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稀缺”二字,我首先想到的是資源稀缺和金錢稀缺,儘管在有些時候忙得團團轉也沒有想到“時間稀缺”。本書在探討“窮人”為何會貧窮,從而發現了“稀缺”這個原因,而“稀缺”又是如何產生的,它會對人們產生什麼影響,以及如何消除它。讀了本書,很多發生在身邊周圍的日常問題都有了一定的答案,讀書讓人“解惑”是有道理的。
一、專注紅利:Deadline是第一生產力
我們一定有過這種經歷:在作業提交截止日期前的一個晚上奮力趕作業,原本怎麼也寫不出來的內容在幾個小時內就火速完成了。總是不禁發出一句感嘆:Deadline是第一生產力。從這一點上來講,Deadline果然是十分有效的。細想之下就是本書中所說的“專注紅利”在起作用,在那個截止日期的當天,我們知道無論如何也拖不過去了,滿腦子想的都是不為掛科而要拼命完成作業的想法。正是這個想法讓我們專注,摒棄一切其他的干擾,我們不會再想著要不要出去和朋友吃飯,要不要再看一場電影等的“雜事”,寫作業才是“正事”。
Deadline製造出了時間上的稀缺,這種稀缺讓我們專注於眼下必須要完成的任務,這種專注帶來的直接紅利就是高效率。想想考前臨時抱佛腳時記憶的內容是不是超清晰,考場上兩三個小時中產生的“文思泉湧”都是時間的稀缺帶來的專注紅利。
二、頻寬不足:管窺之見形成
稀缺會讓我們擁有“專注紅利”,同時也有不利的一面——頻寬不足以形成管窺之見。人的大腦就像用電腦上網一樣,當你同時開啟好幾個網頁,有影片下載、有線上會議,還有軟體安裝等任務,我們就會發現下載速度降低了,視訊通話變卡了,網頁重新整理變慢了,正是因為同一時間佔用了太多的網路頻寬,人腦亦如此。一個人大腦裡同時塞著很多事,報告要寫了,會議要開了,電費要交了,孩子要接了等等,它要判斷哪件事情最重要最緊急,哪件可以等一下,哪件可以拖後一段時間。處理這些資訊的過程就如同交警處理交通事故一樣,我們“專注”地處理著當下最緊急的事情,而會忘了其他事情,這就是管窺之見。
管窺之見就是指當人們專注於解決眼下最緊急的事情時會忽略其他重要但不太緊急的事情。緊急的事情被我們放在了“管子”之中,其他事情都被放在了“管子”之外。我們看不到“管子”外面的問題和事情,只能看到“管子”裡的東西,也就是佔據著我們當下注意力的事情。而這讓我們很快又要面對處理下一個由重要不緊急事情發展而來的重要緊急事情的難題。而當我們發現做事的效率變慢了、忘性變大了時,就要問問自己:我是不是把什麼重要的東西放在了“管子”外了,我的頻寬是不是不足了?
三、粒度之難:成為行李箱打包高手
何為“粒度”?舉個生活中的小例子:去超市購物,買一個西瓜就可以把一個購物袋裝得差不多了,在空隙處還可以塞一兩個口香糖。在這個例子中西瓜的粒度就比口香糖大。而購物袋的空間是有限的,放入粒度大的西瓜一個就夠了,卻可以放入很多個粒度小的口香糖。
作者舉了一個形象的例子:裝箱。我們都有過外出打包行李箱的經歷,當只出去兩三天的時候,你拿出一個24寸的行李箱,把要帶的東西一股腦扔進去輕輕鬆鬆拉上拉鍊就完事了;但當你需要外出度假兩週時,就拿出一個28寸的行李箱,你很可能會遇到一個問題:即使箱子夠大,但要帶的東西實在太多仍然放不下,於是你會將所有的東西細細整理,充分利用每一寸空間,直至將它塞得滿滿當當,你一定也糾結過再放一件外套還是再帶一雙鞋的難題。這是空間上的稀缺帶來的一個小麻煩,我們在一次次的衡量帶哪件不帶哪件時漸漸意識到了空間的稀缺性。
我的理解是生活中,我們的時間、精力、金錢都是有限的,有些物品會花較多的錢、佔用較多的空間,有些事情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和精力,這些事物都是屬於粒度大的事物。而在有限的“空間”下,我們一定會想過做A還是做B,選C還是放棄D的問題。我們在權衡哪種方式更好,在稀缺面前權衡著每一個選擇。
四、稀缺的本質:沒有餘閒可“浪費”
那稀缺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呢?為什麼我們不能避免它呢?當你日程安排的滿滿當當,每一個安排都是按最佳最優的方式排列好了,一個會議接著一個會議,哪怕路上的時間都以最優的方式計算好了,但你忘記考慮“壞運氣”會光顧了。不巧,遇到一個交通事故,你被堵了十分鐘,後面所有的行程都只能推遲了。因為沒有給自己多留10分鐘趕路,你要花時間重要調整你的行程,這又不得不佔用了你一部分時間。時間變得更加稀缺了,“10分鐘”就是你應該“浪費”掉的餘閒。稀缺的本質就是沒有餘閒,餘閒是你每一個緊湊行程的緩衝條。
同時餘閒是應對突發事件的利器。我們都希望自己的生活、工作可以被好好地計劃著,但總會發現計劃趕不上變化。對此,我體會深刻,旅行時我喜歡把每一天都計劃地忙碌而充實,每天要去幾個景點,一個景點要花多長時間都安排的好好的,但經常會發現一不留神在一個景點呆的時間就會超時,導致來不及遊覽其他的景點,同時每一時刻都在想著在這個景點只能呆多久,要看完多少東西,計算著要在幾點幾分趕到下一個景點,否則就要錯過哪一個景點。滿腦子在不停地計算著時間和行程真算不上旅行。沒有放鬆心情,也沒有達到旅行的目的,只因我行程安排的一點餘閒都沒有,沒有給自己預留可以“浪費光陰”的時間。
五、消除“貧窮”:在富足時留出餘閒
當我們感覺“擁有”少於“需要”時,就產生了“稀缺”,而長期的稀缺會讓我們產生稀缺心態。計劃一週跑一次5公里,週一時會想著還有六天呢,週二告訴自己還可以等一天,週三又會說週四再跑吧,週四加班正好給自己一個藉口再推一天,週五終於結束一週的工作可以放鬆一下,週六再跑吧,就這樣一天一天推遲到了週日。在週一時,我們知道還有充裕的六天在後面。時間大把的時候,不會引起我們的緊張和重視,時間一點點地變得稀缺起來,我們也就一點點變得“貧窮”了。為了消除“貧窮”,我們需要在富足時定好計劃,嚴格按照計劃來執行,但一定要記得在計劃中加一點“餘閒”去緩衝突發事件的不利影響。
同時改變一些行為讓我們能更好地執行自己的行程表。總是忘記還信用卡,那就設定成自動還款模式一次性解決“健忘”問題;總是忍不住吃垃圾食品,那就在購物時只買健康食材,杜絕眼見心癢的痛苦;總是做事拖延無法準時完成,那就多設定幾個deadline,用它的持續“騷擾”剋制你的遲緩。
書中囊括了很多有趣的實驗和事例,將我們司空見慣的“貧窮”問題透過一層層地剖析找到了一定的原因——稀缺。經濟學是解決如何消除貧窮的一門科學,但看過本書會發現,物質上的貧窮可能是由更深層次的心理上的貧窮引起的。而在“稀缺心態”下,我們人人都可能是“貧窮”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