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輦圖》是唐朝著名的畫家閻立本所繪的一幅歷史名畫,記錄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見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的求親使者䘵東讚的場景。
輦原是指帝王乘坐的由馬拉的車輛,後來,也把帝王乘坐的無篷蓋的、由人抬的轎子稱做步輦。從整個畫面來看,唐太宗李世民接見祿東贊並沒有在朝堂之上,也沒有著上朝的“正裝”,可見李世民沒有把這次的接見視作國與國之間的重大事項,而是身為“天可汗”的他,在處理大唐的內部“家事”。體現了大唐王朝的自信和與少數民族政權之間的主從關係。
坐在步輦上的人自然是唐太宗李世民,他的身形明顯要比畫中其他人物要大一些,可見這幅畫作並不是寫實的,在唐朝的人物畫都有“主大從小”的畫法,以表現和突出主要人物。
從李世民的面部表情來看,嘴角上揚、面帶微笑,表現了大唐皇帝的從容與自信。因為,在這次接見之前,吐蕃贊普松贊干布曾向大唐有過和親請求,被李世民拒絕,松贊干布怒而向唐朝邊境地區發動軍事進攻,被唐軍擊敗。
祿東贊此次的任務,先是向大唐皇帝請罪,然後才是請求賜嫁公主和親。所以,這次的和親與漢初的和親從性質上完全不同。體現的是大唐對少數民族吐蕃的一種關心和愛護。
站在李世民面前的三個人,依次是禮官、䘵東贊和譯者。禮官穿著紅衣,顯得很是喜慶,畢竟這也是“求婚”嗎!禮官後面的就是松贊干布的使者吐蕃的宰相䘵東讚了。祿東讚的身形比大唐禮官還是略小一些,這也再次確認吐蕃對於大唐的從屬關係。
看䘵東讚的面部表情似乎略帶苦澀,可能是經過數月的鞍馬勞頓才到長安有些疲憊,也可能是對此行任務的完成心有忐忑,更可能是朝見大唐皇帝有些拘謹和緊張。
最終,李世民答應了松贊干布的和親請求,將宗室之女收為義女封為文成公主入藏,嫁給了松贊干布。文成公主入藏,帶去了大量的文化典籍、農作物的種子和工匠等,極大的促進了吐蕃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為漢藏的友好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