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9年,俄國科學家迪米特里·門捷列夫將當時已知的63種元素的相關資訊都寫在了一張張卡片上,並天才地發現這些元素的性質隨著原子質量呈現週期性變化,最終得出了一張門捷列夫版的元素週期表。
為了慶祝元素週期表誕生150週年,聯合國宣佈將2019年作為國際化學元素週期表年,彷彿是冥冥之中,又彷彿是命中註定,你將和這些元素展開一場對話。
(門捷列夫最初排列的元素週期表)
後來隨著時代的進步,科學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元素浮出水面,為人類所知。比如跟隨居里夫婦一起出現在小學課本上的鐳和釙,比如前幾年日本核電站洩漏所釋放的銫[sè]和鍶[sī]令一水相隔的我們心生恐慌......把現在已知的118種元素羅列在一張表上,就形成了現在的元素週期表。(注意:下表是最新版的元素週期表,建議收藏!)
縱觀這118種元素,裡面有我們比較熟悉的構成生物骨架的元素---碳(C)、有我們生存離不開的氧(O)、也有經常出現在炸藥中的元素--氮(N),還有有人類發現最早的金屬--銀(Ag)和金(Au),也有更多我們連名字都不太能叫出來的元素---釙[pō],銻(ti),鎝(de),釕、銠、溴......那如果將這些元素都放在一起,他們會聊什麼呢?
涉及的知識:氫元素是元素週期表中排在第一位的元素,原子質量也最小,而其他大部分元素都是由氫原子核聚變所得到,比如兩個氫原子就可以合成一個氦原子,兩個氦原子就可以合成鈹原子,如此聚變就形成了多種多樣的原子。但是也有一些元素是人為合成的,但本質上也都是透過核內質子數量增多或減少而得。
涉及的知識:在讀化學元素的時候不能用英語或拼音的模式看元素符號來確定讀音,因為元素符號是由拉丁文組成的。如果想讀對某個元素的音,我們可以看漢字,讀半邊(這條規律適用於絕大多數元素)。比如鎂(Mg),就讀mei(三聲),氬(Ar)就讀ya(四聲)。鉬(Mo)讀mu(四聲)。圖示如下:(建議儲存收藏)。對於初中階段,只要求大家掌握前20號元素的名稱、讀音和符號,高中就要求背到36號啦,各位同學背完前20號就可以向後面元素髮起進攻了!
涉及的知識:元素週期表中帶金字旁的都是金屬元素,而絕大多數金屬元素的單質都是銀白色單質,帶氣字頭的一般都是無色氣體。但也有一些例外,比如銅是紫紅色金屬,鐵粉是黑色的,銫是略帶金黃色的金屬,氣體中氯元素的單質是黃綠色的氣體,液體中溴單質常溫下是深紅棕色液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