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提起書畫收藏,“乾隆”是個無論如何也繞不過去的話題。雄才大略的乾隆皇帝,憑藉著人文素養深厚,格局恢宏,接納多元文化,悠遊於藝術天地之間,成為傑出的收藏家、鑑賞家、藝術創作主導者、園林建築設計者,以及生活藝術的實踐者。如此結論最能說明其收藏的成就——“乾隆時期書畫收藏,奠定了兩岸故宮博物院書畫收藏的基礎。”
乾隆皇帝在漢族文化的薰陶下成長,性尚風雅、意趣十足,一生遊藝翰墨,對詩文書畫均有極高的興趣。他執政期間的清王朝,傳統書畫收集的數量和豐富程度,遠遠超過中國其他朝代。其收藏整理的《秘殿珠林》《石渠寶笈》,不僅作為中國清代宮廷收藏書畫的著錄,並且為後世儲存了極為豐富的資料,對研究畫史、考證書法名畫的流傳和鑑定,均有重要價值。
章宏偉,故宮博物院故宮學研究所所長、研究館員、博士後合作導師,南開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等院校兼職教授。有《故宮問學》《故宮學的視野》等著作多部。曾獲中央國家機關優秀青年獎章、國家新聞出版署科學技術進步獎、首屆全國文化遺產最佳論著獎,負責故宮博物院與中央電視臺合作拍攝電視紀錄片《故宮》(為總策劃、製片人)。對於乾隆收藏,章宏偉做客齊魯大講壇,並作出精彩闡釋——
“十全老人”乾隆已經做了好一陣子“網紅”了,作為一代盛世帝王,他雖然貴為天子,但心裡也希望自己能夠是一個文人,甚至成為一代文宗。
所以,他特別喜歡做一個文人應該做的事情。作為“藝術愛好者”,乾隆作詩、書法、繪畫無一不通,這為他成為“資深藏家”提供了先決條件。比如寫詩,中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唐詩、宋詞、元曲,優秀的作品層出不窮。那究竟哪一位詩人寫詩最多?上學的時候老師告訴我們,宋代詩人陸游一輩子寫了12000多首詩,可能是寫詩最多的詩人。其實,這個答案錯了,寫詩最多的是乾隆皇帝,他一輩子寫了48000多首詩,一個人寫詩的數量相當於現存唐詩的總量,只是質量達不到頂尖而已。所以回到對陸游的評價,應該說“寫詩最多的一流詩人”才更妥當。
此外,乾隆也喜歡看戲。在乾隆年間,宮裡唱的是崑曲,乾隆聽的也是崑曲。在位期間,乾隆就建了5座3層大戲臺。不僅有大戲臺,在房間裡還有小戲臺。不難看出,乾隆應該很喜歡這樣一種娛樂形式。在清宮現存的繪畫裡,還能看到乾隆在戲臺接見外國使節的圖畫。
“朕自幼讀書宮中,講誦二十年來,未嘗少輟,實一書生也。”在帝王的角色之外,乾隆一直也在經營自己的“書生”人設,隨著清朝高度認同漢文化傳統的潮流,乾隆也常“仿古制行之”。故宮藏畫《是一是二圖》中,身著漢人服飾的乾隆,正坐於榻上滿心歡喜地觀賞皇家收藏的各種器物。無論文化修養還是審美意趣,乾隆都更多地傾向於漢風,也更多地將自己的藝術心思放諸關內的千里江山之中。而且,乾隆還懂蒙語、藏語、阿拉伯語、維吾爾語等,也為他的藝術鑑賞奠定了基礎。總起來說,乾隆的藝術積澱十分深厚,對藝術有著一種特別的感悟,也使他對收藏投入了極大的熱情與精力。
在故宮養心殿西暖閣,有一間面積僅4.8平方米的小書房,乾隆為其取名“三希堂”,還親書了匾額。為什麼叫“三希堂”?其中一種說法就是乾隆集齊了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三帖乃稀有珍品,故名“三希堂”。或許事實並非盡然,但最好地反映了乾隆對於收藏的痴迷。
乾隆的書畫收藏,主要有三個來源,繼承舊藏,清宮內部創作和宮廷之外的收藏。至於舊藏,大部分人認為即明清兩代宮廷的遺存,但這一觀點,現在看來值得推敲。
1644年,李自成匆匆入京,在紫禁城武英殿登基稱帝后,就帶著部隊逃離了北京城,將宮裡的珍寶洗劫一空。能帶走的都帶走,帶不走的就毀掉,經此一劫,宮中的遺存已寥寥無幾。因此,所謂舊藏,主要承自乾隆父輩,這種認識可能更貼近歷史真相。
而清宮內部創作,應當說佔據了相當大的比重。清朝宮廷會組織職業畫家,為皇帝、皇宮繪製作品,這些人連同瓷器、玉器、服裝等製作人員歸屬於內務府的下屬機構造辦處。在康熙年間,造辦處安置在養心殿,雍正即位後,養心殿改為皇帝居所,造辦處移去他處。雍正所提的審美標準“內廷恭造之式”也是來源於此。乾隆時期,還出現了“中西合璧”,當時宮中有如意館,會集了一批頂尖畫家,其中就有著名的西洋傳教士畫家郎世寧、王致誠、艾啟蒙等。
此外,還有來自宮外的收藏。具體來說,又分為三種來源。其一就是進貢。但在有清一代,進貢已經不單停留在來自海外或者藩屬國的朝貢。乾隆時期,皇帝給予部分人特權,允許他們給自己送禮,這種行為也稱為進貢。這部分人中,有宗室,也有中央大官,地方大吏,內務府織造、驗證、官差,以及一些退休幹部,衍聖公等。
不僅人員上有限制,進貢的時間也有規定。清代有三個重要的節日,冬至,元旦和萬壽節(皇帝的生日)。每當太和殿開大門,五步依仗、中和韶樂、三節來臨時,官員們就要削尖腦袋,想方設法蒐羅珍寶,投其所好進獻給皇帝。乾隆曾在《續纂秘殿珠林石渠寶笈序》中說,“自乙丑至今癸丑,凡四十八年之間,每遇慈宮大慶、朝廷盛典,臣工所獻古今書畫之類及幾暇涉筆者又不知其凡幾。”他又說,“朕不過酌量賞收,以聯上下之情。”進貢上來的禮品,有的照單全收,有的退還部分,也有的全部駁回,收錄情況一一記錄在《宮中進單》中。
在乾隆四十年,七旬萬壽時,各地進貢迎來了一個高潮。當時的朝鮮使節記載,光貢車就多達3萬輛,還有人擔的、駱駝負的、轎子駕的,為了爭著運貢品,車輛爭道催促,“篝火相望,鈴鐸動地,鞭聲震野”。
既然皇帝特許進貢,官員們就不會嚴守三大節的規定,他們巧立各種名目進貢,燈節進燈貢,端午節進端午貢,皇帝賞賜恩典,還要“回禮”,有謝恩貢,總之五花八門。乾隆二度南巡時,禮部尚書沈德潛前往接駕,一次進獻了書畫七件。
朝貢如此熱鬧,但只在盛大節會時。在其他時候,宮裡也會從民間採買字畫,著名的無用師卷《富春山居圖》就是這樣傳入宮中的。說起《富春山居圖》,不可不提一段軼事。據說,乾隆很早就收藏了一幅子明卷的《富春山居圖》,愛不釋手,經常在宮裡觀賞,出門時還要帶著。興致來了,乾隆就在畫上題字,竟然寫了55處,把所有空白的地方都佔滿後終於作罷。後來,大臣傅恆得知民間有一幅無用師卷的《富春山居圖》,便告訴了乾隆,乾隆和身邊詞臣看完後,一口咬定無用師卷是贗品,但饒是如此,他還是花了2000兩黃金買了下來。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學者就兩卷《富春山居圖》的真假展開熱烈討論,基本認定無用師卷為真,而子明卷為假,乾隆當時確實看走眼了。
另外,許多字畫是靠“抄家”進了乾隆的口袋,這部分甚至超過了進貢所得。在帝制時代,有兩套財政體系,除了國家財政,還有皇家財政——歸內務府管,是皇帝個人的錢包。抄家是皇家財政的一大經濟來源,“和珅跌倒,嘉慶吃飽”便是這麼來的。明珠後人承安家中藏有許多珍稀字畫,被查抄時乾隆特意叮囑“昨據面恩等奏稱,查出承安什物內所有字畫冊頁已交懋勤殿認看,書籍請交武英殿查驗,至於字畫一項,因承安身為世家子孫,必有唐宋名人真跡可供鑑賞之物,著彭元瑞、金簡擇其佳者數件,附本報之便,先行寄至行在,以備途中遣興。”
就這樣,既有前代承繼,又有時人創作,各方字畫收集,多管齊下,乾隆宮中的書畫收藏達到了中國歷史上的最高峰。
乾隆時期的收藏,其實有兩個方面的影響。從正面看,乾隆時期的書畫收藏,奠定了兩岸故宮博物院書畫收藏的基礎。如果沒有他的收藏,兩岸故宮博物院的書畫收藏,會遜色很多。所以,乾隆的藏品對歷史文化遺產有一定的保護作用。但也有負面的影響,乾隆把大量有價值的字畫、藏品搬進了宮中,民間很難有機會去臨摹這些繪畫作品。沒有了學習、鑑賞物件,導致清朝在乾隆以後,整個國家的繪畫水平出現了斷崖式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