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在距離祖國一萬多公里的南極中山站,中國第37次南極考察隊隊員、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天學院空間科學與技術研究所所長全榮輝教授順利完成全部科考任務,結束一年多的南極生活,啟程回國。
考察,苦與樂並行
依託我國極地考察業務化觀監測專案“空間環境監測”和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子午工程”,全榮輝於2020年11月前往南極探索空間物理和空間科學的相關問題。在此次南極考察任務中,他主要負責中山站高空大氣等空間環境觀測的任務,負責高頻雷達等多套空間環境觀測裝置的執行、資料處理和維護工作。
“南極氣候十分寒冷,還十分乾燥,每天早上醒來會感覺到嘴巴幹得嚴重蛻皮。”全榮輝介紹,惡劣的氣候環境,也會導致裝置出現故障,所以裝置修理就成了必備技能。“修理裝置有時會缺少硬體,這邊不比國內,可以及時購買,只能到處尋找合適的配件,沒有配件就只能想其他方法。”
全榮輝還記得,剛到中山站時,高頻雷達出現了一次硬體故障,需要更換主機板,更換完之後發現CPU也沒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全榮輝從另一臺電腦上拆下來了一個CPU,但安裝時又發現缺少矽脂。“當時雷達備件裡缺少矽脂,在站上其他任務系統的配套物資裡也沒有找到,最後還是在網路電子工程師那邊找到了最後剩下的一小管。”雷達的作業系統和國內Windows的系統也不一樣,需要重新學習,才能進行實驗引數的調整。“挑戰還是挺大的。”全榮輝笑著說,沒有多言。
據全榮輝介紹,在一年的科考工作中,他共獲取了大約63TB的觀測資料,服務於多個國家科研專案和中日、中美、中挪等國際合作研究專案。根據子午工程排程安排,他先後參與了嫦娥五號探測器發射保障任務、空間站天和核心艙發射保障任務、太陽活動事件探測計劃、突發金屬層與熱層金屬層大區域多站聯合探測計劃等多項重要觀測任務。
“科考之旅收穫頗多”
對此次南極科考之旅,全榮輝形容“收穫頗多”。“很明顯地感受到祖國的日益強盛。”全榮輝介紹,早期的中山站是類似集裝箱拼接起來的單層鐵皮房,空間狹小而且辦公是在宿舍或者觀測棟,基本沒有娛樂設施。在那個年代,在食堂吃飯時都必須把腳抬起來,因為地板溫度極低,十分凍腳。
“現在,中山站建有綜合樓、越冬樓和度夏樓,都是帶有暖氣的鋼筋水泥房,十分寬敞,有專門的辦公室、圖書館、體育館、會議室等等,體育館還是附近幾個站最大的。”他自豪地說,如今的越冬保障也已十分完善,有多套不同功能的服裝,食材豐富,通訊設施完善,配發多種維生素營養品和生活用品。
“也更加感受到集體力量的強大。這邊的生活由站長統一指揮。隊員除專業性工作以外,都必須參與集體勞動,比如卸貨、物資搬運與分類、幫廚等等。另外,還一起處理各個崗位上的高難度工作。”全榮輝介紹,他負責的測高儀700kg線纜鋪設工作,就是全站隊員一起出動進行拉接和鋪設的。在大家的相互幫助下,困難很快就能解決。
既是科研人又是管理員
除科研人員,全榮輝還有另一層身份--中山站圖書管理員。“圖書館中的大部分書是捐贈的,還有一部分是隊員帶來的。”“管理員”全榮輝介紹,“原來的圖書室已經擺滿了書,我和隊友又在監控室重新佈置了一個。”
在南極吃得怎麼樣?是不是很單調?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疑問。其實,“科考的前期,伙食還是非常豐盛的”。科考站不僅配備廚師長級別的大廚,購置的食材也來自天南地北。但半年之後,帶來的蔬菜食材也就吃得差不多了。“除了壞掉的,就剩下洋蔥、土豆、山藥這些耐儲存的蔬菜。這時候蔬菜就非常珍貴了,不過,我們這裡有一個種蔬菜的溫室大棚,兩三個星期能吃到一次小白菜、黃瓜這些綠菜。”全榮輝最懷念的,還是南航的飯菜。
在南極科考一年的時間中,全榮輝與學校也保持著密切的聯絡。作為航天學院空間科學與技術研究所的所長與研究生導師,他每週會不定時召開1~2次電話會議,瞭解研究生學習進度與所裡的工作進展。(劉雅文 杜選平 厲嘉婕 柯龍婕旻 何佳芮)
來源:江蘇科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