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黨刊半月談在其公眾號上釋出了一篇題為《考研人數5年增加256萬,上大學不考研成了異類?》的頭條文章。
在文中半月談表示:“沸騰中不斷重新整理的研究生報名總數及增量,其背後交織著素質升級的動力、“被迫營業”的壓力與逃避社會的無力。”
文中出現的藥學專業學生和醫學專業學生其實代表的正是生物、醫學領域的現狀,甚至可以說是長久以來的情況:要麼感覺本科啥都沒學到,要麼想找一份養得活自己、稍微好一點的工作就必須考研甚至讀博。
文中將醫學生放在了只為就業加砝碼,研究生不是盡頭這一部分。但實際上生物、醫學人都清楚,讀研乃至於讀博是必經之路。這甚至不是生物、醫藥領域專業在中國特有的情況。這是世界普遍情況。像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醫生的起步學歷是碩士,處在最底層的全科醫生也全部都是碩士或碩士同等學歷。
在英語中doctor既指醫生,又指博士。會具有這樣的名詞解釋,當然是因為絕大多數醫生都是博士。所以從這個角度講,半月談將醫學生放在了只為就業加砝碼,研究生不是盡頭這一部分是真的看起來很無知。包括我國在內,僅讀完本科就可以申請行醫的國家無一不是在設定這一條件時急缺醫生的國家。本科畢業即可行醫的目的是為了縮短醫生培養時間,讓醫療覆蓋到更廣泛的人群,不意味著透過短短5年醫學本科學習,就一定能培養出一個優秀的醫生。
小編的一位老師就是醫學本科畢業,還是優秀畢業生。當她真的去到醫院工作,她發現自己其實完全不會看病。本科期間學到的那些知識遠遠不夠。所以她碩士轉行學了藥,鑽研藥物化學,然後成為了小編的老師。
此外,現實情況是,很多基層醫院的醫生收入,還比不得工地搬磚的工人。但辛辛苦苦讀的醫,讓人放棄過往的付出,從事純體力勞動,對內心的折磨在很多時候遠勝過一次次的考研失敗。
從這個角度講,醫學人從來不在這5年增加的256萬人中,我們一直是考研人群基數中的一部分。考了研讀了博也不一定能進理想中的醫院,不考研還不轉行,那十有八九隻能做2億“靈活就業”人群中的一員。
根據全國高等學校學生資訊諮詢與就業指導中心資料統計,2020年和2021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的靈活就業率均超過16%,也就是差不多每6名高校畢業生中就有一人是“靈活就業”。
就像某位網友說的那樣:“我國擁有再就業、緩就業、輕就業、慢就業、自主就業、靈活就業,就是沒有失業”
實際上生物、醫學類本科專業早在10多年前就流傳著畢業即失業的說法。在小編我讀本科的時候,我們學校除了給本省貧困縣城定向培養的醫生,所有畢業了就當醫生的醫學專業(非醫技類專業)已經全部都是本碩連讀起步。一半本碩連讀,另一半本碩博連讀。
不考研,是因為直接連讀了
在最後,借用一下半月談評論區的留言所反映的情況做個總結:小縣城中學老師都要求碩士學歷了,對專業技能要求更高的醫生怎麼可能遠離考研呢?當然,研究生學歷和治病能力之間的關係,那就是另一個話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