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給古代的皇帝排一個榜單,那明太祖朱元璋至少能排進前五。而且若是論綜合實力的話,朱元璋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第一,無論是軍事才能還是治國之道,他都是古代皇帝中的佼佼者。在這兩方面唯一能夠與他比肩的,恐怕也就只有漢武帝劉徹和唐太宗李世民了。
其實,無論是劉徹還是李世民,他們在軍事上的成就都有目共睹,也都開創了輝煌一時的盛世。然而他們兩人的起點太高,劉徹七歲就被冊封為太子,李世民則是大名鼎鼎的天策上將,而朱元璋的出身與這兩人相比的話,簡直是雲泥之別。雖然說朱元璋的起點很低,可他最終卻從一個放牛娃成長為開國皇帝,在古代數千年的歷史上,能夠取得如此成就的也僅僅只有一個朱元璋。
古代講究出身,寒門子弟想要出人頭地,除了考取功名之外,幾乎沒有別的路可選。朱元璋的成功,除了時勢造英雄這個原因之外,也與他的性格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朱元璋的性格堅韌、勇敢、多謀善斷,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優秀的品質,才使得他在元末混戰中脫穎而出。
民間有句俗語叫“人無完人”,朱元璋同樣也有著他的性格缺點,在他的身上也有著不好的品質,那就是多疑善妒,為人比較狠毒,尤其在對待貪官汙吏方面,朱元璋採取的手段十分殘酷。這可能與他從小的經歷有關,小時候的朱元璋飽受元朝官吏的欺壓,所以後來他當上皇帝對待貪官汙吏也是深惡痛絕。
朱元璋唯一被人詬病的地方,就是他誅殺明朝開國功臣一事,當初那些陪他打天下的開國功臣,除了少數幾個得以善終之外,其餘幾乎都被他斬殺殆盡。很多人認為這也是朱元璋的性格缺陷,忘恩負義,只能同甘苦不能共富貴。實際上並非如此,根據史書上的記載來看,朱元璋並非忘恩負義之人。
朱元璋出生在一個貧窮的家庭,家中沒有半分土地,只能靠父親和哥哥做長工生活。因為家庭貧困,朱元璋也沒有辦法入私塾讀書,只能去給同村地主劉繼祖家放牛,賺一點微薄的工錢補貼家用。可民間有句俗話說得好,屋破偏逢連夜雨,在朱元璋17歲那年,他的家鄉濠州突然爆發瘟疫,他的父母和哥哥在一個月內先後染疾身亡。
那時候的朱元璋家,只能用家徒四壁來形容,甚至連一塊可以埋葬父母的墳地都沒有。年幼的朱元璋只好和二哥抱著父母的遺體痛哭,不知道該如何處理父母的後事。後來實在沒辦法了,朱元璋只好去求劉繼祖幫忙,讓他看在自己給他放了多年牛的份上,幫忙把父母給安葬了。
朱元璋去的時候其實並不抱希望,因為這個劉繼祖平時很兇,對朱元璋也十分的苛刻,不是說牛沒吃飽,就是說牛又掉膘,經常藉故扣朱元璋的工錢。然而令朱元璋沒有想到的是,劉繼祖居然痛快答應了,不但沒有刁難朱元璋,反而送給他一塊墳地,讓他的父母得以入土為安。在安葬完父母之後,朱元璋和二哥、大嫂、侄兒各自逃命,獨自踏上了四處漂泊的旅途。
離開家鄉的朱元璋先是當了一段時間的和尚,後來又當了一段時間的乞丐,最後在兒時夥伴湯和的邀請下參加了郭子興的紅巾軍。從此之後,朱元璋的命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擊敗了各路對手,將元朝趕往漠北,最後統一天下,成為了明朝的開國皇帝。可是朱元璋曾給地主劉繼祖放過牛,這是一段並不光彩的歷史,在他當上皇帝后,劉繼祖又是什麼下場呢?
洪武十一年,朱元璋回鄉祭祖,回想起在故鄉生活時的種種往事,想起了當初劉繼祖對他的恩惠,於是命人召劉繼祖前來相見。然而此時劉繼祖已經去世多年,朱元璋對此感慨不已,於是下旨追封劉繼祖為義惠侯,而且破例准許其子孫世襲罔替,有明一朝的皇帝都對劉家子孫恩惠有加。
劉繼祖當初不過是給了朱元璋一塊小小的墳地,朱元璋都能感念他的恩德,為何他後來卻會對那些曾經陪他打天下的功臣們如此狠毒呢?這其實並不是因為朱元璋忘恩負義,而是因為這些明朝開國功臣碰觸了朱元璋的底線。
這些開國功臣在明朝建立之後,根據他們曾經的貢獻,不是被封王就是被封侯拜相,朱元璋可以說是絲毫沒有虧待他們。然而這些人在取得高位之後,忘記了元朝滅亡的教訓,變得和元朝官吏一樣貪腐橫行,無論是胡惟庸還是李善長,又或者是後來的藍玉,他們都趁機貪墨了不少家產。而且更重要的是,這些人在朝中結黨營私,朱元璋身為皇帝,自然不可能坐視不理,最後只能痛下殺手將這些人一一剷除。
朱元璋的性格十分複雜,如果非要給他的性格做出一個評價,那就是不忘初心。他出生於社會最底層,經歷了人世間的種種疾苦,可是他在當上皇帝之後,還能夠保持著淳樸、節儉的生活習慣,對待百姓仁慈友善,可以說是一個愛民如子的好皇帝。從個人的綜合實力上來看,在古代的諸多皇帝中,朱元璋絕對是最有資格問鼎“千古一帝”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