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大慶市有個色家窯。2013年1月25日晚,筆者關看CCTV2《消費主張:淘樂進行時:豪放雪鄉有溫柔(20130125)》時,節目中一位善於做魚的女士叫色翠蓮,自稱是穢貊族人的後代,還說姓“色”的人都是穢貊族人的後裔。這引起我的興趣。我知道,在瀋陽市沈北新區的六王屯和新城堡兩個村都有姓“色”的,他們應該是滿族。
在沈北,“色”姓一般讀作“sè”,我的一個學生就姓這個姓。上網查閱得知,“色”作為姓氏使用時讀作“shǎi”,而大多數人遇見它都讀“sè”。在吉林白城共有近30戶色姓人家,他們家世代在那居住,屬於滿族的古老姓氏,“色”姓在當地都被讀作“shǎi”。
《現代漢語詞典》中,色(sè)的解釋第八條是“姓”,而shǎi的是口語的顏色,沒有作為姓氏的解釋。《滿族漢字姓尋根大全》中記載說“色”是滿族老姓。
沈北新區六王屯村的地名碑是這樣說的:曾叫六王子屯。六王屯村名來歷有兩種說法,一是明代某王朝第六代王子曾在此居住過,故起名六王子屯;二是清初,有姓年、閻、色、何四戶搬此落戶,他們都是滿族正黃旗,都在皇宮裡做事,開始住在瀋陽城邊,後搬到此地,為紀念皇宮將領,起村名叫六王子屯。這個村碑證明了“色”是滿族老姓的說法。具體情況可以參考附錄。
圖文 | 陳鑫
附錄一:
穢貊族
來源:明清史的部落格
在我國東北地區,古代主要有三大族系:
一支是白山黑水之間的通古斯—肅慎系;一支是生活在大興安嶺和呼倫貝爾草原上的東胡—鮮卑室韋族系;一支是棲息在松嫩平原上的穢貊—夫餘高句麗族系。
其中通古斯—肅慎系民族後來發展成靺鞨,女真,滿族。分別於唐代建立了渤海國,宋代建立了金國,和後來的清朝。
而東胡—鮮卑室韋系逐漸發展成為鮮卑族,蒙古族,錫伯族等民族,鮮卑族曾經建立了幾個燕國,北魏,蒙古曾經建立蒙古帝國和元朝。
而這裡我想特別介紹一下穢貊—夫餘—高句麗族系,因為這個族系後來消失了。
穢貊是生活在我國東北松嫩平原上的古老民族,又稱貉、貉貊或藏貊,中國古文獻稱之為白民,毫人或發人。穢貊族是由濊人和貊人匯合而成,以農業城柵為特點,不同於遊牧族。
有專家考證,穢貊族在夏商時本居於山東半島,屬東夷民族,與商朝的建立者商人屬於同源,周滅商時,穢貊族被周所迫,大部分向東北遷徙,並以松嫩平原為中心定居下來,其活動範圍比較廣闊,最南端在長城以北,與燕國為鄰;東北部在遼河以東,與肅慎族相接。
秦漢之際,松嫩平原出現第一個國家——濊王國,在漢代人們發現了濊王之印,其“國有故城”,穢貊人也分很多支系,而其中索離人是其主幹系統,飼養豬、馬、牛,又善於狩獵。索離人生活在嫩江以東、松花江以北的松嫩平原地帶。嫩江下游肇源縣白金寶遺址就是索離人的文化遺存。這可能是中國東北歷史上出現的第一個國家形式。
索離人是東北三大民族系統中最早開始出現私有制和階級對立的民族,標誌著已跨入文明的門坎。東漢時,索離族人東明稱王,不再用穢貊和索離族名,而採用鳧臾族名,中原漢族王朝譯作夫餘,後改為扶余人。
扶余人的主幹居住的中心在今吉林省農安境內,一度強盛。到魏晉南北朝時,扶余族政權開始衰落,而同屬於穢貊族系的高句麗、沃沮等民族開始強盛,高句麗人打敗了扶余人,扶余人便逐漸融合到了高句麗人之中,從此,穢貊族系的主幹從扶余人變成了高句麗人。
夫餘人在東部的主力被高句麗人打敗後。殘留在嫩江中游東岸的夫餘人改稱“豆末婁”、“達末婁”,主要生活在以烏裕河為中心的地區,已經建立起奴隸制性質的政權,生活是以定居的農業生產為主。後來,在東鄰通古斯—肅慎系的勿吉人的進攻和西鄰東胡—室韋人的襲擾下,主動與中原政權建立貢屬關係。八世紀初,豆末婁被通古斯—肅慎系的黑水靺鞨及東胡—室韋諸部所吞併。而同屬於穢貊族系的高句麗人也被唐朝消滅,併入通古斯—肅慎系民族建立的渤海國。
至此,東北松嫩平原上濊貊—夫餘族系統已經完全融合到肅慎和東胡系統之中,不再作為一個單一獨立的民族系統存在。
附錄二
安達地區族屬領地及臣服中原政權時期
根據《安達縣誌(稿)》和諸多史料記載,秦代以前,穢貊人活動在黑龍江地區,這裡有他們祖先創造的昂昂溪文化作印證。安達地區處於穢貊族的勢力範圍以內,因此,穢貊人應是有文字記載以來的安達地區早期先民。穢貊人的後裔是索離人,安達地區處於北夷索離人的活動中心地帶。至此,這裡出現了早期農業和牧業,部族人過著農、牧、狩獵、漁獵並舉的生活。
安達地區部族源流
考古界人士認為:遠在新石器時代,黑龍江地區就形成了三種原始文化型別,即:西部的好賚銅缽文化,為東湖先民所創;中部的昂昂溪文化,為穢貊先民所創;東部的新開流文化,為肅慎先民所創。安達地區的青肯泡遺址屬於中部的昂昂溪文化型別,這種文化應是穢貊族先世的遺留和創造。
先秦以前,黑龍江地區出現了東胡、穢貊、肅慎三大族系。其分佈大體上是東胡居西部,穢貊居中部,肅慎居東部。後來的演變過程是:東胡-鮮卑-室韋-契丹-蒙古;穢貊-索離-夫餘-豆莫婁;肅慎-挹婁-勿吉-靺鞨-女真-滿洲。安達地區的原始部族應是穢貊族,統領時間在周代以前。至周時,演變為索離族系。兩漢時為夫餘族。南北朝時為豆莫婁族。唐代末期,豆莫婁部被勿吉和室韋所融合,豆莫婁部演變為大黃頭室韋。遼代,室韋諸部降於遼,大黃頭室韋被列入契丹二十遊牧部。至金代,大黃(大黃頭)室韋被金太祖下命遷至嶺東(即“內地”,今阿什河流域),達末婁(豆莫婁)人從嫩江中下游消失。金元兩代在此屯田,遷入女真族。元至成吉思汗九年(1214年),成吉思汗即將此地封給其二弟哈赤溫,由蒙古族世襲。清末年間流入漢人。至此,先後進入安達地區的部族是:穢貊族-索離族-夫餘族-豆莫婁族-室韋族-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漢族。
安達始屬穢貊族領地
夏、商兩代,安達地區屬穢貊人的活動區域。但許多史料傾向於肅慎族系,如《黑龍江志稿》,偽康德3年《安達縣誌》等。此說源於舊考,因為早在遙遠的“傳說時代”,肅慎人就已經同中原華夏部落建立了朝貢關係,併為中原人所瞭解。據《竹書記年.王帝篇》記載: “二十五年(公元前2155年),息慎(肅慎)氏來朝,貢弓矢”。以後,幾乎所有涉及到遼東的史志都引用了這段文字。鑑於上述情況,我們特將肅慎人與穢貊人的活動範圍一併考述如下:
肅慎,亦作息慎,稷慎。其位置據《山海經.大荒北經》載:“大荒之中,有山名不鹹,有肅慎氏之國。”同書又稱:“肅慎在遼東三千里。”又據《晉書.東夷傳》載:“肅慎氏一名挹婁……在不鹹山北,去夫餘可六十四日行,東濱大海,西接寇漫汗(即豆莫婁),國北極弱水,其士界廣袤數千裡。” “去遼東三千里”,在不鹹山北,途中要越過夫餘(其境原為穢地),以此位置判斷,肅慎人活動在今黑龍江東部地區。若以水系判斷,肅慎人的西界可達今呼蘭河流域,臨近今松嫩平原,因此,安達地區不在肅慎人活動地域之內。
安達地區在穢貊人活動地域之內,證據充分。其一,據《山海經.海外西經》載:“肅慎之國在白民北。”這裡所說的“白民”即是穢貊人。因此,肅慎和穢貊並不在一個區域內,“肅慎在白民北”即白氏(穢貊)當在肅慎以南地區。又《晉書.東夷傳》稱:肅慎“西接寇漫汗”。寇漫汗即是穢貊的後裔豆莫婁,居原穢地,據此斷定肅慎在穢貊的以東。又穢貊以西為東胡,可知穢貊在肅慎與東胡之間,其地域在松花江和嫩江流域。其二,肇源縣發現的白金寶遺址證明,穢貊人的活動中心應在今嫩江與松花江匯流一帶,據此推斷穢貊人的活動範圍包括松嫩平原及嫩江下游。其三,在安達境內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與嫩江沿岸的遺址同類,為穢貊族先世的遺作。可見,安達地區在穢貊人的領地之內無疑。
春秋時,穢貊人加強了同中原政權的臣服關係。燕時,穢貊臣屬於燕,秦滅燕後,穢貊歸服於秦。晉代以後,穢貊不見於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