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德府是河南省安陽市的舊稱。其名稱源於唐五代時期的“彰德軍”。金明昌三年(1192年)升相州為彰府,歷經明、清兩代,民國初期廢府制恢復安陽縣,是一座有著悠久文化史的歷史名城。
本組圖片拍攝於1908年,反映的是113年前彰德府郊外的景象。從中我們可以瞭解當年中原地區古老鄉村的百姓生活狀態。
彰德府郊外的一個村口,一座古老的小橋橫跨在乾涸的溝壑之上,橋身上的石頭有明顯的風化跡象,不知已經有了多少年頭了。在橋頭附近,建有一座小小的土地廟和幾間民居。
這是一處交通要道,橋上人來人往,有幾個人坐在橋端邊歇腳。橋下的水溝邊種著一些樹木, 很原始的鄉村景象。
坑窪不平的土路上,有一個挎著籃子趕路的人。前方不遠處是一座古拙的石橋,兩株參天的老樹,一股蒼涼之美撲面而至。
“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對於那個時候的人們來說,糞便不但不是骯髒的東西,而且是寶貝。收集起來在空地上曬乾,然後拉到莊稼地裡施肥。
一對父子推著獨輪車經過,兒子看到洋人的鏡頭,感覺被冒犯了,做出手勢試圖制止洋人的無禮行為。可見當時的百姓也並不是都畏懼洋人的。
頭髮蓬亂,衣服破爛骯髒,面對鏡頭,一臉茫然。單憑這身打扮很難判斷他就是一名乞丐,因為當時的衛生條件極差, 有太多的人生活在極度赤貧線以下。
一名騎著棗紅馬的老人,發現路邊的攝影師正拿著相機對著他,好奇地扭頭觀看。騎馬是當時出行的代步方式之一,但並不是很常見,更多的人是騎著毛驢出行。
幾輛運貨的獨輪車正在跨越河溝裡的一座小橋。因為道路太差,每輛車子都有兩名車伕,一個拉一個推,相互配合著前行。
一座古舊的房屋前,父親正在給運貨的大車套牲口,兒子手端著鐵鍬在旁邊玩耍。大車上不知拉的是什麼東西,應該比較沉重,需要三頭牲口來拉動它。
一頭被蒙著眼睛的黃牛正在拉動水車,一圈接一圈地不停打轉,河溝裡的水被源源不斷地輸送到莊稼地裡。有黃牛賣力氣,農夫可以清閒地坐在樹蔭下聊天。
1906年4月1日,京漢鐵路全線通車。作為其中一個站點的彰德府,也隨之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洋人。圖為乘坐驢車郊遊的火車站洋職工。
他們挑著裝滿工具的挑子,走鄉串村,幫助需要的人修理各種家用鐵器,賺一些菲薄的收入補貼家用。
一名外國人嘗試著挑起賣油郎的擔子,發現並不輕鬆,從其笨拙的挑擔姿勢就能看出這一點。
這是一座家族的墳地,墳墓周圍樹立著大大小小的墓碑,墳場四周的樹木蔥蘢。舊時的中國人有土葬的習俗,這種情形在鄉下隨處都可能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