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2月15日,四川省樂山縣沙灣鎮,鑼鼓喧天,喜氣洋洋。
20歲的郭沫若迎娶22歲的張瓊華。
這是一段包辦婚約,但郭沫若仍然充滿了期待,期待自己的妻子如空谷幽蘭,如原野百合
“如在山谷中遇著一株幽蘭,原野中遇著一株百合,那也可以娛心適意。”
受過高等教育的郭沫若渴望紅袖添香,奈何現實給了他沉重的打擊。
新婚夜,郭沫若揭開新娘的蓋頭後,他所有期待都成了失望,郭沫若後來在文章中評價他對張瓊華的第一印象“眼前現出一對露天的猩猩鼻孔!”
張瓊華真的是猩猩鼻嗎?
多年後,郭沫若的侄女郭琴軒為張瓊華喊冤
:“我看她相貌中等,不醜,也不漂亮。臉白淨,不黑。鼻子有一點翹,但說不上是什麼‘猩猩鼻’。八爸對她不滿,寫得誇大了。”
見過張瓊華的作家桑逢康先生也認為
“張瓊華的鼻子是相當端正的,雖然稍稍有些翹,但絕無猩猩鼻孔,也無露天的缺陷”
無論外人如何評價,顯然,在郭沫若心中,張瓊華的外貌是極度不漂亮的,對男人來說,沒有第一眼的喜歡,也就無從談起日久生情。
新婚夜,失落的郭沫若獨自在廂房鬱悶,在母親的苦勸下,才回到了新房,他喝得酩酊大醉,很快就呼呼進入了夢鄉,新娘則輾轉反側,徹夜難眠。
丈夫的冷漠,張瓊華已經察覺,然而命運既然將兩人捆綁在了一起,這就是張瓊華眼中的宿命,除了接受,別無選擇。
郭沫若在婚後第五天,便藉著上學為由,去了成都。
張瓊華在岸邊目送丈夫上船,她的淚水就像斷了線的珠子,別離來得太快,她怎能不傷心。
郭沫若後來又去了日本讀書。
他越走越遠,張瓊華卻只能待在老家等他回來。
這就是舊時代男性和女性的區別,包辦婚姻困不住男性,卻可以困住女性一生。
1916年,郭沫若在一家醫院認識了漂亮護士佐藤富子,他對佐藤富子一見鍾情,展開了熱烈的追求。
文人浪漫,郭沫若靠著一封又一封炙熱的情書成功俘獲佐藤富子的芳心。
在家人的反對下,佐藤富子不惜和家人決裂,搬到郭沫若家裡,和他同居。郭沫若為佐藤富子改名郭安娜。
郭沫若在享受甜蜜愛情的同時,只能選擇性遺忘獨守空房的張瓊華。
在日本期間,郭沫若從不曾給張瓊華寫信,就連收到張瓊華寫給他的信,他也不回覆,只是在給弟弟的信中,告訴弟弟讓他轉告八嫂,說他太忙,就不單獨回信了。
郭沫若的問題不是太忙,而是不知道該如何面對張瓊華。
張瓊華的日子是寂寞的,她始終牽掛著丈夫,始終把房間的擺設維持著郭沫若未離開時的模樣。
她收藏著郭沫若用過的筆,寫過的字,看過的書。
她把郭沫若寫給公公婆婆的信,視為珍寶,所有信都被她儲存得好好的。
睹物思人,張瓊華只能用這樣的方式去想念郭沫若。
歲月漫長,年紀輕輕的她,未來卻已經沒有了希望。
郭沫若和安娜戀愛後,曾在信中告訴父親他有了日本老婆,卻被父親痛斥他對不起張瓊華,這讓郭沫若好生尷尬。
他的父親要求郭沫若親自給張瓊華解釋,給張瓊華道歉,郭沫若卻遲遲不肯動筆,他不知道該說什麼,只因他覺得自己也是受害者。
郭沫若後來終於給張瓊華寫了一封簡訊,言語之間都是無奈。
:“我們都是舊禮制的犧牲品,我絲毫不怨恨你,請你也不要怨恨我罷!可憐你只能在我家中作一世的客,我也不能解救你。”
郭沫若說張瓊華是客,然而常年不歸家的他更像是這個家的客。
因為不敢面對張瓊華,1923年,郭沫若回國前夕,大哥在信中建議他回四川工作,他直接拒絕了。郭開文知道郭沫若的心結,因此給了他兩個建議:要麼和張瓊華離婚,要麼就兩女侍一夫。
郭沫若回信道
:“離掉張氏,我思想沒有那麼新;二女同居,我思想沒有那麼舊。不新不舊,只好這麼過下去。”
他始終是優柔寡斷的。
當獨自撫養五個孩子的安娜也成了過去時,1938年,郭沫若迎娶了小自己24歲的於立群。
名義上,他已經有了三位妻子。
只是,前兩位都是過客,於立群才是和郭沫若廝守終生的女人,為他生下了六個孩子。
唯有張瓊華無兒無女,一世淒涼。
郭家孩子多,張瓊華很喜歡逗逗別人的孩子,卻又因此更加孤獨。
郭沫若回國後為了逃避張瓊華,寧願多年不回家鄉,這是讓張瓊華最傷心的地方。
1939年2月,郭沫若的侄子郭宗璞在重慶找到了郭沫若,告訴郭沫若,他的父親很想念他,老人家年紀大了,體弱多病,郭沫若應該回去看看了。
離別家鄉26年,郭沫若這一次才終於下定決心回家。
得知郭沫若要回來的訊息,老家的人都很開心。他們早就聽說郭沫若已經飛黃騰達,正擔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
郭沫若回家的那天,大家早早地在路邊等候他榮歸故里。
擠在人群中間的張瓊華悲喜交加,她曾無數次幻想過丈夫回家的情形,待到幻想變成現實,她依然憂鬱。
郭沫若西裝革履,風度翩翩地走來,他向許多人打招呼,唯獨漏了張瓊華,張瓊華彷彿是最不重要的那一個。
郭沫若向父親問好,父親卻說:“八兒回來了,八女子(張瓊華)就好過了。”,家人告訴郭沫若他母親病逝前的遺言:“他日八兒歸來,必善視吾張氏媳,毋令失所。”
父母都如此看重張瓊華,不得不讓郭沫若對張瓊華另眼相看,她確實是一個好兒媳,在郭沫若離家的漫長歲月裡,代替他盡孝,毫無怨言。
一家人坐下來後,郭沫若才能具體瞭解到家裡這些年的變化。
許多年不回家,郭沫若對這記憶中的老房子有些陌生。
這老房子承載的是郭沫若的青春,卻承載了張瓊華的一生。
郭沫若問張瓊華這些年還好嗎?
聽到這句話後,張瓊華卻再也忍不住,流下了眼淚。她心裡有太多委屈,卻不願說出口,她告訴郭沫若自己很好。
看著張瓊華的眼淚,郭沫若知道她是言不由衷,不禁又道,
“我對不起你,你不恨我嗎?”
張瓊華沉思了片刻,
,“都是我命不好,怪誰呢?我早已想通了,沒有當初,你就沒有今日。不要再說了,一切都是命中註定!”
縱然郭沫若曾鐵石心腸,面對這樣善解人意的張瓊華,也不禁心生幾分內疚,他作勢要對張瓊華心跪拜大禮,卻被張瓊華攔住,只能改成鞠躬。
就算千萬個鞠躬,也改變不了張瓊華這悲苦的一生。
郭沫若送了兩幅書法給張瓊華,囑咐她,沒錢的時候,可以拿去賣了換錢,但對張瓊華而言,日子再苦,她也不會變賣郭沫若送給她的禮物。
郭沫若第二次回家是在7月份,為了辦父親的喪事。這一次,他帶上了妻子於立群和兒子郭漢英。
情敵見面,絲毫不眼紅。張瓊華待於立群極好,專門收拾好房間讓郭沫若和於立群居住,當時於立群剛生下孩子不久,她便經常殺雞殺魚,做好吃的給於立群補充營養。
對於立群的兒子,她也視如己出,十分喜歡這個可愛的孩子。
郭沫若中途有事回了重慶一趟,他把妻兒都留在了老家,可見他對張瓊華的信任。
郭沫若的父親去世後,遺產平分給了四個兒子,郭沫若把自己的一份祖業留給了張瓊華。
張瓊華就靠著每年收租谷過日子。
自從公婆去世後,張瓊華的日子更孤獨了,她每天搬一張小板凳坐在門外,一坐就是半天。
張瓊華看著天上的雲,山上的蒼穹,她常常陷入回憶裡。
人到晚年,往往喜歡回憶過去,張瓊華時常想到和郭沫若結婚時的場景,那時的他那樣年輕,她又怎麼會想到自己的丈夫日後如此有出息,又怎會想到自己會成為一個棄婦,無兒無女一輩子。
鄉村寂靜,不如城市那樣喧譁,當郭家後人都紛紛湧入城裡發展,陪伴張瓊華的是無盡的落寞。
張瓊華就在這日復一日的孤獨中度過了芳華灼灼的青春歲月,度過了滿頭白髮的遲暮之年。
別人到了她這把年紀都是兒孫環繞,她卻形單影隻。
土改過後,晚年的張瓊華沒有了土地,只能靠賣小吃和手工品生活。她每天邁著小腳早出晚歸,也不過是賺些辛苦錢。
路過的行人看到這白髮蒼蒼的老太太在那賣東西,只覺可憐,誰又能想到她是大名鼎鼎的郭沫若的夫人。
郭家的侄兒侄女勸她給郭沫若寫信求助,她卻總是搖搖頭,她不想給郭沫若增添負擔。
然而,隨著年紀越來越大,就連上街也變得困難時,張瓊華不得不寄了一封信給郭沫若,希望郭沫若每個月給她寄15塊錢。
她就靠著郭沫若給的生活費過活。
這也是她和郭沫若唯一的聯絡,郭沫若自從辦完父親的喪事後,再不曾回到老家。
張瓊華想念丈夫時,只能一遍又一遍地擦著新婚時用過的那些傢俱,看看丈夫留下的書信。
1978年,郭沫若病逝於北京。親友考慮到張瓊華年紀大了,沒有告訴她這個噩耗。
地方政府後來接替郭沫若每月給張瓊華打生活費,就連郭沫若剛去世欠下的三個月欠款,也一併補齊。
郭沫若逝世一週年,首屆郭沫若學術討論會在樂山舉行,郭沫若的女兒郭庶英、郭平英姐妹參加會議的同時,也去看望了89歲的張瓊華老人。
她們親熱地喊了一聲“媽媽”,張瓊華大感意外,當得知姐妹倆就是郭沫若的女兒時,張瓊華感動地流下了眼淚。
沒有孩子,是她這一生最大的遺憾。這一聲“媽媽”讓張瓊華百感交集。
她嫁了一個有出息的丈夫,卻沒有得到一段幸福的婚姻。
回首前塵往事,就像做了一個漫長的夢。她和郭沫若本該是最親密的人,卻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終其一生,郭沫若不曾給過張瓊華一點溫存,還在年輕氣盛時,形容對方長著猩猩鼻。對女人進行容貌羞辱實在是有失文化人的體面。
張瓊華這一生卻不曾說過郭沫若一句不是。
她無望地等了郭沫若68年,結局一場空。
1980年,張瓊華與世長辭,享年9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