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在我的評論區留言,說:在諜戰劇領域,能與《懸崖》媲美的,唯《風箏》莫屬!
說實話,對這種觀點,我是持懷疑態度的。在我有限的閱歷中,諜戰劇似乎還沒有能和《懸崖》相提並論的作品。
出於好奇,我特意找來《風箏》,一邊看一邊提醒自己,一定要認真仔細地看,弄清二者究竟有哪些區別。
然而,恕我意志不堅,捏著鼻子勉強看完第五集,就實在看不下去了。
必須申明,這裡絕非在說《風箏》拍得不好,而是看它和誰比較。與大多數低劣粗糙的諜戰劇相比,《風箏》無論是故事情節,演員演技,服化道音樂場景,方方面面都可以名列前茅。
但是,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之所以看不下去,是因為和經典的《懸崖》相比,它確實不在一個檔次,差距實在是太大了。
一、反差強烈、涇渭分明
眼睛看著《風箏》,腦海卻閃現著《懸崖》——看到鄭耀先,就彷彿看到了周乙。
論公開身份,鄭耀先是軍統特務,周乙是偽滿特務。
論真實身份,二人都是我方打入敵人內部的特工。
但是,兩人的表演風格卻截然相反:
鄭張揚,周沉穩。
鄭炫耀,周低調。
鄭耍酷,周內斂。
鄭鋒芒畢露,周不動聲色。
如果僅憑演技來衡量,雙方可謂難分伯仲。
但若從潛入敵人內部的特工來講,鄭分明是個虛張聲勢的假人,周卻是個實實在在的真人。
尤其是《風箏》裡的那些配角,那種虛假做作裝腔作勢的表現,甚至把軍統特務頭子戴笠都演成了張牙舞爪的小丑。
相形之下,即便從《懸崖》裡隨便拽出一個小角色,都會形成碾壓式的超越,二者根本就不在一個等級線上。
看過《懸崖》老老實實沒有任何花裡胡哨的表演,再看《風箏》乍乍呼呼和支離破碎的情節,不難看出這樣一個事實:
前者是在努力走進觀眾心裡,撥動人的心絃。
後者是在虛假做作地演戲,甚至是在搞笑。
從前五集就完全可以看出,柳雲龍作為導演兼主演,似乎把電視劇這種貼近生活的藝術,當成了話劇舞臺的表演模式,舉手投足都刻意拿著一種範兒,扮酷,炫耀,張揚,誇張,做作。表現的都是外在的華麗,不是靠真情實感的細節打動人心,更沒有一點生活氣息。使觀眾無法身臨其境感同身受,反倒像看一個人在玩票兒。
既然不是來看熱鬧,而是從比較鑑別的角度來品味推敲,面對這無厘頭的鬧劇,誰還有耐心,有毅力,無端遭受這個折磨呢?
二、情節生硬,不講邏輯
鄭耀先作為軍統八大金剛的老六,去接受軍統特務頭子戴笠的夜間召見。
上級召見下級,下級去見上級,這本屬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又不是要穿越封鎖線,能有什麼秘密可言呢?
然而,鄭耀先卻要頂風冒雪,先是神秘莫測地步行,中途換乘黃包車,然後又步行前往,搞得像地下工作者去和聯絡人秘密接頭。
這到底是為何呢?難道在國民黨一手遮天的陪都重慶,下級去見上級還要遮人耳目偷偷摸摸?
由於是單線聯絡,我黨游擊隊並不知道鄭耀先是我方特工,準備在半路上除掉他。
而做為一心要除掉鄭耀先的政敵,國民黨中統特務在得知他要去見戴笠,也得知游擊隊要除掉他的情報後,唯恐游擊隊失手,為了雙重保險,又特意派出殺手來確保行動成功。
可是,當我方游擊隊開槍打傷了鄭耀先,正要近前確認他是否已死的時候,中統的殺手卻莫名其妙地打死了三個游擊隊員,然後逃之夭夭。
結果,當得知鄭耀先沒死的訊息後,中統的決策者又惶惶不可終日,開始焚燒檔案,為防止鄭耀先報復而準備逃跑。
明明是去劫殺鄭耀先,卻不管鄭耀先的死活,反倒把游擊隊員打死,這不是明擺著要暴露自己嗎。這種莫名其妙的神操作,究竟是什麼邏輯關係?真的看不懂。
據說《風箏》有好幾個編劇,在署名問題上發生糾紛還打起了官司。可見這個劇本已經多人插手,木匠多蓋歪歪房子,再加上導演柳雲龍的刻意表現自己。這些因素攪和在一起,陷入胡編濫造的境地也就不足為奇了。
三、虛假做戲,啼笑皆非
刑場上,七個劊子手處決我地下女黨員一個人。七個人近距離一齊開槍。
被擊中的人,竟然還能高高揚起手中沉重的鐵鐐,那可是一堆粗重的鐵鐐啊!
被七顆子彈擊中的人,能把這麼沉重的鐵鐐高高揚起,在空中劃出一道美麗的弧線,而且是慢鏡頭,前後左右換著角度地慢慢展現......
莫非她是神仙轉世?......
退一萬步講,槍斃一個披枷戴鎖的女犯人,用得著七個人近距離一齊開槍嗎?
七顆子彈打到一個人身上,這個人還有能量做出那些優美炫麗的動作嗎?
這種虛假誇張的表演究竟要表現什麼呢?
相形之下,《懸崖》也有多次處決犯人的情節。
處決一個人時,槍響過後,被槍擊的人一頭栽倒在地。
集體處決犯人時,犯人站成一排,槍手站成一排。
槍響過後,犯人都是就地栽倒,什麼動作也沒有。
然後,逐人檢查射擊效果,對沒有當即死去的人,還要當即補槍。
包括周乙英勇就義時,槍響過後,周乙只能一聲不吭地順牆倒下,別無任何動作。
因為在這個時刻,他們都是人,不是神。被槍擊後不可能又跳起來做什麼優美的動作。
既然如此,《風箏》為什麼還要搞這些花裡胡哨的東西呢?
這就足以說明,在《風箏》導演的心裡,一切一切,並沒想給觀眾展現真實生活,而是在單純地做戲,戲的效果越花哨越好,只要能吸人眼球,別的都不考慮了。
試問,這是在刀尖上舔血的諜戰嗎?這不就是在瞎胡鬧麼!
四,大量重複,嚴重注水
已經演過的鏡頭,再重複演示一遍,這種手段,是影視藝術的一種表現形式。偶爾用它來回憶某個場景,給觀眾加深認識,本來是極為正常的事情。
但是,任何事情都要有個度,都要適可而止。超出適度的範圍,則會把好事變成壞事,弄巧成拙適得其反。
《風箏》僅在前五集,就大量地,反覆地,頻繁地,無休止地重複已經演過的鏡頭。明明是正常進行的情節,偏要無厘頭地出現一段回放。這種把觀眾當猴耍的作法,看得人心煩意亂忍無可忍。
按此作法,別說《風箏》已拖成了四十六集,即便拖成八十六集也不算難事。
這種明目張膽注水拖沓的低階手段,之所以能大行其道,說明在某個階段,我們對電視劇的審查已名存實亡。
於是,觀眾是衣食父母就成了地地道道的空話假話套話。觀眾是上帝在他們眼裡不過是個唬弄人的笑話。只要能賺錢,想怎麼演,就怎麼演,完全把觀眾的感受拋在一邊。
面對這種嚴重侮辱觀眾智商的行為,還有必要再繼繼看下去嗎?
反觀《懸崖》,四十集沒有一個回放鏡頭。不僅絲毫沒影響劇情發展,反而銜接緊密絲絲入扣,把觀眾的心揪得緊緊的,生怕錯過一個鏡頭,一道場景,一句臺詞,一個環節。
什麼叫藝術魅力,只有感染觀眾才叫藝術,否則只能是空洞無物的自作多情。
總結語:
大家都知道,一部文藝作品的成功,不外是由三要素組成,即:思想性,藝術性,趣味性。這三種元素缺一不可。
從《風箏》的劇情簡介中可以看到,這部作品跨度長達幾十年,充分展現了老一輩革命前輩在長期的革命生涯中,不計個人名利,忍辱負重,隱姓埋名,把終身都奉獻給了新中國的解放事業。
因此,從思想性這個角度上講,《風箏》完全是一部正能量作品,是無可挑剔的。
但是,影視作品不是政治報告,不是枯燥地說教,而是一件藝術品。它是以形象的力量來感染人。這就要求它必須在突出思想性的基礎上,同時具有強烈鮮明的藝術性和趣味性。《風箏》恰恰拋棄了藝術和趣味,成了一個不倫不類的瘸腳貓。
還是那句話,柳雲龍的演技並不差。關鍵是指導思想出了偏差:心裡沒裝著觀眾,只考慮展示自己的才華,只顧著玩弄技巧,不知不覺進入了自我感覺良好的誤區。用句大白話說,是自己挖坑把自己埋了。
造成這種尷尬局面的罪魁禍首,是浮躁虛華一味追求名利的不良風氣。
要改變這種局面並不難,只要拋棄一切雜念,時刻把觀眾放在第一位,在追求藝術的道路上紮紮實實地奮勇前行,就必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