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牛索激死三個師傅”是潮汕民間廣為流傳的一個典故。清末,有兩個石雕師傅要雕刻一條石雕上牧童手裡的懸空牛索,牛索穿過牛鼻、細如牙籤,極為考驗工匠的技藝。兩位師傅費盡心力,卻總在即將成功時不慎將牛索弄斷。好勝的石雕師傅們十分懊喪,自覺無顏面對盛情招待的主人,背起包袱遠走他鄉。“激死三個師傅”自然是民間添油加醋的說法,待到第三位師傅,他吸取了之前兩位師傅的教訓,改進工藝,先將石塊放在水中浸泡,接著用楊桃汁使其變軟,最後細磨輕刮,才終於沒有重蹈前兩位師傅的覆轍。
這塊石雕,正位於潮州市潮安縣金砂鄉從熙公祠門樓的南面,從熙公祠是“資政第”的中心建築。清末富商華僑陳旭年,功成名就後回鄉營建了“資政第”,這座規模宏大、功能齊全的潮汕大府第建造歷時14年,耗資26萬銀元。雖然它的部分建築在20世紀初的潮汕大地震中已被毀壞,但從熙公祠仍基本儲存完整,並以其高超的石雕等裝飾藝術揚名。
曾經巧奪天工般雕成的牛索雖早被毀壞,且已被後人以其他材料修補,但過去工匠們對精緻的追求卻依然體現在從熙公祠的每一處細節中。單是在門樓,就有諸多細節讓人細品。門樓為凹鬥三門式,門樓立著由整石雕刻的四稜簷柱,柱上橫樑懸有倒掛的石雕花籃,花籃層次繁複,其上篾條清晰可見,雕工極為精緻。樑架上則裝滿了內容豐富的鏤空石雕飾品。用圓雕法雕刻而成的螃蟹鬥座形態逼真,此蟹為母蟹,腹甲飽滿,似懷卵欲生,其雙螯大而有力,緊夾蘆葦,旁襯水草及浪花,寫實風格濃郁。左右樑架上還分別有兩座龍蝦鬥座,一俯一仰,蝦鬚以刀刻成線,由數道合而為一,旁邊同樣襯以水草,剛中有柔。
最為精彩的還是鑲嵌於門樓石壁上的2幅石雕掛屏,內容分別為“士農工商”和“漁樵耕讀”。它們用S形構圖,透過巧妙穿插和安排,將二十來個不同時空的人物組成一個完整的畫面。石雕上的細節,從各式人物的形態、動作、表情,到人物手中的鋤頭、扁擔、羅傘等用具,甚至是漁網的疏密,無不刻畫得細膩逼真。近十多年來我曾多次前去觀看,每一次都覺意猶未盡,面對這些精美的石雕,眼前總能浮現出近百年前工匠們經年累月,傾心雕琢的場景。
深入潮汕民間,這般精緻的裝飾藝術不在少數。潮汕鄉土建築的裝飾種類繁多,雕刻有石雕、木雕等,塑造有嵌瓷、灰塑等,彩繪有平面彩繪、灰塑彩繪、門神彩繪、描金漆畫等。其裝飾範圍也頗廣,門窗戶扇、牆頭屋脊、外牆簷下、樑架下,無所不有。那些細膩繁複,巧奪天工般的裝飾藝術,就這般依附在老屋上,見證著老屋的歲月更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