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裡芬計劃的邏輯非常簡單,東西兩個大國在動員速度上存在差異,俄國領土大,但是工業落後,鐵路等基礎設施差,所以動員速度非常慢。為了避免兩線作戰,施裡芬意圖是先猛撲西線,用六個星期把法國人打敗,逼著法國人簽字投降,簽完字之後我們再利用俄國人動員速度慢的時間差,調轉槍口到東線,把俄國人打敗。這就是施裡芬計劃的基本戰略思想。
這個戰略思想沒什麼大毛病,最大的毛病就是投機了,萬一在計劃實施階段出現任何變數,德國的大軍都要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這也就是《孫子兵法》特別看中戰爭首先要能立於不敗之地的原因。不要想著取勝,先要確保不敗。諸葛亮否定子午谷奇謀也是這個道理。
當嚴謹的德國人把施裡芬計劃當成唯一的選擇之後,德國人就徹底沒辦法翻身了。國家策略制定的如此單一,俾斯麥泉下有知,都要從墳墓中氣醒。
這裡面還有一個插曲,1914年7月底,不知怎麼的,英國給德國釋放了一個官方資訊,說只要你們不打法國,我們就不打你,西線就沒事了。威廉二世聽到以後高興得不得了,說既然如此那我們不要去打法國了,趕緊調頭先去打俄國人吧!總參謀長小毛奇說這怎麼可能,一百萬人的軍隊,上萬節火車皮的排程計劃,這都是做了二十幾年的計劃,上百萬人的部隊全部準備就緒了,這個時候調頭,他們就會變成手拿武器的暴民,我沒有辦法控制這支部隊,所以必須先打法國。
聽到這段話後,威廉二世冷冷地說了一句話,說如果你叔叔還活著,一定不會給我這個答案。小毛奇並不是怯戰,也不是無能,當時的工業水平和交通設施條件有限,他的難處是真實的,但是當一個國家的所有戰略已經僵化到如此程度時,這個國家離崩潰已經不遠了。
德國人為什麼非得打呢?跟施裡芬計劃暴露的戰略處境完全一樣。導火索是這麼發生的:塞爾維亞人刺殺了奧匈帝國的王儲,奧匈帝國就找藉口,說你們這些塞爾維亞人,刺殺了我的王儲,現在你要答應我一些條件,要不然我就要向你開戰。然後奧匈帝國就問它的老大德國,說我要跟它提點兒要求怎麼樣?德國人說,提沒關係,反正你現在佔理嘛,然後威廉二世就去度假了,等於把一本空白支票本交到奧匈帝國手裡。那既然老大說話了,那就打啊,對吧?跟塞爾維亞人提要求啊,什麼最後通牒、宣戰等等。
可是俄國人在旁邊看著就不服啊,第一,早就看奧匈帝國不順眼了。第二,塞爾維亞人跟我是兄弟,打狗也得看主人,你要敢打它,我就要打你。西方人有句話:“說兩隻狗打架不是誰最兇誰贏,而是誰架式越大誰贏。”所以俄國人說:“你要怎樣?”俄國人一說“你要怎樣”?他們就幹了一件事,下了一個動員令,說我也不宣戰,我就宣傳一下。部隊都別放假了,趕緊集合開始準備揍丫的,這就是俄國人的姿態。
可是俄國一發動員令後,德國人立即就失控了。為什麼?因為對於小毛奇這些德國軍人來說,我就是看準了你動員速度慢,你說要不要打?你要是動員你就要打,你如果一動員我就得調過頭打法國人,先用六個星期把它打趴下,然後利用你動員速度慢反過來再來打你。但你不能動員了又不宣戰,這樣你都做好準備了,我還打個屁啊?整個施裡芬計劃就黃掉了。
所以德國人就問俄國人,你到底打不打?你是不是真動員?俄國沙皇還給德國皇帝寫了封信,說你能不能管好你的小兄弟?落款叫你摯愛的朋友,你的表兄。因為俄國沙皇和威廉二世這倆人是表兄弟,其實整個歐洲的王室都是親戚。一直到7月29日,雙方都還在處於擺架式的階段。
但是德國人崩潰了,小毛奇原來是個很穩重的戰略家,一直強調德國人不要打仗,不要跟周邊民族陷入戰爭。但是當俄國人一動員,小毛奇自己先崩潰了,立馬成為最堅定的主戰派,因為他知道施裡芬計劃一旦要執行,這時候就不能停,必須要開戰。
就這樣從8月1日開始,德國向俄國開戰,根據當時整個歐洲的同盟體系,一次一次開戰,這個向這個宣戰,那個向那個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就這樣爆發了。
所以,這是人類歷史上的一次悲劇。剛剛還是鶯歌燕舞,歌舞昇平,但就因為僵化的國家策略和單一的應對體系,使得一旦形勢出現任何變數,都將導致局勢無法收場。
【後記:歷史是豐富的寶藏,屬於我們全人類共同的財富,解讀歷史既是原創,也有借鑑,不可能完全主觀描述,那樣就不是解讀歷史,既是對讀者的不尊重,更是對歷史文字的褻瀆。】
【歷史素材和圖片均來源於網路,如有引用,請註明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絡刪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