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人的肥胖原因主要是平時生活習慣不好。
如果不改變那些不良的生活習慣,就算用減肥藥減去體重,以後也會反彈。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已經不再將肥胖單純看作是生理問題,而認為它是生理、營養、心理、行為等多方面複雜問題綜合的結果。因此,越來越多的減肥計劃是在進行多學科綜合管理,確保安全有效地減肥,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點:
1、營養專家幫助控制飲食,保證每日攝入營養平衡的低脂肪、低能量食物。
2、運動專家知道運動,保證每日運動量達到一定水平,促進體重下降。
3、心理學家改善心情,教授人際關係技巧,以及負面情緒的排解方法。
4、行為學家調整行為,講解如何改變有關飲食的不良習慣。
在以上各學科療法中,以行為療法最為簡便易行。對於那些只是稍微有點超重,還未患上各種疾病的人來說,這些方法既能預防繼續發胖,又能預防減肥後的體重反彈。
只能在一個地方吃東西,餐桌之外的任何地方絕對不能碰食物。超重者多半有隨時隨地吃東西的習慣,而且無法像正餐那樣控制進食的數量。所以,看電視、看書報、與人聊天時絕對不能吃東西,在廚房做飯時也不能邊做邊吃,這一點最好請家人協助監督。
把家裡的糕點、餅乾、糖果、堅果、甜飲料等零食藏起來。這些食品有的油脂含量高,有的糖分過多,對減肥計劃有很大的威脅。據調查發現,超重者多半很難抵禦食物的誘惑,而且特別喜歡高油高糖且香氣濃郁的食品,所以,必須切斷誘惑之源。家裡最好不要放自己愛吃而又隨手可取的食品,如果一定要放,也要裝入不透明的包裝袋,放在看不見的地方,或讓別人保管。專家建議,放棄高脂肪高糖的零食,家裡只存放能量較低的果蔬,如黃瓜、番茄、胡蘿蔔、梨、蘋果等,甜飲料也可以放棄,只准備白開水、礦泉水、各種茶和無糖檸檬水。
盛好飯後去掉一勺,吃什麼都要剩一口。這樣做可以在無形中減少進食量。盛飯時把米飯打散,鬆散的盛入碗中,絕不往下壓,更不堆得冒尖。添飯的時候每次只添三分之一碗。
除了涼拌蔬菜以外,絕對不要“收盤子”。很多中老年婦女勤勞節儉,看到剩下的一點飯、少量菜,即使自己已經吃飽了也要把它們吃掉。這種“收盤子”的習慣會讓人在無形中增加食量,而這是個重要的致肥因素,因此,一定要堅持避免“收盤子”的原則。餐桌上剩下的食物,若捨不得扔掉,就裝入保鮮盒放到冰箱裡,下一餐再吃。
進食速度要放慢,每吃一口就把盤碗往遠處推一推。日本的一項調查發現,在各種不良進食習慣中,吃飯快致肥的效果最顯著。許多人在餐館就餐時都有這樣一種體驗:感覺還沒有吃飽,但是菜不夠了,於是趕緊催著添些菜餚,然而,等到追加的食物送來時,卻感覺自己已經飽了。因為人的食慾是由下丘腦的攝食中樞控制的,消化道的各種資訊傳到下丘腦需要時間。肥胖者的通病是吃飯太快,大腦還來不及充分感受飽的資訊,胃裡已經糊里糊塗地裝入了過多的食物。
進食之前照照鏡子,堅定控制飲食的信心。控制飲食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情,許多人常常會半途而廢。在進餐之前如果照一照鏡子,看到自己體型臃腫,減肥的自覺性便會得到加強,能夠更好地遵循醫生和營養師的教導。如果減肥有所成效,看到自己的身材日趨改善,自然會更加信心百倍地堅持下去。
儘可能在家就餐,不要經常去餐館吃飯。國外多項調查發現,居所周圍餐館林立,特別是快餐店多,會增加發胖的風險。餐館中的菜油脂高、能量高、分量大,最容易使人發胖。去餐館點菜或叫外賣時,一定要珍惜自己的點菜機會,點些清淡、低脂肪的菜餚,如白煮、清蒸、涼拌等。把這些菜品事先寫在單子上,因為看見香噴噴的油膩菜餚,或者飢腸轆轆的時候,十有八九是把控不住自己的,很容易改變主意多點菜。
參加社交活動的時候告訴家人和朋友,自己正在減肥。一方面,免得他們過於熱情,催促自己大吃大喝;另一方面,用這種方法也可以提高自制力;既然已經宣佈減肥,自然不好意思再放開肚量大吃大喝。
調整情緒,多和周圍人交流,不要用食物減壓。有些人情緒緊張時喜歡用吃東西的方法來安慰自己,而且這種時候往往會選擇不健康的食物。可以採用各種放鬆活動來取代進食的慾望,,如寫日記、聽音樂、彈琴、運動、購物等。如果還是感覺情緒低落、孤獨無助,不妨給家人、朋友或減肥同伴打電話,傾訴之後心情放鬆,就不再需要一個人悶悶地吃東西。
生活沒有目標,經常空虛無聊,最容易依賴食物帶來的安慰。要給自己的生活找到興趣和目標,增加更豐富的休閒活動,最好是戶外活動和集體活動。離開家門,走入大自然,進入社交圈,不僅能暫時食物的誘惑,也能讓心情開朗起來。
持之以恆,將這些行為上的改進變成自己的終生習慣,對維持健康體重大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