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陽氣漸升,可以適當吃一些辛味、甘味的食物以益陽。中醫學理論中有“辛甘化陽”之說。源於《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記載的“氣味辛甘發散為陽”,意指辛味、甘味的藥物合用對陽氣有助益的作用。
調和藥物補瀉
1
韭萊:春天常見的辛味食物以韭菜為代表。春天食韭古而有之,杜甫、辛棄疾等都留下過關手“夜雨剪春韭”的詩句。其中北宋蘇門四學士之一的張耒是將韭菜視作家鄉的味道,在羈旅異鄉期間因吃不到韭黃而感慨,“如絲苣甲飣春盤,韭葉金黃雪未乾。旅飯二年無此味,故園千里幾時還”。春韭不但香嫩可口,也有一定的補益作用,《本草拾遺》言韭萊“溫中回、下氣。補虛、調和腑臟、令人能食、益陽”。但韭菜這類辛味的食物非陰虛體質的人可以每天食用,陰虛體質的人偶食無礙,但多食可能會加重陰虛。另外,韭菜的粗纖維較多,不易消化吸收,所以一次不能吃太多韭菜,否則大量粗纖維刺激腸壁,往往引起腹瀉。
2
生薑粥:大米是亞洲最普遍的主食,其作為五穀之長,除了可以充飢,也可人藥以療疾,因其味甘故兼具補益、緩和、調中之效。《食鑑本草》亭其“能補脾,益五臟,壯氣力”。以大米之甘,配以生薑之辛,正合“辛甘化陽”之意。張未在《粥記》中寫道,每日晨起食粥一大碗是他的養生之法,然而每次推薦給別人總是要被嘲笑。但是他認為養性命、求安樂,並不是很複雜、很難學的事情,所謂養生之道就是每日的飲食起居之法。每日晨起喝粥,因為空腹胃虛,不適應大魚大肉,而粥食甘柔細膩,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妙訣”。而驚蟄乍暖乍寒,如果因為添減衣物不當而稍感風寒,可以把生薑切絲加人粥裡,以生薑辛溫之功起散寒之效,又配以大米之甘,可助驚蟄初升之陽。
3
炒蟲:驚蟄天氣漸暖,蟑螂—類的害蟲也逐漸出現,在陝西 廣西的一些地區有吃“炒蟲”的習俗,源於古人有吃掉了“蟲”,害蟲就會被消滅的希冀。當然,人們吃的這個“炒蟲” 不是真的蟲子,而是以玉米或者鹽水浸泡過的黃豆,放進鍋裡炒,發出僻裡啪啦的聲音,彷彿是害蟲在鍋裡掙扎的聲音。中醫學認為玉米和黃豆皆性平味甘,前者調中開胃、益肺寧心,煎服有利尿之功。黃豆生用會導致洩瀉,炒熟之後食用才有滋陰強體的效果。黃豆還被譽為“植物肉”“素肉”,富含植物蛋白,以及脂肪、糖類、維生素、鈣、磷、鐵等,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黃豆和玉米中的膳食纖維可促進胃腸道蠕動,幫助排洩固體廢物,可以防止便秘,降低腸癌的風險。
4
蔥白水:如果受涼,可以在睡前煮蔥白水趁熱飲,或用熱水泡腳至微汗後立即睡覺,在初感輕微風寒時起到祛風散寒的作用。如果第二天症狀沒有減輕,甚至出現發熱,建議及時到醫院就診以免耽誤病情。
精神調攝
適當的鍛鍊可以增強體質,預防或減少呼吸道疾病的發生。
《素問》中提到在春三月的起居要 “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說的是在2~4月這段時間裡,人的起居要晚睡早起,長髮隨意地披在肩上不束髮,找一個比較寬敞的地方散步。這其中強調一個“緩”宇,早晨鍛鍊要避免劇烈的運動,可以選擇太極、八段錦這類溫和的運動,以應春季昇陽之氣。
中醫常識:【何為辛?何為甘?】
中醫學理論中,中藥的效能以四氣五味來描述。“四氣”亦稱為四性,是指寒、熱、溫、涼四種藥性。“五味”指的是中藥酸、苦、甘、辛、鹹五種滋味。一般有辛香味或辛辣味的藥材屬於辛味,比較常見的有味辛性涼的薄荷、味辛性溫的川芎和生薑等。
辛味藥“能散能行”,具有發散、行氣的作用。甘味,不僅僅是指中草藥具有甜味,在中醫學中甘具有更廣泛的含義,甘味藥物能補能和能緩,一般具有滋補性的藥物及調和性的藥物多有甘味,常見的如甘草味甘性平、黃芪味甘性溫、桑葉味甘性寒等辛味食物有生薑、蔥白、蒜苗、茴香、辣椒、胡椒、洋蔥等。辛味有促進血液迴圈、祛寒通經、促消化等功效。外感風寒感冒的人可多吃辛味食物祛寒;寒凝氣滯導致胃痛、痛經等症者也可多吃桂皮、辣椒竽辛味食物散寒止痛;風寒溼痺患者則可飲些白酒、藥酒以散風寒、通血脈。
甘味食物很多,大米、糯米、高梁、薏苡仁、菠菜、胡蘿蔔、芋頭、紅薯、甜菜等都屬於甘味食物。甘味食物能補氣血、消除肌肉緊張和解毒,中醫學認為,甘入脾,脾主肉,多吃能健脾補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