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蜀藝術品交流
提示:2014 年 5 月,四川收藏家的古蜀文物中的烏木,經邁美國阿密貝塔分析實驗室( Beta Analytic Inc.)進行碳 14 檢測,其年代為距今 4860—4825 年。證實《蜀王本紀》中的古蜀國“從開明已上至蠶叢,凡四千歲”的年代約數,並非信口雌黃。
四川古蜀三星堆文物是距今 5000 至 3400 年世界文明的輝煌篇章。 民間收藏的古蜀文物竹簡、樹皮、蚌殼、鱉殼、蛤殼、龜殼、牛骨及動物牙齒上,均有古蜀文字出現。說明四五千年前,古蜀先民採集各種載體材料,鐫刻文字來表達他們的思想感情、記錄重大的歷史事實和事件。但是,不少人質疑,它們會不會是現代人作偽呢?
2014 年 5 月,有藏家的古蜀文物中的烏木,經邁美國阿密貝塔分析實驗室( Beta Analytic Inc.)進行碳 14 檢測,其年代為距今 4860—4825 年。
我們知道,上世紀50年代初修成都至重慶的鐵路,考古學家在四川資陽雁江鎮西1.2公里的黃鱔溪,發現了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古人類化石及其相關材料,包括人頭骨化石1個,骨錐1件,時代距今約3.5萬年,這就是舉世聞名的“資陽人”及其遺址。在其附近同期的九曲河遺址,考古學家發現了打製石器170多件。類似的舊石器時代遺址,還有雁江區小院鎮的鯉魚橋遺址、石蝦子遺址和沙嘴遺址,構成了一個遺址群。在這些遺址中發現的石器,器形種類有砍砸器、尖狀器、刮削器、雕刻器、石片、石核等,以及烏木、樹葉和種子、果殼等標本。 上述種類多樣的石器反映,生息繁衍於這裡的舊石器時代先民,已經有富有特色的較高文化,揭示了古蜀歷史文化極為悠久。
《蜀王本紀》屬於巴蜀地方性史志。據晉代常璩《華陽國志·序志》稱,早於揚雄即有司馬相如、莊遵(嚴君平)編寫過《蜀本紀》。可惜至今皆已佚失,唯獨揚雄《蜀王本紀》在唐宋類書中錄有片段,成為考證古蜀史事的寶貴資料。
《太平御覽》卷888引《蜀王本紀》一文載有古蜀王的世系:“蜀王之先,名蠶叢;……後代名曰柏濩;後者名魚鳧。……此三代各數百歲。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頗隨王化去。”《太平御覽》卷166又引有《蜀王本紀》一段 :“蜀之先,稱王者有蠶叢、折權、魚易、俾、明。是時,椎髻左衽,不曉文字,未有禮樂。從開明已上至蠶叢,凡四千歲。”
參照《華陽國志》得知,古蜀除了蠶叢、柏灌、魚鳧三代,後面還有杜宇、開明兩個王朝。“從開明已上至蠶叢”時間跨度有4000年。1976年任乃強教授撰有《蠶叢考》,認為:“舊籍所傳關於蠶叢氏之資料,可以肯定其為原始社會最先形成一個氏族集團之首領。其至週末之時間,說三千歲,為保守數;四千歲,為近似數;估萬餘歲,亦非甚誇。”他肯定了3000-4000年的時間跨度。
在《華陽國志》中,歷時資料是3000年,蒙文通教授在《巴蜀史的問題》中指出,《華陽國志·序志》:”世俗間橫有為蜀傳者,言蜀王蠶叢之間,週迴三千歲;”常璩一再說“三千歲”,表明他所見的《蜀王本紀》上只寫了三千歲。 按照兩位教授的意見,古蜀史前後五代,總歷時在3000-4000年之間。
《華陽國志》明確記載:“周慎王五年秋,秦大夫張儀、司馬錯、都尉墨等,從石牛道伐蜀。”“開明氏遂亡。凡王蜀十二世。”開明王朝結束於公元前316年,歷時12世,約350年,則王朝起始於公元前666年左右。上推到蠶叢建國,大約在公元前41世紀前後。經過蠶叢、柏濩和魚鳧三代,到魚鳧末年,應是公元前21世紀前後。也就是說,蠶叢建國距今約6000年,魚鳧失國距今約4000年。
《蜀王本紀》記載的古蜀史時間座標,能否經得起考古發現的驗證?可用近年來國家公佈的考古成果加以檢核。章樵《蜀都賦》注引《先蜀記》“蠶叢始居岷山石室中”,表明蠶叢祖籍地在岷江上游山區。2000年下半年,成都市考古研究所在岷江上游的松潘、黑水、茂縣、汶川、理縣境內進行文物調查,並對營盤山遺址作考古試掘。研究者根據彩陶圖案及器型,與秦安大地灣遺址四期和馬家窯型別遺存相似,認為這一地區與西北文化有聯絡。推斷營盤山遺址年代上限距今5500年,下限距今5000年。這一年代資料,落在蠶叢至魚鳧年代區間之內。
四川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廣元中子鋪遺址碳14測年資料為距今6730-5730年。綿陽邊堆山遺址距今4775-3760年。廣漢三星堆遺址第一期文化遺存距今4740-4075年。新津“寶墩文化”古城址,年代跨度約為距今4500-3700年。上述這些新石器時代遺址碳14測年資料,大體位於蠶叢至魚鳧年代的區間。古蜀國在立國 2000 餘年中,農業上採用多種耕作工具,早期城牆溝濠的防洪和灌溉技術成熟。大量的酒器的發現,既反映了釀酒技術的發展,也表明有較多的糧食剩餘。成堆的獸骨,表現出畜牧業的發展。宏大精美的青銅器群,規整細緻的玉石禮器,反映了手工業、青銅鑄造業等技術高度發達。繪畫、雕塑、裝飾和多種禮儀用品的發現,表現了三星堆時期美術、舞蹈、音樂等方面發展到一個高峰。
這些出土文物反映古蜀先民對天象、地理、動物、植物,乃至物理、天文、數學等方面,有了相當水平的觀察和認識,在利用和改造自然方面取得了不少科學技術成果。可是,如此高度的文明,到目前為止,考古發掘仍然沒能找到任何記載文字的器物。難道古蜀先民當時果真沒有創造文字? 其實,深藏不露、行事低調的成都民間收藏愛好者,經過近 20 年的努力,收藏了不少於 2000 件有古蜀文字的金器、玉器、陶器,而且品種多,造型優美,做工精湛。
據成都理工大學教授張如柏研究,在民間收藏的三星堆玉器上,不僅有 1000 多個文字出現,而且還有鍊鐵、打鐵、打兵器、犁田、築城牆、做陶器、祭祀等圖案。翔實地反映了當時古蜀國在政治、軍事、民俗等方面的全貌。有的文字是與圖案相配合的。有的玉器一面是文字,一面是圖案。更有甚者,數百塊玉版上的文字累積起來,就像是一本書,旁邊還打了孔,可裝訂成冊。2009 年,張如柏教授自費出版了《三星堆玉器上的古蜀文字》一書三冊,首次公佈了民間收藏帶有文字的古蜀三星堆玉器藏品實物照片。為我們首度開啟一個領略以有機、無機物為載體的文字發展的神秘空間,使得中國文字在時間、空間、科技、與心靈之間顯現、延展,碰撞出一個五彩斑斕的文字發展脈絡,還原了一個曾經鼎盛強大的古蜀國時代。同時,也為古蜀文字的展現,提供了迄今為止最早有據可循的文字實物,為學人研究古蜀文字提供了可靠的線索和幫助。
據報道,2013 年 8 月,美國邁阿密貝塔分析實驗室( Beta Analytic Inc.)將取自薊縣東營坊遺址發掘區地層內的動物骨骼樣本,採用加速器質譜碳- 14 測年法(AMS)進行了分析檢測,明確了東營坊遺址的絕對年代,從而將天津市域內的人文史提早到距今 4 萬多年以前。
1986年7月29日,四川考古人員在廣漢三星堆一號坑發現,覆蓋在坑裡的骨渣,全系火燒過的木碳渣、灰燼和製造青銅器的範土。骨渣大小在0.5-4釐米之間,其骨壁很厚。大約有2立方米之多。四川藏家古蜀文物中的烏木進行碳 14 檢測的結論,證實《蜀王本紀》中的古蜀國“從開明已上至蠶叢,凡四千歲”的年代約數,是具有參考價值的,並非信口雌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