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出生的楊文坐在工作臺前,神情認真。他左手握筆,右手持工具,雙手配合進行著湖筆製作技藝中的一道重要工序——“擇筆”。“擇筆”是對半成品的湖筆進行最後的檢驗和修整的環節,其目的是讓筆頭達到“尖、齊、圓、健”的品質要求,這也是湖筆與其他種類毛筆製作工藝相位元有的一道工序。在楊文身旁坐著一位老人,他雙手進行著相同的動作,但手法顯得更加利落和嫻熟。這位老人名叫邱昌明,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湖筆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也是楊文的師父。楊文不時側頭學習老人的手法,老人也頻頻向他指點要領。窗外的陽光鋪滿了工作臺,也照在了新老匠人的手上。
毛筆最初的製作方法是在枝條上紮上一束獸毛,獸毛包圍在筆桿的外圍,並以絲線纏綁。到了秦朝,大將蒙恬用兔毛製作筆頭,並將筆桿一端挖空,將筆頭嵌入其中,這種改良奠定了之後毛筆的基本形態,而蒙恬也因此被後世稱為“筆祖”。善璉鎮位於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這座充滿江南水鄉風韻的小鎮的制筆業歷史悠久,鎮上以制筆為生的居民眾多,因此地為湖州所轄,故其所產毛筆被稱為“湖筆”。著於明朝弘治年間的《弘治湖州府志》如此記載:“湖州出筆,工遍海內,制筆者皆湖人,其地名善璉。”善璉的制筆者秉承蒙恬的制筆之法,並在鎮上建起“蒙公祠”,每年定期祭拜,以盼筆業興旺。南宋時期,大量筆工為躲避戰亂遷往江南,部分定居湖州,又因南宋都城遷至臨安(今杭州),於是鄰近臨安的善璉制筆業有了良好的發展環境,湖筆從此逐漸興盛。
邱昌明與楊文師徒二人因湖筆結緣。邱昌明出生於1950年,憑著對手工制筆的興趣,16歲進入了善璉湖筆廠。他從學徒做起,學習的第一項制筆工序便是“擇筆”。湖筆的製作包括筆料、水盆、結頭、蒲墩、裝套、鑲嵌、擇筆、刻字共八大工序,每個大工序下又分為多個小工序,總計120多道。學習技藝要潛下心,要坐得住,要吃得苦,邱昌明如今是這樣說的,當年也是這樣做的。在善璉湖筆廠工作了10年後,他也帶起了自己的徒弟。1980年,邱昌明開始參與筆廠的管理工作,這讓他進一步對湖筆生產流程有了整體的瞭解和把握。1985年,邱昌明成為副廠長,7年後任廠長。邱昌明說湖筆是他一生的事業,能堅守這份熱愛的事業,他是幸福的。2008年,邱昌明退休,離開他工作了42年的筆廠。
雖然退休了,但邱昌明依然思考著如何將湖筆製作技藝更好地傳承下去。湖筆廠是一個傳授技藝的好選擇,但邱昌明發現,大多數筆廠的工人在退休後便不再從事這一行,他說,這樣一來,手藝終究還是要斷的。2019年,邱昌明見到了楊文,這個相貌清秀,性格內斂,痴迷傳統手工藝的年輕人讓邱昌明看到了希望。“這孩子愛好手工藝,很喜歡湖筆,聰明伶俐,悟性好,還沉得下心,靜得下氣。他問我能不能做他的師父,我說我很願意。”
邱昌明決定把湖筆製作技藝傳授給楊文的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楊文經營著一家自己的湖筆店鋪,自己生產,自己銷售,不存在“退休”問題,技藝傳下去的可能性也大大地提高了。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湖筆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邱昌明認為,技藝不僅要用適合的方式進行傳承,也要傳給適合的人。師徒二人的傳承故事從此開始。關於技藝,邱昌明對楊文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虛心勤奮的楊文也刻苦鑽研,不捨晝夜,師徒緣分持續至今。邱昌明感慨說,如今年輕人願意做傳統行業的少了,認為學習過程枯燥,耗時間,最重要的是工資低,然而湖筆製作技藝中的最重要的兩項工序“水盆”和“擇筆”至今無法機械化,技藝沒有人學就會失傳,這是件非常可惜的事情。
“事實上,傳統制筆是很有發展前途的,因為筆是書寫文字的工具,文字是文化的載體,現在喜愛傳統文化,喜愛書法、學習書法和繪畫的人很多,這就需要大量毛筆,而湖筆作為一類優質的毛筆,精工細作,書寫體驗好,市場需求量很大。楊文願意學,願意從事這個行業,我就會盡我的所能教給他,支援他。”
“我很感謝我的師父。”是楊文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說的第一句話。楊文從小就對手工藝充滿好奇與熱情,經常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手工藝比賽,他享受做手工藝的過程,那令他心態平和,身心放鬆。在2018年正式接觸了湖筆製作之後,楊文便決定從事這一行業,那時他最渴望的就是能拜一位良師。在經人介紹與邱昌明結下師徒緣分後,楊文便一頭扎進了湖筆製作技藝的學習中。學手藝是很難的,僅僅“擇筆”一項的手勢動作就要學習三四個月。楊文一點一點地學,從早上8點開始做到中午12點,吃過飯又繼續做,一直到深夜,其間他沒有覺得辛苦,也不覺得枯燥,他說也許他和湖筆就是有緣分,註定要成為一個手藝人。
楊文目前經營著湖筆店鋪,店裡擺滿了各式湖筆,可以滿足使用者對筆的粗細、大小、軟硬的要求。作為年輕人,楊文深知網路的重要性,他擁有自己的網店,銷量亦十分可觀。如今,他的店裡參與制作湖筆的員工有12人,平均每月能賣出5000支湖筆。楊文知道如今年輕人更青睞新興行業,從事傳統行業的較少。為了讓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輕人瞭解湖筆的製作過程,感受湖筆文化,楊文在短影片平臺上註冊了賬號並定期釋出影片或進行直播,內容包括對湖筆的介紹和展示,以及他製作湖筆的過程。他會告訴觀眾什麼樣的筆是高質量的,不同型別的湖筆的書寫體驗是怎樣的。楊文覺得影片這種直觀的形式在當下更容易被人們所接受,同時也易於傳播。他的賬號目前已有4000多個“粉絲”,一條影片最多的時候有十幾萬的瀏覽量。不少網友會在影片下留言,其中令楊文感觸最深的一條是這樣寫的:“中國傳統手工藝需要傳承,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去從事!”
除了繼承傳統,楊文也在不斷嘗試對湖筆進行改良,以適應使用者的需求。“比如,我們會在筆頭的羊毫中加入豬鬃或化纖,讓筆頭的彈性更好。我經常會去和書法家聊,讓他們試用,尋求改良建議。我自己很喜歡書法,也在練習書法,這樣自己就可以知道用起來怎樣,如何改進。產品上我們會對筆桿等部分進行文創設計,包裝上也會加入中國風的元素,讓筆更加精緻,更能吸引年輕人。我們網店的統計顯示,60%顧客都是15-35歲的年輕人。”
目前,楊文還在與當地的中小學合作組織研學,向學生展示湖筆文化。他會讓學生們走近他的工作臺,他一邊做一邊解說,然後讓學生親自去塗畫。“我的想法很簡單,祖輩留下來的東西要傳下去,不能消失,同時也要創新,把傳統融入現代,把非遺做得精緻,讓非遺可以年輕化。”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陳鼎文並攝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