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是進補的季節,再加上天氣逐漸變冷,很多人的飲食較之前更加滋補,肥甘厚味的食物也吃得更多。
這樣一來,脾胃很容易超負荷,進而出現胃脹、胃痛、噁心、嘔吐、食慾不振、消化不良、洩瀉、上火、口臭等不適。
對於以上不適,除了按醫囑治療、服藥外,大家還可以按按以下穴位~
1.胃俞穴
取穴:胃俞穴位於背部,當第1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胃俞是胃的背俞穴,刺激它可對胃起到雙向調節作用。刺激時力度可稍重,以能忍受為度。
如果你吃飯不香,或消化不好,或胃脘痛,或是患有慢性胃炎,可在飯前或飯後按按胃俞穴。堅持一段時間,可得到改善。
Tips:配合脾腧穴(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一起按更好,可達到健脾和胃、助消化之效。
2.中脘穴
取穴:中脘穴在前正中線,臍上4寸。
中醫認為,中脘穴是胃經的募穴(即經絡中氣血最充足的地方),被認為“一切脾胃之疾無所不療”。
簡單來說,中脘穴是輔助治療消化系統疾病重要穴位,它主要有以下作用——
改善食慾不振、腹脹等症;
對於實性胃痛,刺激中脘穴可護胃、止胃痛;
補充胃中陽氣,促進胃腸蠕動,改善消化功能,幫助排便;
疏調臟腑、理氣和胃、行滯消食。
注意:按壓中脘穴時,力度要柔和而滲透;按壓時間,在輔助治療胃痛時以疼痛緩解為度,日常保健可以配合關元穴按壓,每次持續3~5分鐘,每日3次。
3.內關穴
取穴:內關穴在腕橫紋中央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內關穴既能理氣止痛,又能和胃止嘔,對胃痛伴有噁心嘔吐者最為適宜。
注意:按壓內關穴,在治療胃痛時以疼痛緩解為度,在日常保健時,每次持續3~5分鐘,每日按壓3次。
4.足三里穴
取穴:站立位,足掌放平,用本人之手虎口圍住膝蓋,四指併攏自然下垂,中指尖所指即為此穴。
生活中,常有這樣的現象——有的人拉不出,有的人止不住。若短時間如此也就罷了,常年總這樣,就要考慮是慢性洩瀉了。
慢性洩瀉多見於脾胃虛弱者和老年人,中醫認為其病機多為脾胃虛弱、腎陽虛衰。
而足三里穴屬足陽明胃經,主治胃痛、嘔吐、腹脹、消化不良、洩瀉、痢疾。因此,按壓足三里穴可輔助治療慢性洩瀉。
此外,艾灸足三里,也能起到健脾益胃、溫腎固澀止瀉的作用。該法也可應用於居家自療。
5.大陵穴
取穴:位於手掌和手臂交界處,當彎曲手腕時,在腕部會出現橫紋,第2條完整橫紋的中點,兩肌腱之間便是此穴。
大陵穴為心包經腧穴和原穴。心包經“歷絡三焦”,大陵穴本性屬土,因此,大陵穴可以瀉脾胃之熱,輔助治療心脾之火上攻所致的口臭。
操作方法:首先用左手拇指尖端按壓右手大陵穴,垂直用力,向下按壓,按而揉之;然後屈伸活動右手腕關節,讓刺激充分達到肌肉組織的深層,產生酸、麻、脹、痛、熱和走竄等感覺,其強度應以個人能耐受為度。
持續20~30秒後,漸漸放鬆,再輕揉區域性,如此反覆操作。左右手交替進行,每次每側穴按壓5~10分鐘,每日1~2次。
當然,按壓以上穴位,雖然效果良好,但多是應急、輔助治療或日常保健,難以治本。如果你身患疾病,仍需到醫院就診。
來源:養生每日推送(FDHeal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