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雙方都陷身自己的社交泡沫,以至於對彼此的觀點充耳不聞。我們要麼夢遊著走向戰爭,要麼鼓起勇氣選擇長久持續的和平。真正的問題是誰願意為了維護和平而謙卑退讓?
文|沈聯濤
我們為戰爭做好心理準備了嗎?
從單極世界過渡到多極世界,其間很可能出現混亂無序,風險也難以避免。但很少有人意識到,大國間的戰爭,從喧囂鼓譟到真正短兵相接,可能就在轉瞬之間。最新的例證就是烏克蘭。我們是因為愚蠢而大步走向第三次世界大戰,抑或關鍵人物們誤判了現實?
不要忘記,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之所以爆發,就是因壓制新興大國德國和後來的日本而起。蘇聯和中國在二戰中遭受最大傷亡,兩國也是抗擊德國納粹和日本軍國主義的盟友。美國作為戰爭的最大贏家,卻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決定遏制走共產主義道路的蘇聯和中國。50年前的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擱置對華敵意,恢復美中關係,這一戰略令蘇聯陷入孤立,並於20年後解體。
冷戰期間的偉大成就是避免了核大戰。但1961年的古巴導彈危機是對邊緣政策的一場真實測試。當蘇聯從古巴撤走導彈,美國也低調從土耳其運走導彈裝置,雙方都各自作出了讓步。肯尼迪總統明白,不應在道德是非問題上糾纏過多以彰顯自我形象,因為一旦爆發核戰爭,雙方都將承受滅頂之災。
經過長達70年的和平之後,西方媒體一直將多極世界描繪成善與惡、民主與專制之間的非黑即白的較量,而沒有意識到應當傾聽對方,它們可能有自己的不同看法。而所謂的多極世界,意味著自由民主國家應與不同於自己的意識形態和政權共存。
今天,影片網站“YouTube”和其他網際網路平臺,提供了豐富的多元觀點,CNN或BBC等主流媒體則望塵莫及。芝加哥大學國際關係教授約翰·米爾斯海默著有頗具影響力的《大國政治的悲劇》。他提出洞見,以北約東擴為表徵的西方勢力拓展,是俄羅斯感到威脅的主因。北約盟國越是試圖武裝烏克蘭,俄羅斯就越缺乏安全感。本質上講,俄羅斯需要的是一個由像奧地利這樣的中立國家構成的緩衝區,這些國家不是北約成員國,但可以與各方進行貿易。
卡內基莫斯科中心分析師亞歷山大·鮑諾夫描述了真實情況:“雙方在談判中似乎在自說自話。俄羅斯談論的是自身安全,而西方則關注著烏克蘭的安全。”在他筆下,雙方都陷身自己的社交泡沫,或者說虛擬現實構建的元宇宙,以至於對彼此的觀點充耳不聞。
“元宇宙”一詞源自1992年的反烏托邦科幻小說《雪崩》。小說中的元宇宙是黑手黨控制的無政府世界裡的虛擬避難所。今天的元宇宙是一個線上虛擬世界,使用者透過VR眼鏡和增強現實軟體,將虛擬現實與真實的世界融合在一起。換句話說,在元宇宙中,個人的思想被各種演算法和虛擬資訊佔據,已分不清真新聞與假新聞。但元宇宙是對現實的一種逃避,無法幫助我們解決現實世界的問題,尤其是那些需要面對面交談才能處理好的事務。
擘畫元宇宙的人更關注如何操控或影響人們的思想,因而提供的是我們所想聽樂見的東西,而非做出正確決策所需要的資訊。風險在於,我們如同身處虛擬現實中,認為衝突沒有什麼成本,而真實的戰爭付出的卻是血肉的代價。
簡而言之,我們越是沉溺於自己的元宇宙,就越忽視世界從和平倒向戰爭後,所有人將要付出的代價。令我驚訝的是,我發現很有影響力的右翼人士、福克斯評論員塔克·卡森提出的問題更為切中肯綮,強於CNN或BBC的評論員。在他主持的節目《塔克·卡森今夜秀》中,他質問道:“這場衝突將如何影響你?”他還直截了當地追問,美國人為什麼要恨普京,戰爭會令普通美國人付出什麼代價。
塔克提出了一些非常嚴肅的問題,儘管他的觀點帶有黨派特徵——民主黨人基於道德考量而仇恨普京之際,是否忘記了戰爭要付出代價這一大局?首先,美國人願意在這個冬天和俄羅斯打一場仗嗎?其次,石油價格已超過每桶100美元,他們願意支付更貴的汽油價格嗎?儘管實施了經濟制裁,但即使是歐洲也不願意冒險切斷來自俄羅斯的天然氣供應,因為歐洲所需天然氣的35%來自俄羅斯。第三,烏克蘭是真正的民主國家嗎?卡森出版於2018年的著作《愚人船:自私的統治階層如何讓美國駛向革命的邊緣》非常值得一讀,有助於理解保守派美國人如何看待那些關心自己勝過整個社會的精英。
總而言之,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世介面對的將是一個地方、區域和全球層面衝突升級的艱難時期,其間爆發的代理人戰爭會破壞各方經濟和社會穩定。如果相關國家在此過程中陷入衰敗,貧困和飢餓的人口將大規模遷移,這相應會引發更多邊境衝突,因為大多數人都想移民去歐洲和美國等北方富裕國家。
沒有什麼理想世界,所以不存在某國都是好人,而對方全是壞蛋。在一個多極世界,會有各種各樣我們不喜歡的人,但又必須和他們共存。透過談判達成和平總要強於大家同歸於盡。在元宇宙的世界裡,虛擬生活才會美麗、道德高尚和完美無缺,但現實世界正朝著吞噬所有人的噩夢發展。我們不應該自欺地認為,虛幻的元宇宙才是真實的世界。我們要麼夢遊著走向戰爭,要麼鼓起勇氣選擇長久持續的和平。
真正的問題是誰願意為了維護和平而謙卑退讓?
(作者為香港大學亞洲全球研究院高階研究員,香港證監會前主席;翻譯:臧博;編輯:袁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