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祥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富有積極向上的意義與內容的一部分,是我們民族亙古永恆的追求,蘊含著千古歲月的智慧與情感。而吉祥圖案就是人類在幾千年的生產勞動中創造出來的藉以傳達心聲的媒介。明清瓷器中的吉祥文化蘊含著人們對美好的祝願與期盼,借其藝術造型和繪畫紋飾給人以心理暗示,利用中國漢字獨有的諧音或寓意功能,曲藝含蓄地表達祈福與多種訴求,形成了“有畫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特點。正值2022年新歲之首,濟南市博物館特舉辦《古瓷有意 吉祥止止——館藏明清瓷器吉祥文化展》,邀您一起走進四海皆春、吉慶有餘的瓷畫世界,品味我國古陶瓷藝術的魅力與風采。
吉聲入畫
在我國數千年的陶瓷發展史中,吉祥紋飾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上至蛟龍在天、仙人世界,下至蟲鳴草綠、花鳥人間,浩瀚的瓷畫藝術中,有對生命的讚美,對美好的希冀,對自然的崇拜……它們在火與土的創作中,最終歸於一句:“吉,善也;祥,福也。”這就是古老的中國人在千年的勞作中發出的最真誠的吶喊——吉祥就是好兆頭。
萌芽
吉祥圖案早在商周時期就已萌芽,東漢時佛教傳入我國,蓮花作為崇高與聖潔的象徵出現在古瓷器之上,在佛教興盛的六朝時期盛極一時。唐代時長沙窯彩繪瓷中已出現鴛鴦戲水、童子把蓮、松鶴等吉祥紋飾。我國古陶瓷上的諧音與寓意文化由此發端,隨著社會的發展與文化的繁榮深入人心,宋元時期已廣泛傳播,至明清時以“福、祿、壽”為內涵的吉祥紋飾已是繁花似錦的景象。
北朝青釉仰覆蓮花尊(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唐代彩繪龍紋執壺(現藏於湖南省博物館)
元白釉黑花龍鳳紋罐(三級文物,現藏於濟南市博物館)
傳承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祈求人壽年豐、多子多福等民俗心理,瓷器上的吉祥紋飾便是民俗心理的反映。它發端於人類歷史早期階段對自然的好奇與敬畏,至封建社會後滲透於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把“君臣父子”的思想發展到了極致,因而寓意著富貴、平安、長壽、多子的紋飾成為古代瓷器上最為常見的題材。此外,瓷器中的吉祥紋飾圖案還深受社會意識形態的影響。儒、道、佛對世俗生活的影響在瓷器中得到了充分反映,歲寒三友、八寶紋、八仙等圖案在瓷畫中也屢見不鮮。
清光緒青灰釉八卦紋方瓶(三級文物,現藏於濟南市博物館)
這類天圓地方的瓷瓶以玉琮為原型,稱為“琮式瓶”,因“琮”與“宗”諧音,“式”與“室”同音,寓意“宗室平安”。其上飾八卦紋,代表天地乾坤,江山社稷,象徵社稷平安之意。
清雍正青花八寶團龍紋盤(三級文物,現藏於濟南市博物館)
宗教信仰在中國歷史長河中源遠流長,也在日常瓷器紋飾中有所體現。八寶紋又稱佛教八寶,象徵佛教威力的八種物象,即法輪、法螺、寶傘、白蓋、蓮花、寶瓶、金魚、盤長。有普度眾生、吉祥如願之意。
清道光青花八寶紋兩接式花觚(三級文物,現藏於濟南市博物館)
入畫
明清時期先進的制瓷工藝也為明清瓷器成為吉祥圖案的重要載體提供了有利條件。明清兩代,我國的制瓷工藝達到極高的水平,明代開始,更在瓷器中融入了中國畫的繪畫技法和文人畫的思想。清代瓷器燒造技術為吉祥圖案在瓷器上的實現提供了條件,瓷胎琺琅彩、粉彩、釉上藍彩、澆黃、祭藍、孔雀綠、礬紅等繁雜的燒成技術則成為色彩斑斕的筆觸,在細膩如玉的瓷器上勾勒出一幅幅人間之景。
清嘉慶粉彩五蝠紋盤(現藏於濟南市博物館)
明清時期,流行一種以諧音、寓意的方式表現吉祥主題的紋飾,如五蝠捧壽圖,封建社會以壽、富、康寧、攸好德、考終命為五福。“蝠”與“福”同音,五隻蝙蝠環繞一壽字或壽桃,以寓此意。
清咸豐粉彩人物紋壁瓶(三級文物,現藏於濟南市博物館)
清雍正青花福祿壽海盤(二級文物,現藏於濟南市博物館)
以“壽山福海”為寓意的瓷器發端於明代早期,波濤滾滾的海面之上,蝙蝠穿梭於壽桃之間,表達“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的美好希冀。
意境悠遠、寓意深刻、妙趣橫生的陶瓷畫卷中,給人留下了無限遐想與藝術欣賞的廣闊空間。常言道:百聞不如一見,希望您有機會親臨濟南市博物館,一起來目睹《古瓷有意 吉祥止止——館藏明清瓷器吉祥文化展》的別樣風采,在千年紋華中喜迎新春!
展覽地點:濟南市博物館一樓三展廳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田可新 通訊員 於筱箏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