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的藝術”是源於明末清初的小說理論天才金聖嘆對《西遊記》的一個評論。他對《西遊記》的評價,我就不能同意了,特別是他對於悟空的一個評論。這個評論是這樣的:“《西遊記》每到弄不來時,便是南海觀音救了。”語氣中的不以為然,隔著三百多年的時空,我們依然感受得到。
在很多時候,悟空自己明明可以“弄得來”,他也會去找觀世音或其他大神。這絕非悟空無能,而是出於一種比獨立自主、萬事不求人更高階的智慧。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如果只是一味地索取,或者說單方面的“受”,當然是不好的,這一點誰都知道;但一般人往往不知道的是,萬事不求人,甚至只是一味的施與,也並不是很好。
“施”與“受”常常是統一的,套用《心經》中的話來表述,就是“施即是受,受即是施”,在很多時候,放下身段求助對方,接受對方的施與,甚至主動向對方索取,乃是一種更高階的施與。
當然,這種高階的智慧,並非是悟空一開始就具備的,而是隨著生命的歷程逐漸領悟的。
在悟空最早的性格詞典裡是找不到“求助”這個詞的
自從他學成大道離開了須菩提祖師後,指導悟空的行為準則就是所謂的“強者為尊”。在這種處世哲學的指導下,即使他缺少什麼,也是以自己的實力為基礎的索要,而非放低身段的求助。
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到東海龍宮索要兵器。悟空學藝歸來,小試身手,打敗了混世魔王,順便也就得到了混世魔王的那口大刀。大刀在手,悟空嫌它狼犺不好用,於是就有老猴建議,說東海龍王那裡有的是寶貝,何不前去索要一件趁手的兵器。
悟空大喜,當即就來到水晶宮。巡海夜叉問他姓名,好去通報老龍,悟空自報家門,說自己是“花果山天生聖人孫悟空”,那口氣真的是狂妄至極。
當他試遍了龍宮的武器,終於得到了如意金箍棒,又得寸進尺,定要一套披掛,理由是“當初若無此鐵,倒也罷了,如今手中既拿著它,身上更無衣甲,你若有,送我一副,一總奉謝”。
老龍說沒有,他的回答是:“真個沒有,就和你試試此鐵。”——這是赤裸裸的武力威脅,老龍一片好心給他兵器,反倒成了罪過了。
最後,老龍只好敲起鐵鼓,將其他三海的龍王招來,你脫鞋,我脫衣服,他摘帽子,現湊了一套衣甲,才算把悟空打發出門。
我們在讀《西遊記》的時候讀到這一段,往往會覺得挺有意思,這主要是因為我們是站在悟空的角度來理解他的。假如站在客觀中立的立場上,恐怕誰都不會歡迎這樣一個登門入室、強取豪奪的鄰居吧。
悟空的性格開始發生變化,是從他敗給如來、被鎮壓在五行山下,經過了五百年的反思之後
那天,觀音接受了如來的囑託,帶著木叉到東土尋訪取經人,路過五行山,看到山頂如來的壓帖,於是議論起了悟空當年大鬧天宮、最終被如來鎮壓的往事。
悟空聽到議論,在山腳下高聲喊叫,將觀音和木叉吸引了過來。觀音菩薩見到悟空,開口的第一句話就是:“姓孫的,你認得我麼?”
凡是中國人,都能聽出這個問句中極其強勢的語氣。
悟空的回答呢?是:“我怎麼不認得你?你好是那南海普陀落伽山救苦救難大慈大悲南無觀世音菩薩。”回答中的謙卑簡直到了無以復加。
而當觀世音菩薩說出“你這廝罪業彌深,救你出來,恐你又生禍害,反為不美”的時候,悟空的回答是:“我已知悔了。但願大慈悲指條門路,情願修行。”
在所有這些對話中,我們都可以感受到悟空的柔軟。悟空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變化?當然是因為他在如來那裡吃了大虧。這個大虧告訴悟空,他並非如自己想象的那樣天下無敵。這樣,他“強者為尊”的處世哲學就執行不下去了。
在悟空的觀念中,就有了“服軟”這個概念。
等到真的走上護送唐僧取經的西行之路,悟空就更加意識到自己絕不是萬能的了
西遊路上,悟空遇到妖怪,在和對手開打之前,經常會通報一下自家的名姓,吹噓一下自己當年大鬧天宮的英雄事蹟。
這裡面當然有快速解決問題的考慮——能動嘴解決問題,幹嘛非動手不可呢?所謂“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悟空在信心滿滿地說出自己姓名的時候,受到的經常是對方的一通奚落。比如黑風山上的黑熊精。因為虛榮心,他攛掇唐僧將錦襴袈裟拿出來在金池長老面前炫耀,就導致了後來金池長老和徒弟打算燒死唐僧師徒、強奪袈裟,反被悟空借火燒死的事情。唐僧雖然安然無恙,但袈裟卻被前來救火的黑熊精偷走。悟空前去討要,黑熊精不給,雙方於是大打出手。
交手之前,黑熊精問他是誰、有什麼手段,悟空回答說我是孫悟空,要問我的手段,說出來讓你魂飛魄散,接著就把自己當年如何大鬧天宮等光榮事蹟說了一遍。黑熊精靜靜聽他說完,然後笑了,說:“你原來是那鬧天宮的弼馬溫麼?”
人家不買賬倒還在其次,關鍵是很多時候,悟空還真的是打不過人家。
比如這個黑熊精,悟空和他打了幾乎整整一天,也沒有佔到半點便宜。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悟空遇到的敵手就更多了,像青牛怪、牛魔王、黃眉大王、金翅大鵬,都是憑悟空的實力無法單獨戰勝的。
在經歷了這許多的妖魔、明白了“強中自有強中手”的道理之後,悟空看待這世界的方式有了很大改變。
悟空把這個觀念明確說出來,是在陷空山無底洞和豬八戒的對話。
唐僧被老鼠精劫走,悟空與八戒打聽到陷空山無底洞的方位,前去解救唐僧。到了無底洞附近,悟空派八戒前去探路,八戒在山頭上遇到了兩個打水的女子。
這裡面有一個很搞笑的描寫,就是豬八戒看到這兩個女子後,直接上前叫了一聲:“妖怪。”這兩個女人還真是妖怪。這就怪了,八戒又沒有孫悟空的火眼金睛,怎麼一眼就能看出兩個女人是妖怪?原來他看到這兩個女子頭戴一尺二三寸高的篾絲䯼髻,甚不時興。所謂“䯼髻”是古代女人的一種頭飾,用頭髮、金屬絲、竹篾等編成,是已婚婦女經常佩戴的一種裝飾,其大小高低也會隨著時間而有不同的流行樣式。
八戒從一個過時的頭飾而能看出這兩個女人是妖怪,其實表明的是作者的審美觀點,也即是說在作者的眼中,這種高高的頭飾看起來根本不好看,怪模怪樣,像妖精一般。
兩個妖怪聽見八戒這麼說她們,非常生氣,兩個人互相說道:“這和尚憊懶!我們又不與他相識,平時又沒有調得嘴慣,他怎麼叫我們做妖怪?”掄起抬水的槓子,劈頭就打。
八戒手中沒有兵器,遮架不得,被她們打了幾下,捂著腦袋跑上山來。悟空問知原委,笑著說打得還少。八戒說腦袋都打腫了,你還說少。然後悟空就說了一段話。
他說:“溫柔天下去得,剛強寸步難移。她們是此地之妖,我們是遠來之僧,你一身都是手,也要略溫存。你就去叫她做妖怪,她不打你打誰?豈不聞‘人將禮樂為先’?”
八戒說這個我卻不曉得。見八戒不曉得,悟空就又說,你自幼在山中吃人,你知道有兩種木頭嗎?一種是楊木,一種是檀木。楊木性格柔軟,便於雕琢,能工巧匠於是就把楊木拿來,雕刻成聖賢佛菩薩的樣子,妝金上粉,萬人燒香禮拜,受了無量之福;那檀木性格剛硬,油坊裡取去做了柞撒(榨油用的木楔),使鐵箍箍了頭,又使鐵錘往下打,只因生性剛強,所以受此苦楚。
最後悟空又給八戒提出建議:你到她跟前,行個禮兒。看她多大年紀,如果和我們差不多,叫她聲“姑娘”,如果比我們老些,叫她聲“奶奶”,然後再套她們的話。八戒照悟空的話去做,果然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怎麼樣?看到悟空這番話,是不是覺得和自己印象中的悟空大不一樣,甚至覺得有點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其實,這主要是因為我們大多數人對《西遊記》的瞭解都來自電視劇,而不是原著。如果仔細閱讀原著,我們就能夠在文字中感覺到悟空性格變化的軌跡。
要特別說明的是,儘管老鼠精的故事發生在《西遊記》的後半部分,但一味剛強不能解決問題的道理,是悟空被鎮壓在五行山下那五百年就悟到了的,這一點我們在他和觀音菩薩對話的時候就能感覺得到。既然知道自己並非萬能和“溫柔天下去得,剛強寸步難行”的道理,所以悟空後來遇到事情向別人求助,也就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了。
不過,悟空的求助於人,又不可以一概而論
這裡面有些情況,就是簡簡單單地出於無計可施的無奈。
比如在通天河遇到的靈感大王。這靈感大王的手段和悟空相比有著很大的差距,但他抱定了堅決不出戰的主意,還用泥沙石塊把大門堵得嚴嚴實實,這就讓悟空、八戒無可奈何。悟空沒有別的辦法,只好去求助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用竹子編了一隻籃子,跟著悟空來到通天河,解下絲絛做繩子,在雲端將竹籃扔進通天河,不大一會,就將一尾金魚拎了上來——原來,這靈感大王乃是觀音菩薩南海中一隻浮頭聽經的金魚,手中的銅錘,乃是南海中一隻尚未開放的荷花,被他煉成兵器。
又比如鳳仙郡大旱。三年前的十二月二十五日,郡侯在齋天的日子和妻子吵架,一怒之下推翻了齋天的素供餵狗,被出遊的玉皇大帝看到。玉皇大帝大怒,於是罰鳳仙郡大旱,並且在凌霄寶殿立下了米山、面山各一座,米山下有一隻公雞,面山下有一隻哈巴狗;又立下一道黃金鎖,鎖下有一碗油燈,聲言只要雞不啄盡米山之米,狗不吃盡面山之面,油燈不燒斷黃金鎖,鳳仙郡的大旱就將一直持續下去。悟空為了解救鳳仙郡的百姓,上天找玉皇大帝求助,玉皇大帝允許鳳仙郡的官民做善事化解,這才解了當地百姓無雨之苦。
當然,悟空的成熟不僅表現在他已經懂得人都有靠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所以不必所有問題都自己一個人扛,也表現在他求人之後的種種表現。
以前面提到的通天河、鳳仙郡為例。通天河上,當觀音菩薩把靈感大王降服之後,悟空請觀音菩薩立在空中,好讓陳家莊百姓都來一睹菩薩金面,一則留恩,二來說此收妖之事,好教凡人信心供養。菩薩答應了,於是八戒、沙僧連忙飛跑到陳家莊前,高聲叫道:“都來看活觀音菩薩,都來看活觀音菩薩。”
那陳家莊老幼都到河邊,也不顧泥水,都跪在裡面磕頭禮拜。又如當風雲雷電四部奉玉帝之命到鳳仙郡降雨之後,悟空沒有放眾位神仙馬上返回天宮,而是讓他們佇立雲霄,撥開雲霧,各現真身,大約半個時辰之後才放他們回去。悟空為什麼讓觀音菩薩、風雨雷電四部眾神留在空中?
原因很簡單,一是給足這些前來幫忙的神靈們面子;二來他是讓凡人們把這些神靈畫下來,供養在家中,四時祭祀。
很多人聽到這裡可能會有一個疑問:神仙都那麼厲害,凡人對他們來說有那麼重要嗎?
回答是:太重要了。
在中國神仙世界的邏輯裡,神佛對人也是有需求的,這個需求就是“香火”,正是人間的香火,供養著高高在上的天界。所以,悟空對這些神佛菩薩有所求之後,都是有所報答的,這其實也就是孔子所說的“惠則足以使人”。
但也有一種求助,就是悟空明明可以自己解決問題,但仍然選擇了求助於人。而正是這種求助,體現出了更高的人際交往的智慧。
比如在祭賽國遇到的九頭鳥。九頭鳥或說九頭蟲是碧波潭老龍的女婿,偷了祭賽國的國寶舍利子,結果讓全寺的和尚為他背了黑鍋。
悟空替和尚打抱不平,帶著八戒到碧波潭捉拿妖怪。悟空與九頭蟲爭鬥,八戒助陣,結果九頭蟲現出原形——一隻兇惡的九頭鳥,一口將八戒咬住。悟空潛入龍宮,打死萬聖老龍,救出八戒,正在商議下一步如何對付九頭鳥時,正好碰上打獵路過的二郎神和他的梅山七兄弟。悟空當即就讓八戒去約見二郎神,請求幫忙。二郎神慨然應允。
當天晚上,悟空和二郎神開懷暢飲,第二天一早,即兵合一處,前往碧波潭收妖。
萬聖老龍的兒子、孫子先後被八戒等人打死,九頭鳥現出原形,伸出一個腦袋要咬二郎神,被二郎神的細犬一口咬下,九頭鳥負痛帶著剩下的八個腦袋逃之夭夭。悟空變作九頭鳥的模樣進入碧波潭,從龍女處騙得舍利子佛寶和九葉靈芝後現出本相,龍女來搶,被八戒一耙打死。如今老龍一家只剩下一個龍婆。悟空、八戒捧著寶貝,押著龍婆,來到祭賽國,將佛寶安放於寶塔之中,寶塔頓時恢復了舊日光彩;又饒恕了龍婆的性命,讓她永遠看守寶塔。
悟空為什麼要請二郎神幫忙?
我們來聽聽悟空自己的解釋:“八戒,那是七聖兄弟,倒好留請他們,與我們助陣,倒是一場大機會。”
這個“大機會”是什麼?是悟空、八戒敵不過他們,要請救兵的機會嗎?絕對不是。是因為九頭鳥厲害嗎?非也。在《西遊記》中,九頭鳥其實並不是什麼厲害的大魔頭,他的老丈人碧波潭的老龍一家更是一幫不堪一擊的烏合之眾。在二郎神到來之前,悟空和八戒已經把老龍打死,只不過沒有乘勝追擊而已,場面上是完全佔了上風的。就連二郎神自己聽了悟空敘述的經過,都問為什麼不繼續攻擊,“卻不連窩巢都滅絕了?”
那麼這個“大機會”是什麼?其實很簡單,就是與二郎神去除前嫌、建立交往的機會。
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再看悟空在這一回裡與二郎神見面的前後種種表現,比如讓八戒先去通報,待二郎神請自己而後才與其相見;與老龍一家交戰時自己只是與八戒打下手,把主要的敵人九頭蟲交給二郎神處理等等,都能看出悟空的心思。
再看一看悟空與二郎神交談時那溫文爾雅的外交語言,我們不得不說,經歷過“真假美猴王”事件之後的悟空,真的連氣質都發生重大的改變了。
中華書局
《成為更偉大的自己——〈西遊記〉啟示錄》
作者:韓田鹿
《現代閱讀》雜誌推薦
原題:孫悟空的多次求助只是因為打不過嗎?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現代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