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象牙山男孩
在新四軍發展方向上,經過近兩年的探索,基本形成這樣一個格局:劉少奇主張從皖東向蘇北發展,他可以依靠的部隊為新四軍江北指揮部下屬的第4、第5支隊,江北遊擊縱隊和黃克誠率領的八路軍第5縱隊;陳毅主張先鞏固蘇南,然後過長江,向蘇北發展,他可以依靠的部隊為新四軍江南指揮部下屬人馬;彭雪楓領導下的第6支隊,後改為八路軍第4縱隊,傾向於鞏固豫皖蘇邊區;項英則主張發展皖南,目前在皖南的新四軍部隊主要是第3支隊和軍部直屬隊。
一、毛主席和周恩來與劉少奇和陳毅的想法基本相同,那就是向北發展,力爭蘇北
這時國民黨頑固派還沒有盯上皖南,而且從長遠戰略著想,中共中央認為在力爭蘇北的情況下,也可以在皖、浙、贛三省邊界留條退路。
1939年12月27日,中共中央鑑於蔣介石把反共摩擦重點轉移到華中後,江南新四軍方面處境困難,指示東南局和新四軍軍分會過江。
接到中共中央的指示後,1940年1月14日,項英主持召開了東南局和新四軍軍分會聯席會議,討論並決定對江南新四軍的方針。
項英認為應該向南發展,而且立足點是皖南。他主張,南方各省在政治與群眾基礎上均有利於新四軍發展,在戰略上北方必須有南方之配合,因此南方在可能發生突然事變時應有一支軍隊作核心,來團結與領導南方各省武裝與群眾的鬥爭。
會議認為:“皖南環境北渡較困難”,應由“江南大力爭取蘇北,來配合江北與華北打成一片,在戰略上力爭華中優勢”。“因此,皖南與江南組成兩個獨立作戰單位,在不影響爭取蘇北條件下,由江南加強皖南力量”,還應“加強在蘇(州)、(無)錫一帶工作”,使“部隊求得人槍款之解決”。
項英認為,如果經蘇南向蘇北發展,以上海市和蘇南地區為中心,加上蘇北沿江、浙江沿海,這一帶是中國大資產階級、大地主階級產生、發達的老家,也是這些階級的代表蔣介石集團的老窩。日寇佔領上海、南京、杭州以後,此地又成為日、汪的心臟地區。
該地區的工商業進出口貿易,佔全國的五分之三。大利所在,日、蔣、汪勢在必爭。共產黨、新四軍插到這個地區去發展,和國民黨的矛盾勢必激化,日、汪也絕不會容忍。加上這個地區多系平原水網,火車、汽車、輪船交通便捷,敵、頑兵力集中,新四軍的處境尤為不利。
項英認為,向江南敵後進軍是“在極困難條件下進行最困難的任務”,結果必將是既破壞了國共合作的統一戰線,又在反“掃蕩”、反摩擦中把新四軍部隊搞垮。
項英還認為,日軍必然要打通浙贛鐵路,攻佔金華、上饒。到那時,國民黨軍第3戰區司令長官部就在上饒一帶存身不住,將會逃到閩西或贛南,他們的主力部隊也將撤走。新四軍便可以乘虛而入,在新的敵後地區黃山、天目山、武夷山大大發展,甚至可以恢復當年中央蘇區的領土,在中國南方開啟諾大的一個天下。
二、中共中央明確指示,新四軍向北發展是主要方向,向南是次要方向、是留退路,但項英把整個主次關係顛倒了
1月29日,毛主席和王稼祥聯名給項英和葉挺發來電報,叮囑道:
甲、你們主要出路在江業,雖已失去良機,但仍非力爭不可。
乙、須秘密準備多數渡江,為緊急時用。……
這時,蔣介石派遣白崇禧到江南視察,制定了剿滅新四軍的計劃,再三命令新四軍“江北部隊全數移至江南”,“不得故意延宕,否則以違抗命令破壞抗戰論罪”;
一面電令李品仙、韓德勤和第92軍軍長李仙洲:“著選編紀律嚴明政治知識充實之多數機動小部隊,各配屬以優秀政工人員,派員統一指揮,預為充分之準備,先肅清淮南路兩側及蒙、渦、宿、永各附近地區之偽軍(指新四軍)、偽組織,爾後相機迅速進出於洪澤湖南北附近地區”,“協力將偽軍壓迫於大江以南,或一舉剿滅之,務截斷南北偽軍之聯絡”。
蔣介石還特別強調:“行動須迅速,企圖須秘密,力求擊破偽軍之主力,或將其向督寇較多之地區壓迫。偽軍化整為零時,劃分區域掃蕩。偽軍化零為整時,則集結各進剿部隊相機一舉聚殲之。”
顧祝同立即調集5個師、1個旅,連同地方保安團約十八個團的兵力,力圖切斷皖南、蘇南新四軍之聯絡,圍殲皖南,威逼蘇南,同時勒令新四軍江北第4、第5支隊和葉飛、陶勇部隊南調。
蔣介石此時命令把江北新四軍統統南調,一是為了截斷新四軍與八路軍的戰略聯絡,二是把新四軍送到中日作戰的鋒線上,借日軍之手消滅新四軍。即使日軍沒有得手,新四軍也會陷入皖南、蘇南狹窄地區,任由國民黨頑固派擺佈,最終消滅之。
蘇南與皖南的最大不同點為:蘇南是敵後地區,國民黨軍隊不敢去,即使去也是少量的,真正摩擦起來,新四軍未必吃虧;而皖南不是敵後,新四軍處在國民黨軍第3戰區部隊的三面包圍之中。蔣頑對這兩個地區形勢的分析更為露骨:“葉、項在皖南,如甕中之鱉,手到擒來;陳、粟在蘇南,如海濱之魚,稍縱即逝。”
以當時新四軍的兵力來看,新四軍實難在皖南、蘇南兩處應敵。可行的策略是皖南新四軍軍部率部向蘇南靠攏。一旦兩處新四軍會合,身處敵後,東進北上,就更如“海濱之魚”,在蘇南、蘇北縱橫馳騁。
在此期間,陳毅憑著自己和項英個人關係親密、到新四軍軍部必同室而臥的有利條件,向項英陳述厲害。經過陳毅再三動員,項英答應新四軍軍部和皖南主力移到江南敵後去。
1940年2月10日,中共中央軍委根據中共中央2月1日的《決定》,對全軍的戰略部署,下達了更為明確、具體的指示:“八路軍、新四軍的當前戰略任務是在粉碎敵人‘掃蕩’,堅持游擊戰爭的總的任務下,掃除一切投降派、頑固派的進攻,將整個華北直至皖南、江南打成一片,化為民主的抗日根據地。……陳毅猛然發展蘇北,堅決肅清反動,建立政權,擴大軍隊2萬至3萬,鞏固根據地;尤其江南,可一直髮展至京滬、滬杭、蘇嘉三路全線,並越過淞滬線,直達海邊……。”
鑑於中共中央的反覆指示和陳毅的苦言相勸,項英也開始對向北、向東發展有了很大的興趣。
但是,隨著國民黨在全國掀起的第一次反共高潮被打退,反共高潮的重心逐漸南移,華中地區的反共風雲日緊。3月4日,國民黨政府安徽省主席兼第21集團軍總司令李品仙調集五千餘兵力,分三路襲擊皖東定遠、大橋地區的中共中央中原局和新四軍江北指揮部,並進攻新四軍第4支隊和江北遊擊縱隊。
同時,國民黨政府江蘇省主席兼魯蘇戰區副總司令韓德勤為配合李品仙的反共摩擦,也積極調集兵力,準備進攻皖東津浦路東抗日根據地。
儘管新四軍在半塔狠狠地揍了頑軍一次,但在戰略上絲毫沒有改變江北、蘇南日趨緊張的形勢。江北的烽煙使得這兩地似乎危機重重,項英的決心又動搖起來,準備固守皖南或選擇第二條道路。
三、1940年3月,新四軍軍部派袁國平到蘇南傳達中共中央的指示,項英讓他順便向陳毅解釋一下
陳毅對項英大失所望,只好把氣話說給袁國平:南邊有顧祝同、冷欣,北邊有李品仙、韓德勤,這四個“摩擦專家”硬要摩擦,新四軍是迴避不了的。待到頑固派“摩”上頭來,無論北上、東移都陷於被動局面。目前軍部東移,顧祝同來襲擊也不怕。這邊去接,兩頭對進,最多一天半就可以會合。
袁國平只好承認陳毅的看法和中共中央的指示一致,並說中共中央也批評了新四軍軍部。
陳毅一聽火了,這麼一個關係到新四軍發展方向、生死攸關的大問題,新四軍軍部卻不能及時告訴他。陳毅十分嚴肅地告訴袁國平,請他回皖南報告新四軍軍分會和東南局,他的電臺要和中共中央直接聯絡。
此時,蔣介石的“摩擦中心”急速南下。
毛主席的策略是:以淮河、淮南鐵路為界,在此線以西地區避免武裝鬥爭,在此線以東地區則應堅決控制在新四軍手中;將來八路軍到達華中後,則應堅決爭取全部蘇北地區在新四軍手中。3月29日,毛主席、王稼祥等發出指示:“陳毅部隊立即應當向蘇北發展。在華中為新四軍摩擦日益尖銳的條件下,頑方有可能利用其優勢兵力向新四軍軍部地區進攻,因此軍部及皖南部隊應預先有所準備,以免襲擊。萬不得已時,可向蘇南陳支隊靠攏,再向蘇北轉移。”
果然,4月2日,顧祝同致電蔣介石:己制訂出對新四軍軍部和皖南部隊“必要時擬以斷然予以制裁”的三條措施,其中之一就是抽調第52師兩個團和第144師“準備對付該軍主力,以搗毀撲滅其徑縣附近根據地為主目的,並東制其北渡,鉗制其活動”。
1940年4月3日,延安的毛主席見項英沒有動靜,又給項英發來電報,詢問皖南部隊是否已做好應付突然事變的準備。毛主席此時的心情可以在這份電報一系列的問號中體現出來:
一、軍部及皖南部隊被某方襲擊時,是否有衝出包圍避免重大損失的辦法?其辦法以向南打游擊為有利,還是以向東會合陳毅為有利?渡江向北是否已絕時不可能?
二、黨內幹部是否已有應付某方可能襲擊的精神上的充分準備?
三、皖南、江南地區各友軍中,是否有堅持抗日、同情我黨的高階、中級進步軍官與進步部隊?在突然事變時,是否有掩護我軍或與我軍一致行動的可能?我在附近友軍中統一戰線工作如何?
四、某方在第三戰區的意向如何?顧祝同等中央軍態度如何?黃紹竑(時為國民黨浙江省政府主席、浙江省國民抗敵自衛團總司令)態度如何?東南局領導下的地方黨是否有儲存幹部、蓄積力量、應付突然事變的精神上和實際上的準備?
這份電文的日期,歷來說法不一。有說是4月份的,有的甚至推後到12月份。但無論是什麼日期,如果項英能夠以這種思想方法來思考問題,在任何情況下都會把新四軍的損失減少到最小。
4月5日,蔣介石覆電顧祝同:“查所擬二項辦法尚屬可行,仰切實督令遵照。”
好在這時由於日軍發動對皖南的春季“大掃蕩”,打亂了顧祝同“圍剿”皖南新四軍的部署。
日軍為鞏固、擴大其在皖南沿江的佔領區,維護其長江航運的安全,並企圖奪佔南陵、繁昌、徑縣等抗戰陣地,消滅抗日力量,掠奪皖南資源,遂調集第15、17、116師團各一部共萬餘人,在飛機掩護下,於4月22日從蕪湖、荻港、貴池等地出動“掃蕩”。
此時,葉挺正在重慶向蔣介石要求增加彈藥、增加軍餉和增加第5、第6支隊的編制。指揮反“掃蕩”的任務,就落在項英身上。
戰前,項英在雲嶺新四軍軍部主持召開有第3支隊和1 、3團領導幹部參加的作戰會議。
項英要求各部隊利用南陵、繁昌一帶起伏的地形,運用以游擊戰為主的戰法,先在日軍前進道路兩側進行阻擊、騷擾,然後利用有利於守衛的山地實施有力阻擊,獨立地迎戰進犯之敵。
這是因為當時皖南雖然駐紮著國民黨軍9個師近十萬大軍,但他們執行的是消極抗日的政策,不可能和日軍打硬仗,甚至希望新四軍儘快被日軍消耗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