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筆者看球那個年代,自94年開始流傳著這樣一首"歌謠":亞平寧沒有好中場,巴西沒有強後防,英格蘭是什麼都缺,德國倒是什麼都不缺,唯獨少了俊俏的郎!
那麼我們來看看這首歌謠的真實性是否經的住推敲!94年美利堅,義大利小組第三堪堪出線,淘汰賽驚豔的是前鋒羅·巴喬,球隊該階段共打入6球,他一人就佔5個。與羅馬里奧相比他根本就沒有助手,孤膽英雄一般屢屢挽狂瀾於既倒,拖著氣喘吁吁的球隊進了決賽!所以說沒有羅馬里奧巴西也會拿冠,沒有巴喬?義大利隊恐怕連八強都進不了。
不過你也要看到,雖說中場不給力,但迪諾·巴喬、阿爾貝蒂尼、多納多尼等球員也都奉上了助攻,而巴西則罕見的依靠防守奪冠,七場比賽僅丟3球,羅馬里奧和貝貝託倆人就把進攻的活兒全乾了,剩下9個人安心佈防,或者說奉行實用理念,攻守平衡,而不是像80年代那樣中前場強大到無以復加結果就是功虧一簣!再加上本就擅長的控球,無形中為防線減去了太多壓力。
所以說其實這句話放在98年算合適,法蘭西盃賽裡巴西從小組就開始丟球(3場3個,整屆盃賽7場共丟10球),兩邊的雙卡不能專攻防守而忘了進攻!塔法老了,阿爾戴爾、巴亞諾等人表現只能說勉強合格,中規中矩,但是無法比肩其他幾隻強隊。
義大利的中場依舊是阿爾貝蒂尼、迪·巴喬、迪比亞喬再加上莫雷羅,中場確是他們薄弱的環節。於是皮耶羅和巴喬(上場)時便擔任起一半的"喂球"給維埃裡的重任。特別是對智利那一場,球隊中場表現的慘不忍睹,若不是巴喬"聰明的算計"得來點球…不過球隊最終還是"合情合理"的早早離開——面對法國即便靠著防守拖到點球也得回家。原因很簡單,那一屆你的中場確實是空的!
新世紀來臨後,迪·巴喬,阿爾貝們之後又出現了不世天才——皮爾洛!
他真真正正豐富了意隊的中場打法,球隊防反的形象也有所改善:一貫鋼筋水泥之下的反擊並不在追求速度,而是利用他優秀的大局觀和出眾的腳法提高了質量,甚至開始"打繡花足球"。此外"屠夫"加圖索,德羅西,能傳善射的托蒂,新世紀的義大利中場甚至成為了三條線最強那一環,進而奪取了06年的世界盃。
同一時代的巴西后防線湧現了盧西奧,希爾瓦這樣的超巨級別中後衛,雙卡以及後來的馬塞洛也走入職業生涯顛峰!尤其是2002年球隊在攻守平衡上下足了功夫,吉爾伯託與埃德米爾森的雙後腰加上巔峰時期的盧西奧,保證了陣容的均衡和合理性,配以更加強大的前場,拿下世界盃並沒費多大力氣。
可以這樣說,新世紀兩隊這個頑疾開始有了翻天覆地的改觀,至少足以令批評者閉上高貴的嘴巴。在其後長達十幾年時間裡陣容與打法始終保持穩定,成績雖偶有波瀾至少形象還是上佳的。如今曼奇尼治下的義大利高舉"進攻旗","歐洲最佳"若鳥坐鎮中路掌控全隊的節奏,歐錦賽決賽把英格蘭"玩弄於"股掌之中令其接下來100多分鐘攻不進,而本隊則有源源不斷的進球靈感。當然,運氣也是太好了,故又一座"德勞內杯"花落藍衣就是最大的褒獎。
其實綜上所述,巴西缺後防是因為他們的進攻實在是太過強大掩蓋了防守球員的光芒,況且衛線球員的技術也不錯所以給人以"不踏實幹本職工作"的印象。而義大利向來傳統打法就是衛線化解險情後快速透過中場給到鋒線讓他們想辦法,所以"中場很弱"是因為他們的"存在感"低了那麼一點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