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行系由大清銀行遞嬗而來。辛亥革命後,1912年2月5日,改組上海大清銀行為中國銀行,行址在上海漢口路3號。同年北京中國銀行正式建立,並將上海中國銀行改組為分行。1914年9月在北京設總管理處,該行曾為北洋政府的國家銀行,1928年由國民政府指定為國際匯兌銀行。1935年實施法幣政策,該行紙幣亦被稱為“法幣”。
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
二、中國銀行紙幣
中國銀行前身為大清戶部銀行,創立於1904年(光緒30年)。
1909年(宣統元年)大清戶部銀行更名為“大清銀行”。
1912年又被改為“中國銀行”。
1927年改組為“國際匯兌銀行”。
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11月4日,中國銀行發行的紙幣與中央銀行、交通銀行、中國農民銀行的紙幣相同,均屬於法幣。
民國元年(1912年),發行南京地名券和李鴻章像券,當時因新券尚未印好,即用大清銀行李鴻章紙幣加蓋“中華民國元年”和“中國銀行兌換券”字樣,暫代流通。
其後將在美國印刷的第二版黃帝像兌換券運回國內,在全國發行。此後還陸續發行其它各種兌換券、銀元券等。銀元票是中國銀行發行額最大、流通區域最廣的紙幣,分為地名券和無地名券兩種。券版又分為原版券與改版券兩種。原版券印製後不加印即可發行。改版券是於券印成後,臨時改印地名。改版券約有87種。
中國銀行所發行的法幣券品種不多,其中正式發行的只有二十四種,另有未發行的八種,在未發行的八種券別中,有三種未見實物或圖版。中國銀行發行的法幣由美國鈔票公司、英國華德路公司、民國財政部印刷局等多家單位承印。
中國銀行發行的紙幣面值約有三十種。根據票面顏色圖案、印刷廠、簽字字冠號碼、加蓋地名的不同,可分出上千個版別。有的同種票面就可分出多種版別。民國三年(1914年)前的大銀元券紙幣,在更換版別後陸續收回,存世極少。
部分地名券十分珍惜。有1934年總部委託英國德羅納印鈔公司印製的一元人牛耕耘圖天津地名券。該券印畢後,德羅納公司將25萬張一元券分裝五箱,於1935年2月由“通州”輪運天津途中被海盜劫去,故全部作廢。其餘印畢未交之券,亦同時作廢,沒有進入流通。
1912年由美國鈔票公司承製的大清銀行尚未簽字發行的李鴻章像兌換券一元、伍元、十元三種加印中國銀行行名和天津地名的兌換券存世不多。
1914年由英國華德路公司專門印製的銀輔幣天津地名券一角、二角、五角三種,當時共發行50萬元(一角、二角各20萬元、五角10萬元),因年代久遠、回收銷燬徹底等原因,存世數額少。
1918年由美國鈔票公司印製的新版中國銀行兌換券,“京改津”、“日改津”天津地名券,發行數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