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彩內容盡在中國寶石雜誌公眾號
古往今來,“金玉”代表著珍貴與美好。金鑲玉和玉嵌金等工藝作品運用到我國傳統的金屬鑲嵌工藝、金銀錯工藝、玉雕工藝等,喻示著金玉滿堂、金玉良緣等美好寓意。金鑲玉技藝和金銀錯工藝已經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金鑲玉是北京奧運會的獎牌設計式樣,它體現了中華民族以“玉”比“德”的價值觀,也傳達出中國博大精深的玉文化。寶石君將從不同角度為您講述我國傳統工藝創造出的“金玉”精品。
金鑲玉
乾隆皇帝曾用“在手疑無物,定睛知有形”來形容金鑲玉工藝胎體薄如蟬翼、輕巧秀麗。金鑲玉是我國一門歷史悠久的特殊鑲嵌工藝,運用刻槽、鑲嵌、打磨和拋光等工藝將金屬和玉石完美結合。相傳“金鑲玉”一詞最早是源自“和氏璧”。後來和氏璧落在劉邦手中被製成了玉璽,世代相傳。王莽篡位後,脅迫皇太后交出玉璽,皇太后不從,將玉璽摔在地上,並被摔掉一角。王莽見玉璽受損,忙找來能工巧匠進行修復。於是有了黃金鑲嵌在缺角處。修復後的玉璽金碧輝煌,美其名曰:“金鑲玉璽”。
金銀錯工藝
金銀錯工藝也稱“錯金銀”,是一種中國古代傳統金屬細工裝飾技法,出現於春秋時期。金銀錯工藝步驟為制槽、鑲嵌和磨錯。通常做法是用金、銀或銅等金屬絲、金屬片嵌入玉器或青銅器表面預先留好的凹槽中,形成圖案或文字,然後用厝石錯平磨光。“它山之石,可以為錯”。厝石其實就是細砂岩。在刻線處以金銀絲鑲嵌裝飾,增添了設計的層次感和藝術性,也襯托出器物的富麗與華美。
歷史溯源
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器的盛行使得裝飾工藝得到發展,藝術形式更加豐富。用綠松石、紅銅、金銀絲等材質鑲嵌於青銅器上,出現不同材質的光澤與色彩的對比,有一種熠熠生輝之美感。
戰國時期冶鐵技術得到發展,鐵製砣具的出現,產生了“遊絲毛雕”細線紋的雕刻技法。玉器的生產製作得到提高,發展有刻紋、浮雕、鑲嵌等多種技法。玉器在周代作為禮器的使用,常見有圭、璋、璧、琮、璇璣、玦和璜等形狀,其表現著佩戴人的身份等級,蘊含著濃厚的封建道德觀念。1951年河南輝縣固圍村出土的戰國時期的鎏金嵌玉鑲琉璃銀帶鉤,金銀和琉璃襯托起中心位置的玉玦,體現出戰國時期治玉工藝和鑲嵌工藝的最高水平。
漢代玉雕在製作技藝上有很大提高。可見透雕、刻線、浮雕、粟紋等多種裝飾加工方法於玉器之上。漢代有“金鑲玉璽”、“金縷玉衣”等代表作品。2010年西安市長安區漢宣帝杜陵遺址出土的玉杯,杯口與杯底採用包鑲工藝,華麗精緻,別具風韻。
唐代的金銀工藝在手工業中最為突出。當時有官營的“金銀作坊院”和私營的“行作”。金銀器種類齊全,大多有精緻的裝飾花紋。隋唐時期對外文化、經濟交流十分頻繁,隋唐兩代金鑲玉作品具有濃郁的異域風情。陝西西安大明宮遺址出土的唐代白玉鑲金佩,運用錯金工藝。流暢的圓弧曲線與抽象的藝術造型,體現了當時工藝精巧和審美情趣。
宋代的手工業仍在不斷髮展。官營手工業比唐代更為龐大。金銀得到開採。宋代金鑲玉的造型古樸典雅。多以寫實花鳥為題材創作,廣泛運用淺浮雕、透雕、鏤雕以及鑲嵌等工藝技法,具有清淡、質樸的藝術風格。
元代金銀器的生產日漸精美。設諸路金玉人匠總管府玉局提舉司,負責管理宮廷用玉的生產。元朝的金鑲玉有明顯的異域風情,造型簡概樸略,刀法粗獷勁逸。1982年山東省滕州市大元司馬總管李元墓出土的一對金鑲玉耳墜,為元代首飾代表作品。
明代的雕刻工藝十分發達。明代“御用監”下設有玉作,從事玉器製作,供宮室使用。明代金銀器有奢華、秀麗之感。金鑲玉首飾造型愈趨多樣化,紋飾繁縟、富麗,製作工藝更加精細複雜。湖北省鍾祥市梁莊王墓出土的玉帶板,採用金屬包鑲工藝,白玉鏤空雕刻,整體構思新巧、奢華至極。
清代玉料來源擴大,琢玉技藝提高,設造辦處管理玉器製作。代表性作品《白玉嵌金紅寶石碗》,是乾隆時期一件精美的玉雕珍品。玉碗用新疆和田玉為材料,白如凝脂,純潔無暇。碗呈淺腹敞口形,有兩個桃形耳。碗的外壁用錯金的方法飾以花草紋,紅色花朵上嵌有180顆閃光紅寶石。這隻玉碗是在國家大典時,帝王在御殿用以賜奶茶的。
乾隆年間,平定了回部叛亂的乾隆帝在他們上貢的玉器裡發現了一批具有伊斯蘭風格的“痕都斯坦”玉器,它們瑩薄如紙,上面鑲嵌著金銀絲和各色寶石,華美輕巧。於是他命令內務府造辦處設立專門仿製“痕玉”的作坊,賜名“西番作”。且他下令不予外傳,只為宮中所有。這更顯出金鑲玉的尊貴與稀少。清代金鑲玉製作精美、繁密瑰麗,其在造型、紋飾、工藝以及材料搭配上,均達到了爐火純青的高度。
在老北京的玉器行裡,流行一種被稱為“內局”的交易形式,玉器體積小而價值昂貴,為避免風險,玉器交易常常選擇隱藏於市的地點秘而不宣。在約定時辰裡,買賣雙方身著長衫,腋下只夾一個包袱皮見面,商議價錢時兩人袖口相對全憑“指語”說話。青山居便是京城裡著名的“內局”集中地之一,行里人常在這裡的茶館聚會。因為此處買賣頻繁,時間一長,青山居一帶的街頭巷尾出現了規模不一的玉器行。這些玉器行裡聚集著來自全國各地的能工巧匠:有出自宮中曾為皇族服務的玉師,也有身懷絕技的民間高手,行間匠人們互相切磋磨鍊,技藝上得以精益求精,形成了“京作”的獨特風格。青山居的出現,是市需所致,也是西番作的皇朝遺夢。
金鑲玉工藝精細複雜、耗時費力,在清朝道光之後已極為罕見。如今金鑲玉的製作工藝卻被傳承下來,並由宮廷走向民間。幾經風雨,沉寂了百年的金鑲玉在2003年再度現世。相伯居創始人楊根連大師歷經3年之久,不僅恢復了這種宮廷絕品工藝,而且其工藝水平已經比幾百年前有了巨大的提高,金鑲玉脫離了器皿,而運用在了工藝水平要求更高的首飾上。
琢玉傳承人
楊根連,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北京工藝美術特級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享受國家大師津貼。生長在玉器世家“青山居”的楊根連,自幼受家庭薰陶,酷愛玉石。1979年,年僅19歲的他進入北京玉器廠工作。1993年玉師楊根連離開了北京玉器廠,潛心研究宮廷絕技“乾隆工金鑲玉”。在2002年繼承青山居之後。創立了相伯居,取意伯樂相馬,玉師相玉,將“金鑲玉”工藝進一步發揚光大。
由楊根連大師恢復並創新的金鑲玉工藝。將薄胎、鏤空雕、榫卯工藝和金鑲玉技藝融會貫通,運用到了當代珠寶首飾的設計中,去除玉雕飾品的厚重感,賦予金鑲玉作品金玉交輝的玲瓏美感。不到0.5毫米的金絲與玉壁混為一體,手感上甚至沒有任何凸凹之感。相伯居還首次將金鑲玉應用在小件首飾上,並將鏤空、薄胎等工藝與金鑲玉技法結合起來,即使在玉珠等弧形玉面上鑲嵌金絲,同樣能達到不磨損、不跳絲的效果。
尊佛穩坐於寶蓮之上,背現金銀佛光,神情溫和,背鑲真言“佛光普照”,下落相伯居金款。作品意喻佛在心中:佛在心中,才能平常心看天下。佛在心中者,隨緣佈施,不分時地,不分種群;佛在心中者,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佛在心中者,具足威儀,行感人天;佛在心中者,勇猛精進,二六時中,心不離道;佛在心中者,外不著相,內不動心,禪定一如;佛在心中者,大智若愚,自利利他!
相伯居將金鑲玉工藝運用在首飾上,達到金玉合一、金玉交輝、金玉同輝的作品——此環一為墨碧、一為白玉,黑白相映,陰陽相和,天地相連。而金與玉相合,墨者謂沉墨飾金白則謂玉潔金奢。環上金鑲福雲,福運在握,鑲金字“天地人和、金玉富貴”祝福在掌握福運在握而吉祥平安。此環佩戴於指,天地在握,一指乾坤,福運在握。
《福祿香墜》,為墨玉材質,以葫蘆為玉墜之造型,鑲金字“福壽”,配以寶相花文飾,取福祿綿長之意。上引一玉梁,可賞,可玩,可佩。《福祿大吉》以金鑲玉工藝,薄胎工藝,加之葫蘆造型的數千年的歷史積澱,以其獨特的歷史淵源,深厚的文化內涵,立玉雕器皿之物,乃世間之妙品。
鏤空嵌金技藝的製作難度極大,工藝要求極精,在本就薄如蟬翼的玉絲表面開槽必須要準確,否則金絲無法嵌入。即使勉強嵌入也會有炸裂的風險,在薄胎器物上鑲嵌更是萬分危險,開槽略有不慎即可磨漏玉體,打壓金絲力度略大,器物易碎裂,何況是在鏤空的玉絲表面進行鑲嵌,每一步都是如履薄冰,玉雕師必須凝神聚氣,依靠純粹的心性和手感去感知玉的承受力,必須做到人玉合一的境界·。鏤空的玉珠更好的體現了空靈的美感,加上金鑲玉的技藝,更凸顯了金玉一體,金玉交輝的相得益彰,承載了世間最美好的兩種質地的結合。
佛家常用以象徵吉祥的八件器物,佛八寶,又稱八吉祥。即法螺、法輪、寶傘、白蓋、蓮花、寶瓶、金魚、盤長,為八吉祥,又稱佛八寶。北京雍和宮的《法物說明冊》記載:"法螺,佛說具菩提果,妙音+吉祥之謂;法輪,佛說大法圓轉,萬劫不息之謂;寶傘,佛說張弛自如,曲復眾生之謂;白蓋,佛說偏復三千,淨一切藥之謂;蓮花,佛說出五濁世,無所染著之謂;寶瓶,佛說福智圓滿,具完無漏之謂;金魚,佛說堅固活潑,解脫壞劫之謂;盤長,佛說迴環貫徹,一切通明之謂。
古時君王自比為龍,所謂“真龍天子”,皇后比為鳳。手鐲上龍、鳳各居一半。龍是升龍,張口旋身,抬頭望鳳;鳳是翔鳳,展翅翹尾,舉目眺龍,一派祥和之氣。所謂騰都之駿,龍鳳合塵。風舞龍飛,吉祥平安。
表面用金子鑲出鉤子蓮作圖案,中間是鑲金字彌勒真言:嗡布達美帝美稜哈。翻開上蓋可見彌勒佛坐身於寶蓮之上,通體發出金色佛光。彌勒佛坦腹趺坐,腰肢粗大,笑口常開,神情溫和。作品意喻開心見佛,佛在心中。平日上蓋翻下,寓意佛像入龕,表示了人對佛的尊敬。工藝精湛,金玉同輝。佛在心中,才能平常心看天下。佛在心中者,隨緣佈施,不分時地,不分種群;佛在心中者,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佛在心中者,具足威儀,行感人天;佛在心中者,勇猛精進,二六時 中,心不離道;佛在心中者,外不著相,內不動心,禪定一如;佛在心中者,大智若愚,自利利他!
金玉良緣絕巧之作 一分為二 二合為一 金線包裹永結同心 金銀荷葉天地合陰陽和人己合,不盈一握,小有洞天。
金鑲玉龕中有佛,外鑲金“寶獻花”,背鑲金”佛字。內藏尊佛於體內,物中有悟,悟中有物。作品意喻,佛在心中。平日後蓋合攏,寓意佛像入龕,表示了人對佛的尊敬。工藝精湛,金玉同輝。
“如意”象徵祥瑞的器物。舊時,凡值年節,王公大臣督撫,必進如意於朝,以取兆吉祥。如意首形狀如心、如雲、如芝,長柄微曲,一柄在握,賞心悅目,集蝙蝠、祥雲、靈芝於一身,謂福運權靈,加之金鑲玉工藝。將清代宮廷的“如意”工藝運用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線條優美,雍容華貴,而金與玉的結合又將“如意”帶到了更高的境界,正所謂“椒戚都趨珠寶市,一時如意價連城”。
幾十年的磨玉經歷,讓楊根連大師對玉、人、德、美感悟頗深。楊根連大師希望借用自己的作品把玉的文化、玉的精神、玉的高尚、玉的美好、玉的真諦傳達給世界。歷史悠久的金鑲玉工藝重現人間,這不僅蘊含中國古代的美學內涵,也傳達了當代的匠人精神與情感價值。將玉的溫潤與金的堅毅完美結合,讓中國的金玉文化歷久彌新、源遠流長。
原創不易,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絡《中國寶石》雜誌公眾號並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