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民以食為天”,飲食對於我們來說,十分重要。但是別小看吃飯這件事,看似很平常,實則暗藏健康密碼。俗話說,“吃飯八分飽,到老腸胃好”。也就是說,人們在生活中很多的病症都是吃出來的,尤其是腸胃病最為明顯。
一直以來,脾胃不分家,兩者也是同時出現,不過在中醫的領域裡,所說的脾可不僅僅只是一個臟腑這樣簡單,中醫裡面的脾更為複雜,功能也更加的強大,在《黃帝內經》裡面十分重視脾胃的重要性,後世醫家更進一步提出“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化生之源”的論述,也是我們身體執行的後天之本。
脾胃的最大功能就是負責運化,這就像是我們體內的一個運轉站,一個是將水溼運化,另一個則是將水谷運化,把攝入體內的水谷精微,轉化成氣血,然後輸送到其他的臟腑,不過通常情況下來講,食物在攝入體內之後,在適量的飲食下,脾胃功能正常,是能夠及時消化的。
但如果飲食不節制,暴飲暴食,除了會加重脾胃的負擔,食物也會積滯在體內,難以順暢消化,最終誘發“食積”,而且在這樣的狀態下,就算是之後適量飲食,也依舊會感到不適,會有新的食積,這樣的反覆狀態下,脾胃的功能只能一直下降。
所以,現在很多人總是出現胃脹胃痛,沒有食慾,就算是看見了好吃的飯菜也吃不下,又或者只是稍微吃一點就已經很撐了,這些都是屬於脾胃功能運化失常造成的,並且具有這種經歷的人,並不在少數,說白了就是消化不良,消化好了,吸收也就會變好。
對脾胃病症調理的藥方,中醫方劑裡面有很多,其中不乏一些是流傳至今的千古名方,比如金元名醫李東垣的補中益氣湯,不過在清代的《醫方集解》裡面有一個百年名方,叫做健脾丸,這個方子的獨特之處在於,能夠兵分兩路,一邊負責健脾,另一邊負責消食,消補兼施,這樣在消食積的同時,不會傷及體內的正氣,補益的過程中也不會出現於堵。
健脾丸的組成很簡單,六味中藥配伍而成,分別是人參、白朮(土炒)各二兩,陳皮、麥芽(炒)各二兩,山楂(去核)一兩半,枳實三兩。健脾丸具有健脾消食的效果。這其中的山楂是為數不多的消多於補的水果,山楂是消食藥的代表,在很多的消食劑裡面,也能看到,山楂主要善於消肉食之積,所以在平時燉肉的時候,可以放幾顆山楂,這樣肉會容易燉得更爛。
其實關於這一點,還有一個傳說,相傳在古時候,有一個皇帝的妃子生病了,吃不下東西,宮裡面的太醫想了很多解決辦法,但一點效果也沒有,所以只好張榜求醫,最後這個妃子的病症被一個江湖郎中給治好了,這個郎中其實也沒有用什麼特別的藥材,就是將紅糖裹山楂,這就跟糖葫蘆一樣,讓妃子在飯前食用,之後,妃子的胃口大開,面色也漸漸地紅潤起來,後來這個藥方就流傳至民間,也就成為了很多人喜愛的冰糖葫蘆。
麥芽也是消食藥的代表,但主要善於消麵食,同時還具有疏肝解鬱的效果。之所以會在方劑裡面加入枳實,這是因為枳實具有很強的行氣破氣能力,而且枳實的藥性下走,可以將胃裡面的積滯,一路降入腸道,最後給徹底的排出去。
消了之後,還得補一補,將脾主運化的能力恢復,補脾用什麼?人參、白朮、陳皮,人參和白朮具有補氣健脾的效果,可以將已經有損耗的脾胃給慢慢的調補回來,同時還能防止枳實的破氣能力太強,造成體內的氣機出現損耗。
而陳皮這味中藥就十分奇妙,李時珍說它能補能洩能升能降,就看它跟誰搭配。陳皮在這裡不僅能夠健脾,還具有燥溼、消食、化痰的作用。不少人在補氣之後,會感覺到胸口脹悶,這就是氣機壅滯的體現,陳皮的加入,可以讓體內的氣機各司其職,該升的升,該降的降。
健脾丸適合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的人群,尤其是那種一伸舌頭,可以明顯的看見舌苔厚膩,患有這種症狀的人,最適合用此方劑來緩解。現代也用它來調理慢性胃腸炎、消化不良、嬰幼兒腹瀉等疾病,只要辨證屬於脾虛食積證,即可加減化裁使用。
【本文由“金蘭中醫學社”新媒體獨家出品,圖片來源於網路。作者周淺,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