命運你就得好好學習,而在印度你只能靠投胎。
從某個角度看,印度目前在這方面的文化覺悟還達不到古代中國的水平。
而伊斯蘭教幾乎就是印度教的反面,其主張是穆斯林教徒都是兄弟,大家生而平等,沒有那麼多扼殺人民生存希望的框框條條。
因此在宗教文化上,伊斯蘭教徒是看不起印度教派的,而且伊斯蘭教還向印度教徒伸出橄欖枝,只要放棄印度教徒身份成為穆斯林,就能獲得生而為人的尊嚴。
正是兩種宗教在文化上的巨大差異導致兩個教派在政治、經濟等方面產生嚴重的衝突和對立,就連當時的超級大國英國也無法完全調和兩者之間的矛盾,因此在英、印度教徒、伊斯蘭教徒三方的互相妥協和商量之下搞出來一個印巴分治的方案。
1947年8月14日以伊斯蘭教徒為主的巴基斯坦獨立,獲得英國承認,次日印度教教徒為主的印度宣佈獨立,也獲得英國承認。
獨立後,印度佔據了這片大陸的絕大多數土地,而巴基斯坦卻只獲得了很少的土地,而且更讓穆斯林鬱悶的是,他們的領土本來就少的可憐,卻還被分為東西巴基斯坦兩塊,中間隔著印度領土,其中的東巴基斯坦就是現在的孟加拉國。
獨立後的印度完全接收了英國殖民者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的林林總總。
由於染上了英國殖民者的侵略思想,加上其體量遠大於巴基斯坦,因此其一直都有稱霸南亞,甚至成為世界大國的雄心。
但印度領導人一看自己國家的在東北部的樣子,就頭痛不已。
巴基斯坦在被分成相隔1600公里的兩塊的同時,印度領土在尼泊爾與東巴基斯坦之間的那一段(西里古裡走廊)最窄處僅有20公里,一旦發生戰爭,巴基斯坦將此處切斷,那麼印度東北部的6個邦就成為一片死地。
印度一直在中印邊境問題上上下折騰也與這個“雞脖子”有關。面對這種情況,印度首先要做的就是解決自己的領土安全問題,但事關領土問題,之前的撒潑打滾自然是不管用了,那就得用戰爭手段來解決。
雖然印度實力遠高於巴基斯坦,但兩國獨立後,因西巴基斯坦附近的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打了兩次印巴戰爭依然沒分出個高低,而且東巴基斯坦卡脖子的威脅一天不解決,印度就難以繼續其大國夢。
因此印度一直在蟄伏待機。
而東巴基斯坦也確實給了印度分裂巴國領土的機會,因為巴國內部東巴基斯坦與西巴基斯坦自從從印度獨立後就一直存在矛盾。
東西巴基斯坦的矛盾主要反映在兩個方面。
第一,兩地的民族大不相同。
西巴基斯坦的主體民族是烏爾都人,這些人在語言、文化、飲食和生活習慣上都更靠近西亞和中亞地區;而東巴基斯坦主要由孟加拉人構成,印度本地的梵地語和印地語對其文化語言等方面影響更大,文化不同,自然對彼此看法也不同。
第二,地域文化差異。
西巴基斯坦土地面積遠高於東巴基斯坦,但人口卻少於東巴基斯坦;東巴基斯坦屬於熱帶季風氣候,水量充沛,是主要的農作物種植區;而西巴基斯坦氣候乾燥,沒有多少適合種植的土地,因此就形成了東巴基斯坦養活西巴基斯坦的局面。
但由於東巴基斯坦地處雨熱同期的氣候帶,洪水災害較多,因此巴基斯坦當初就沒有在這裡定都,而是把西部城市卡拉奇作為臨時首都,後來又將首都遷到伊斯蘭堡。
由於首都是一國的重要經濟文化圈,尤其對於巴基斯坦這種小國來說,因此巴基斯坦國家政治的特點就是以西為尊,對經濟增長貢獻良多的東巴反而成為被排斥的物件。
而巴政府對東巴的種種關切又沒有進行積極回應和補救,而是一有暴亂就進行武力鎮壓,最後導致兩者矛盾不斷加深。
總之,東西巴基斯坦是將兩個很陌生的文化強行揉捏在一起組成一個國家,但無法平等相待的結果就是再次分家。
在矛盾始終無法得到解決的情況下,東巴人民不再逆來順受。
1971年3月,東巴人民自主成立了孟加拉國共和政府,西巴宣佈不承認東巴人民同盟黨的領導地位,逮捕其黨主席拉赫曼,同時命令軍隊進行鎮壓,東巴頓時陷入一片混亂,不少印度教徒逃到印度避難。
此時,印度內閣立刻在政治上表態支援東巴獨立建國,並派出軍隊進入東巴邊界地區進行軍事演習,隨時準備進行武力干預,同時印度取得了蘇聯的支援,從而牽制住西方國家。
在國內,印度總參謀長馬內克肖下發命令,為積極準備戰爭進行物資儲備。
同年11月21日,印軍以對西巴進行佯攻,將西巴軍隊牽制在西部,而在東巴佔軍力優勢的印軍對東巴發起猛攻,12月16日,印軍佔領東巴主要經濟中心達卡,後來在聯合國斡旋下,雙方停火,但實際上印度已獲得勝利。
到此,東巴在印度支援下脫離巴基斯坦,成功建立孟加拉國。
東巴獨立後對西巴的影響
對於巴基斯坦來說,孟加拉國的獨立確實使其原本就不大的領土面積再度被縮小,讓巴基斯坦痛不欲生。
但反過來看,孟加拉國一直是巴鐵治理國家中的頑疾,其與西巴之間頻繁爆發的流血衝突使其變成國家進一步發展的絆腳石。
既然兩個民族始終無法在一起過日子,強擰在一起也不是個事兒,分開各過各的未必不是件好事。
沒有孟加拉國的牽扯,巴基斯坦更能輕裝上陣,重新謀劃國家的發展前景,而且與中國這樣的強國打交道時就沒有了後顧之憂,更放得開了。
同時,孟加拉國成立後,巴鐵仍然可以與之建立國家關係。
因為已經沒有領土方面的糾紛,雙方可以在國家層面發展成友好國家,這也是巴鐵國家政治程序中的新局面。
因此,東巴的獨立對於巴鐵管理國家來說從某個角度來講是一種丟車保帥的選擇,儘管這種選擇很被動。
東巴獨立後50年,看看巴基斯坦如今在中國的強力支援下熱火朝天的建設中巴經濟走廊的勁頭,再看看巴基斯坦在中國援助下那一架架從自家生產線上組裝下來的新版梟龍戰機,經濟和安全都有保障,就知道巴鐵當初的選擇至少不是個錯誤。
戰前沒想清楚?孟加拉國成印度的麻煩
孟加拉國的獨立,讓印度永遠解決了東北地區被卡脖子的危險,印度憋了20多年的這口氣終於可以一緩到底了,印度似乎已經贏得了勝利。
然而事情卻並非印度想的那樣。
印度在解決舊問題的同時又製造了新問題,孟加拉國將在今後的發展中變成印度的新麻煩,這就要從孟加拉國自身的發展與孟印關係上說起了。
獨立後的孟加拉國在建國初期一直與印度關係不錯,因此各方面發展都全面向印度看齊,而印度也一直對藉機吞併孟加拉國抱有不小的期待,不過印度卻忘了孟加拉國雖然國土面積小,但人多,人多就意味著麻煩多,負擔重。
據統計,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孟加拉國保持了世界首屈一指的人口增長率。
孟加拉國剛獨立時人口是7100萬,但到了1980年,其人口就增長到了9040萬,並在此後的10年繼續保持高速增長,今天,孟加拉國的人口已經增長到了1.63億。
然而孟加拉國的國土面積只有14.75萬平方公里,比中國的山西省還小1萬平方公里。
而作為人口大國的我們,山西只有3500萬左右。
其原本就是個以農業為主的國家,而且在獨立之前巴基斯坦政府就輕視東巴,對其各種資源的投入就遠不如西巴,人口多,底子薄,發展壓力可想而知會有多大,也正因基礎較差,該國獨立至今還是全球最不發達國家之一。
獨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在國家建設方面,孟加拉國都處於一種很魔幻的狀態。
首先這個國家的元首是女性當政,但奇怪的是該國婦女地位卻很低下,其人權狀況也令人堪憂,當然我們說的是客觀上那種個人為生存所應有的合法權益,而不是美國天天掛在口頭上的所謂人權。
孟加拉國人權問題主要表現在其底層工人生存條件很惡劣。
孟加拉國獨立後,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穩定政局,恢復生產,發展經濟,養活龐大的人口。
而作為發展中國家,要發展經濟,除了原有的農業,還要擁有勞動密集型產業,比如低端製造業,孟加拉國就選擇了從製衣業入手。
一個國家要恢復建設,首先要完成原始資本積累,表現在製造業上就是工人工資很低,勞動條件很差,因為大頭都被國家和資本家拿走了,沒有條件為提高工人待遇投入更多的資金。而孟加拉國豐富的勞動力和吸引外資的政策正好滿足了資本家開始工廠的條件。
國家為了增加稅收,就免不了對資本家的勞動保護措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而像孟加拉國這樣落後的國家,勞動條件就更差了。
在孟加拉國,資本家為了榨取工人的剩餘價值,可以將人性的惡發揮到極致。
根據調查發現,該國的製衣業生產條件是極為惡劣的,不僅廠房建造質量不達標,而且勞動時間還特長,工廠老闆為了賺取更多的利潤,已經肆無忌憚的將黑手伸向那些可憐的兒童,也就是童工。
而對於女性,更是要求她們保持與男工同樣強度的勞動時間,與此同時工資卻遠低於男工。
正是在這種高強度的工作環境壓制下,孟加拉國經常發生工廠坍塌,造成上千人死亡的慘劇,就這種情況下,更多的人還渴望進入工廠工作,因為他們窮,沒有辦法。
另一個讓人揪心的問題就是該國雖然是女性當政,但卻詭異地將性產業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合法產業。
國內妓院不可思議的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由此導致各種侵犯兒童和婦女的事件層出不窮,然而在政府支援下,國家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還是因為一個字,窮。
除了被掩蓋的國內問題,孟加拉國與周圍主要大國印度的關係也不怎麼好,這主要還是源於印度相對周邊國家除中國之外具有的體量優勢和咄咄逼人的侵略思想。
如之前所說,孟印關係在孟加拉國建國之初是曾有一段蜜月期的,印度對吞併孟加拉國是信心滿滿。
但由於當初孟加拉國上臺的政府是親印度的,而孟加拉國以伊斯蘭教為主的宗教文化與印度教為主的印度教文化又截然相反,因此親印領導人謝赫·穆吉布很快便死於兩個教派之間的衝突之中。
之後上臺的孟加拉國女性領袖大都對印度沒什麼好感,其對印度的態度基本就是“恐印+反印”,這恐怕是印度沒想到的。
再加上孟加拉國領土除只在東部與緬甸有不到200公里的連線之外,其周圍4000多公里的邊界線全與印度接囊,處於被印度“包圍”的態勢中,因此對印度的高度警惕是孟加拉國天然的政治本能。
而且更令印度沮喪的是,孟加拉國雖然國內還存在不少人權方面的問題,但至少在相關經濟資料上還是對印度構成了明顯的壓力,據2020年的資料,孟加拉國的人均GDP已經達到1888美元,而印度同期的資料是1877美元。
印度一個比孟加拉國各方面都有優勢的大國,被一個世界最不發達國家在人均GDP上趕上,印度真是該做一下深刻反思了。
孟加拉國本身存在的內部問題和在宗教文化上與印度教的根本性對立,讓印度在同化孟加拉國方面不得不三思而行。
如果強行去控制一個人口近2億的伊斯蘭教派國家,可能先要面臨的不是接受勝利果實,而是先替別國解決麻煩,弄不好還會得罪印度國內的穆斯林,讓印度本就渙散的凝聚力雪上加霜,最終只會輸得一塌糊塗。
所以現在看來,印度肢解東巴這件事是個先贏後輸的買賣,印度領導人當初還是沒想清楚後果。
印度就像一個不講武德的暴發戶,有一點錢就覺得自己是個世界大國了,動不動就對周圍的弱國和小國指指點點,這種以國家大小和實力為標準將別國分為三六九等的行為只會招來別國的反抗和不滿,甚至給予其教訓。
去年,印度試圖轉移因應對國內新冠疫情不力而被國民指責的壓力,選擇在邊境問題上向周邊國家進行挑釁,結果在被中國教訓的同時又被尼泊爾、巴基斯坦趁勢教訓,因此中國網路上出現了“3地列印”這個梗,而其至今也沒有表現出深刻反思的意思,照這樣下去,印度再不懂事,孟加拉國也很有可能加入列印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