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盤資料,意外發現去年最受歡迎的整屋案例們,好像都具有兩個潛藏的共性:①面積集中在 75㎡ 上下 ②用中戶型,住出大平層的通透。
這讓我很納悶:面積明明擺在那,到底是什麼高招,讓這些家既能裝又敞亮,關鍵還很「顯大」。
於是,我乾脆挑出呼聲最高、點贊最多的三個整屋,在他們的實踐之中,來總結總結「小家變大平層」的可借鑑技巧。
收納靠牆隱形:
把空間交還給「人」本身
住友:@葉瓜熊 好好住認證設計師:@壬伍
使用面積:79㎡ 座標:廣東·深圳
住友@葉瓜熊 的家,面積只有 79㎡ 。好在經過改造,她的家鹹魚翻身,讓很多住友紛紛稱絕:79㎡,確定不是少打了個 1 ?
在原戶型的基礎上,經過自己的需求整合以及設計師的最佳化,改三居為兩居,最終呈現為:
①餐廳、廚房和生活陽臺一體化;②書房、客廳和休閒陽臺無邊界化,增強空間視覺和採光;③利用走廊打造儲物中心,有了大量的隱藏儲物空間。
before & after
這其中,顯大的重點就在於:收納靠牆隱形,把核心區域交還給人本身。
· 地面是自流平,整體感很強。
怎麼理解呢?以客廳為例,空間的打通整合外,一整面電視收納櫃的設定,不僅藏起了電線,也用白色隱形效果弱化了櫃體的存在感。
· 櫃體懸空加燈帶,掃地機器人有家了,空間的通透感也強了。
沙發背後,很巧妙地用了兩組色系相近的美式鐵皮櫃,視覺上看與沙發一體,看似不佔空間,但實際上儲物空間了得。
一旁的超長雙人辦公區,也是同樣的邏輯。定製櫃和書桌都靠牆,不佔用額外的空間,留出充足的過道。
· 隱形門的使用也削弱了擁擠感
因為定製櫃的設定,雞肋的走道交通面積沒被浪費。白色視線一通到底,整體性很強。手辦展示櫃讓空間充滿靈動,絲毫不會覺得壓抑和擁擠。
白色的運用,隨走道延伸到客衛之中。白色水磨石地面+白色防水漆,縱深感足夠。再加上一扇磨砂玻璃門,朦朧透光的輕巧感又有了。
餐廳也是一樣,餐桌呈長條橢圓狀,拉長空間感。自帶的輕盈桌腿椅,也增強了透氣性。
旁邊的黑板漆很吸睛,容易讓人忽視旁邊的儲物櫃。開啟一看,其實裡面大有玄機。
既然面積有限,@葉瓜熊 索性將三居改兩居,跳出房間越多越好的執迷,化零為整,提高使用率。舍掉一個房間,換來了更大的空間。
有收有放:
給大家留一些輕盈之地
住友:@Joccer 設計師:@Hidesign嗨設計
使用面積:75㎡ 座標:上海·閔行
住友@Joccer 的家,堪稱強迫症福音。75㎡ 的兩居室,坐擁 2 個衣帽間+洗衣區,衛生零死角,靠無懈可擊的細節,愣是把家住出了大平層內味兒。
這個家原戶型格局不差,就是空間略有零碎。
規劃整合之後,通透感立刻上了一個等級:
①衛生間右移,從主臥分割出獨立衣帽間;②次臥改書房,分空間給衛生間,搭建洗衣區;③書房和餐廳之間的門牆嵌入餐邊櫃;④入戶右側北陽臺改鞋帽間,與廚房互借空間。
· 藍色區域為收納空間,嵌入牆體設計,與牆體融為一體。
戶型沒有玄關,空間相對侷促。在這個位置,@Joccer 沒有任由空間敞開,反而利用島臺和小陽臺,實現了玄關的功能。
進門正對的定製櫃頂天立地,但中間巧妙地“挖”出一個水吧,透氣性立刻就有了。
靠近門口的北陽臺改造成了鞋帽間,彌補玄關衣帽櫃的收納,超級能裝。多虧盡頭的百葉窗與懸浮櫃體,狹長空間的壓抑感立刻被弱化了,通透許多。
這種「懸浮」的留白手法,一樣用在了客廳裡。懸浮的電視長櫃+燈帶,讓空間不再笨重。
再加上原木色飾面板的延伸與呼應,視線的縱深感也有了。
沙發背靠的牆,也一改傳統的死氣沉沉。同理,用一個長條壁龕+燈帶的形式,再一次豐富了空間。
一旁餐廳的牆上,用一個極簡的鐵藝時鐘作為裝飾,黑白灰元素貫穿,讓餐廳更通透。
臥室的空間有限,更要注重簡單與輕巧。地臺床的形式,因為在床底和床背後增加了燈帶,營造出了一種睡在雲端的懸浮感。小空間,也不再沉悶。
屋主也很會運用小細節,床靠和床架保持一體,用可調節角度的壁燈提供夜讀燈光。臥室門口的牆角嵌入感應踢腳燈,既可以引路還能烘托氛圍。
床的另一側,是透過右移衛生間獲得的步入式衣帽間。為了不強化空間的有限,直接選用了透氣的玻璃門。
75㎡ 的空間,住友@Joccer 用了很多有收有放、有張有弛的操作,不僅讓每一寸空間被利用,也讓它們擁有呼吸的餘地。輕盈,是這個家族的重中之重。
化零為整:
把多餘的空間合為一體
住友:@七町 設計師:@李大膿
使用面積:78㎡ 座標:重慶·渝中
@七町 的家,原本是個緊湊的小三居,硬傷是廚房過小、餐廚關係較差、衛生間擺不下浴缸、通道侵佔收納空間、通透性差。
透過化零為整,空間得到了極大的利用:
① 廚房與餐廳隔牆打掉一半,改成吧檯+摺疊窗;② 景觀陽臺封進室內,地臺安裝嵌入式浴缸;③ 生活陽臺包進廚房,獲得更多操作檯面;④ 主臥採用櫃體分隔空間,並改變開門位置,增長衣帽間;⑤ 採用中央空調,將兩個多餘的空調機位改造為壁龕或儲藏間。
關於她家,最令人心動的地方,是對餐廚區域的重構。
餐廚之間,是由吧檯和摺疊窗構成的半開放式隔斷。吧檯左側沿牆延伸出一個與牆等厚的餐邊櫃,隨手放餐具、酒品或者抽紙盒。
一人食時,直接出菜到吧檯,很有幾分小酒館的氛圍。
窗戶的設定讓整個廚房可開可合,直接可以望向客廳,坐擁一流的窗景。採光、通透和靈活,全靠這一項解決了。
客廳一樣捨棄了傳統的電視牆,採用了頂天櫃組+貓爬架組結合的形式。
因為貓爬架的介入,可以想象小貓在這裡追逐的場景,整個客廳的氛圍立刻就活了起來。
檯面開槽裝過線器,所有電線都不外露,視線整潔無雜物,自然就不顯擁擠。
過道右側是書房,轉角玻璃門的通透妙用不必贅述了。
更絕的是,屋主還在走道的盡頭,嵌入牆體了一個手辦櫃和貓屋。當視線盡頭不再是一堵實牆,而是吸引眼睛的展示,擁堵感也就消失了。
主臥門隱藏在書房之中,只有透過書房才能進入,讓人有一種別有洞天的感覺,心理面積再一次被延展。
· 床是定製的榻榻米,借用了部分飄窗的空間。
收納為上翻式儲物,外側上層為開放格,定製了三隻藤編筐,分別作為髒衣簍(區分內外衣)、次淨衣、淨衣暫儲筐,下層是宜家馬思麥抽屜。
· 床也做了懸浮的形式,來營造呼吸感。
屋主還在一邊擠出了增長版的衣帽空間,配上宜家博阿克塞系統,完全不愁衣物被褥不夠放,絕對是「小家越住越大」現實版。
以上案例的共性,不止是面積的相似。之所以擁有讓房子顯大的魔力,更得益於:
①不迷信房間多,而是根據自身需求化零為整;②注重實用性,但不等於收納是家的唯一主體;③空間要榨乾,但也要適度給美留一些餘地。
張弛之間,才能獲得一個實用與鬆弛兼具,功能強大也不失輕盈的家。
最後帶大家回顧一遍
「小家顯大」的裝修筆記
①收納靠牆,把核心區域釋放出來;
②定製櫃儘量隱形,弱化存在感;
③色調保持統一,加強視覺的延伸感;
④定製櫃可靠開放格和懸浮增強透氣;
⑤地臺床用懸浮形式,顯鬆弛;
⑥廚房不開放,摺疊窗也是一種選擇;
⑦凹櫃嵌入牆體,儲物量大並輕盈;
⑧整合零碎空間,不迷信房間越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