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在蘇南農村地區曾有一種說法,“七十年代造田,八十年代造廠,九十年代造城”。目前,蘇南城鎮化水平接近80%,農業在經濟發展版圖上處於邊緣位置早已是不爭的事實。
而在蘇南最發達的蘇州市,常熟市海虞鎮似乎是一個獨特的存在。這是一個工業強鎮,2020年全鎮工業總產值達266.2億元;這也是一個農業強鎮,入選2020年全國農業產業強鎮建設名單,是蘇州市唯一入選的鄉鎮。
一個工業強鎮何以留住農業,又將如何做強現代農業?帶著這些問題,記者日前走進海虞鎮尋找答案。
在工業園中守住米糧倉
“土壤膏沃,歲無水旱之災”,常熟市因此而得名。改革開放後,在鄉鎮企業迅猛發展的帶動下,常熟市較早完成了從魚米之鄉到現代化城市的融合蛻變。
作為常熟市最早發展起來的鄉鎮之一,海虞鎮鎮區高樓林立、商業繁華,已形成中新海虞花園城、新材料產業園、蘇虞生物醫藥產業園、智慧製造產業園“一城三園”產業載體佈局。其中,新材料產業園自2013年起連續8年入圍“中國化工園區30強”。
出了鎮區,視野愈發開闊。稻田成方連片,路旁綠樹成蔭,一派田園牧歌好風光。目前,海虞鎮水稻種植面積3.86萬畝,奶牛、肉牛養殖總規模超3000頭,年出欄15萬頭商品豬的養豬廠處於建設尾聲,為常熟市乃至蘇州市的“糧袋子”“肉籃子”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工業化和城鎮化加速推進、農業比較效益低的雙重壓力下,海虞鎮為何還要守住農業並去做強農業?
“看待農業不能只看經濟價值,更要看到社會價值、生態價值、文化價值。”海虞鎮黨委書記朱惠明認為,“到處都是高樓、廠房,人們怎麼去感受自然?沒有稻花飄香,常熟的底蘊就要缺失幾分。”
非知之艱,行之惟艱。為留住農業,海虞鎮下足“繡花功夫”。依託中新海虞花園城專案,著力推進城鄉一體化小區建設,提高居住集聚度;加強存量工業用地“騰、退、盤、改”工作,改造老舊工業園區,進一步擴容樓宇資源空間,實現低效土地再開發。
守住耕地,農業就有了發展空間。目前,全鎮擁有農產品加工企業24家、國家級農民合作社示範社1家、蘇州市級現代農業園區1個,構建起奶牛、生豬養殖業與優質稻米產業相結合的農牧迴圈、協同發展的產業格局。
按照全國農業產業強鎮相關建立要求,海虞鎮計劃3年後鎮域農業產業產值達到10億元。海虞鎮2019年農業產值為4.74億元,這意味著3年內該鎮農業產業產值要實現翻番,是一道頗具挑戰的“考題”。
海虞鎮的破題思路是“做大做強主導產業、做精做優特色產業、招引培育龍頭企業、融合發展一二三產業”,計劃到2021年,實現農業主導產業產值3億元,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的比值達到4.5∶1。
在新型合作關係構建中打造“品牌農業”
海虞鎮轄區內河網密集、土地肥沃,為目前常熟市水稻種植面積較大的鄉鎮,綠浪翻滾的稻田與車水馬龍的城市相映成趣。
在種糧比較效益偏低的當下,如何長久留住“江南魚米鄉”的韻味?海虞鎮的思路是以品牌化為引領,做強稻米產業。然而,發展品牌農業並不容易,首先要解決規模化、組織化、標準化的難題。
海虞鎮的主要抓手是打造國家級農民合作社示範社——虞盛農民專業合作社,提供“種、苗、糧、產、加、銷”全產業鏈服務。該合作社模式頗有特色:農民入社、政府投資、職業經理人運營。
農民入社:合作社由七峰村發起,逐步聯結到鄭家橋、肖橋、徐橋等7村3000多戶。農民只管專心種糧食,其餘一切交給合作社;創辦“糧食銀行”,社員憑米券可隨時領取新鮮大米;對入社的種田大戶,在國家收購價基礎上對不同品種加價0.1-0.2元/斤收購結算。
政府投資:合作社基礎設施和裝置全部由政府投資。從2011年至今,政府已投入資金1億元。目前合作社建有糧食倉儲、曬場和生產用房面積1萬多平方米,擁有47臺烘乾裝置,日烘乾水稻能力達550噸,日產大米能力50噸。鎮政府還幫助合作社引入國際安全標準管理體系,透過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推動合作社實現“硬體”“軟體”雙提升。
職業經理人運營:把農業經營的規模化、組織化和市場化結合起來,合作社聘請一位能人為職業經理人,同時建立有效激勵機制,對職業經理人及其團隊有明確的薪酬獎勵。
海虞鎮鎮長鬚亞軍認為,這種模式最大的好處是,合作社沒有私人資本收回投資和盈利的壓力,服務成本低,能最大限度地惠及社員和種糧大戶。目前海虞已有2萬畝水稻由合作社實現了統一品種、統一標準種植、統一加工銷售,並統一打造虞盛大米品牌。
除了虞盛大米,沙家浜綠茶、雙燕莊葡萄、鄭家橋葡萄、沁園葡萄、金雞墩水蜜桃等農業品牌紛紛嶄露頭角,著力開拓高階農產品消費市場。
在用地環保制約夾縫中推進“工廠農業”
歷史上,蘇南地區不僅是魚米之鄉,也是有名的生豬主產區,當地群眾長期選育形成了二花臉豬、梅山豬、沙烏頭、米豬等特色品種。
過去一段時間,受用地、環保、產業結構調整等因素影響,蘇南地區養豬業一直處於萎縮趨勢,不少地方實行嚴格的限養禁養。2014年,常熟市養豬場多達5000多家,經過幾年環保整治,小散戶基本退出,生豬自給率從40%猛降至10%。
近兩年,在保供壓力下,蘇州市再度鼓勵發展養豬業。“養豬與環保,一頭連著百姓生活,一頭維繫美麗家園,我們要在兩難之間求兩全。”朱惠明說,要透過先進的工廠化、智慧化養殖方式,突破用地和環保的雙重製約。
在海虞鎮西北角,一座佔地280餘畝的現代化“養豬工廠”正拔地而起,德康福山生豬養殖專案工程主體建設即將完工。全面投產後,這裡將成為江蘇省規模最大的樓房式生豬迴圈養殖基地,可存欄能繁母豬7200頭、年出欄商品豬15萬頭。
“相比傳統平房養豬,樓房養豬可節約用地90%以上,節約用水70%以上。”該專案負責人張叢琪在施工現場告訴記者,由於飼養密度大,養殖場實行封閉式分割槽管理,配備人工智慧化養殖、智慧化供料裝置,引進國內一流水平智慧溫控、溼控系統和完善的糞汙處理系統,為生豬營造良好生長環境。
為了縮短養殖週期,豬場採取了“邊建設邊投產”的超前模式,目前,豬場後備舍裡已有2000頭加系二元母豬“入住”,長勢良好。
這個專案不僅是海虞鎮建設農業產業強鎮、帶動全鎮畜牧業轉型升級的重點專案,而且被列入江蘇省農業農村現代化穩產保供類重大專案、常熟市2021年民生實事工程,將挑起常熟和周邊地區市民的“肉籃子”保供重擔。
在農文旅深度融合中開拓“體驗農業”
若論海虞鎮鄉村旅遊的“C位”,那一定非七峰村的“銅官山鄉村樂園”莫屬,2020年蘇州市中國農民豐收節開幕式在這裡舉行,更是讓它一舉成名。去年國慶雙節,就有7萬名遊客來此“打卡”。
沿銅官山拾級而上,山上林木蔥蘢、山腰壟壟茶園、山下多彩稻田,頗具水鄉風情的村莊坐落其中,構成一幅優美的山水田園畫卷。
七峰村“銅官山鄉村樂園”是海虞鎮重點打造的農文旅綜合體。之所以定位於此,不僅因為這裡有美麗的山水田園,更因為其厚重的歷史底蘊。公元341年,銅官山的周邊就是一個古縣城——南沙縣。公元540年,南沙縣更名為“常熟縣”,縣治在南沙城,現在銅官山山腳下便是南沙城城垣遺址。“從這裡,可以開啟常熟的尋根之旅。”七峰村黨委書記程剛頗為自豪。
藉助入選江蘇“特色田園鄉村”試點專案,海虞鎮充分挖掘銅官山的歷史文化,對山體植被、文化景觀和步道設施等進行了全新的設計改造,融入稻穀茶葉、南沙古城等元素,錯位佈局了共享茶亭、花影隧道、稻田棧道等40多個特色點位。其中,新建的鄉村振興學院、銅官山歷史文化館進一步豐富了鄉村旅遊文化內涵。
“不必遠行,詩和遠方的田野就在身邊。”海虞鎮黨委宣傳委員、銅官山管委會主任周雯霞認為,要使鄉村旅遊具有持久的吸引力,需要精心設計、仔細打磨,創造遊客能夠沉醉於斯的獨特體驗,最大限度滿足人們心底的鄉愁記憶和對桃源意境田園生活的嚮往。
在銅官山歷史文化館,有一個影音顯示屏總會引人駐足。常熟方言在吳語系中以“難聽懂”出名,常熟本地各鎮的語音也各具特色。展館以影音形式對比展示常熟本地七、八種方言,讓遊客品味到“常熟話”的特別意趣。
徜徉於景區,這樣的體驗設計隨處可觸:在茶場可體驗手工摘茶古法制茶,在共享餐廳可聞到菜園子的瓜果飄香,閒居於精品民宿可聽到蛙叫蟬鳴,漫步在稻田棧道可體味成長與收穫之樂……
今年,以建立“中國美麗休閒鄉村”為目標,海虞鎮對銅官山進行二期升級,建設雜交水稻科普館、虞鄉人家時代體驗館、觀山雲隱民宿群、虞鄉集市等多個“研學遊”專案,串聯起鐵黃沙生態島、平巷裡花海和螺螄灣等點位,打造集觀光、體驗、打卡於一體的景觀帶。
到2022年,蘇州市要在全國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海虞鎮緊抓全國農業產業強鎮建立的機遇,朝著蘇州市鄉村振興“樣板田”“產業優、配套優、生態優、文化優、服務優”的“江南無憂小城”方向大步邁進。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李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