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張雲山
古人是怎麼過中秋的?最近杭州圖書館復現古人“吟詠”中秋的畫面。如馬遠的《月夜撥阮圖》、南唐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阮郜的《閬苑女仙圖》等。達摩院AI技術讓插畫中的人物模模擬人表情、開口說話並朗誦中秋題材的詩詞,畫中人的五官、神態也都會隨之發生變化,展現細微表情。為了讓大眾參與古籍書畫的傳播,瞭解古代的風俗和傳統文化,聲音則是從市民中徵集而來的。
杭州圖書館館藏文獻--宋畫全集第一卷第一冊--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
杭州圖書館副館長梁亮表示,去年年中就跟達摩院開始接觸,想把傳統的圖書館服務與現代技術為數字化、智慧化相結合。雙方一拍即合,恰逢中秋佳節,便從最能讓人眼前一亮的古籍與AI技術結合的方式,來推動圖書館與新技術的融合發展。透過技術融合,固化的古籍插圖變成有聲有色的動態圖片,在AI技術參與下,古代人物肖像的五官、形象都會隨著朗誦的節奏發生變化,同時,杭州圖書館又讓市民參與配音,形成市民參與、共同傳播的文化活動。“我們希望用古籍與AI技術結合的方式,來推動圖書館與新技術的融合發展。傳承歷史文化不再是限於紙上,而是科技化的呈現在讀者的眼前。”
梁亮表示,杭州曾是南宋的都城,而且杭州圖書館有很多館藏文獻以及古籍記錄著南宋的文化和生活。“第一期內容的首選是來自我們館藏文獻《宋畫全集》中的圖片,因為這部分文獻是以南宋書畫家描繪當下以及前人文化生活為場景的作品,也更適合透過AI的技術讓畫中的人物生動的展現出來。像《歸去來兮辭》便是南宋佚名畫家描繪了陶淵明解甲歸田的豪言壯語。同時呢我們也選取了館藏古籍中的一部分內容,包括像《紅樓夢》中的人物畫像,讓賈寶玉自己來朗讀文中讚美的詞句,在書中眨眼、開口。”
然而,要讓年代久遠的人物畫像擁有接近真人的形態,對技術的挑戰很大。達摩院AI演算法工程師唐銘謙告訴記者,為了讓畫中人“活”起來,當中涉及了兩項 AI技術,第一項是人像的動態建模,就是將古籍原圖和驅動影片的人像動態建模分別提取,將兩者進行對齊與合成;由於畫中人的五官和細節相對沒有照片清晰。還需做超解析度重建,儘可能讓朗誦者表現自己的情緒和狀態,讓書畫中的人物呈現一些微表情的細節,她認為,“透過AI技術讓古籍古畫“活”起來,以一種新的方式呈現寶貴的歷史資料,這是一次科技和文物領域的碰撞和交流,未來AI在文物保護和典籍傳承上發揮更大的作用。”
讓古籍活起來中在達摩院內部,前前後後花了大概一兩個月的時間。“這個專案本身在我們這邊屬於一個偏向於AI公益的事情,然後我們同學主要是業餘時間,然後在做這樣的一個專案。”唐銘謙表示,接下來,這項技術可能更多的時候會在一些更多的比如說動畫製作領域,或者是在影片整個CT製作的領域中間,它都是一個比較好的應用場景。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路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來源:錢江晚報·小時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