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路透社援引訊息人士表示,2021年9月19日晚間,法國國防部長弗洛朗絲·帕利決定取消原定於本週與英國國防大臣本·華萊士舉行的會晤。英國首相約翰遜試圖平息法國對澳英美防務協議的憤怒反應,他讓法國不要對此“感到擔憂”。
在被問及他對這場激烈的外交爭端的看法以及英國是否真的是美國總統的“哈巴狗”時,約翰遜試圖作出正面回答。他說:“我們對英法關係非常自豪,這對我們的國家非常重要。”
約翰遜還提到了英法聯合開展核爆炸測試專案“圖塔蒂斯”,他說:“據我瞭解,圖塔蒂斯是高盧的雷霆之神。”他說:“英法關係非常深刻。我們對法國的愛和崇拜根深蒂固。”
讓時間回到2012年6月一個天色灰暗、下著雨的星期天,在倫敦泰晤士河有一千多艘小艇參與了慶祝伊麗莎白女王二世登基60週年的大遊行。
這場遊行可能不會作為英國曆史上最出色的慶典之一而載入史冊,即便在當年這次慶典也不算出眾。不過順著某種複雜盤繞的路徑,它將英國帶回了開拓的源頭。
不列顛群島的海上力量發端於它的河流,最終奔流而出,環繞世界。儘管場面平淡無奇,這場遊行還是試圖重現了歷史上泰晤士河作為貿易和商業流通渠道的景象。
上一個60週年登基慶典時——1897年,維多利亞女王登基60週年—包括21艘戰列艦、53艘巡洋艦在內的165艘英國戰艦參與了在斯皮特黑德舉辦的艦隊檢閱儀式。當時的場面令人驚歎且振奮:灰色戰艦排列得層層疊疊,上面懸掛著旗幟和綵帶。成群的遊船在這些海上巨獸之間快速穿行。有一件事會讓人覺得整個場面更為壯觀,那就是海軍駐外戰艦一艘都沒有被召回。
如果2012年再次舉行這樣的艦隊檢閱,那將非常尷尬。前任第一海務大臣韋斯特勳爵對《每日電訊報》說:“我覺得可以調來兩艘潛艇以及五六艘護衛艦和驅逐艦,不過那樣陣仗顯得太小了,也不夠壯觀。”
2012年的皇家海軍沒有航母,其水上艦隊力量僅由1艘直升機航母、1艘單獨行動的兩棲攻擊艦、2艘登陸平臺船塢、13艘護衛艦和6艘制導導彈驅逐艦構成。此外還有15艘反水雷艦艇、24艘巡邏艦和4艘測繪艦。潛艇有10艘。
60週年慶典乃是一次對民族精神的追尋和對英國安全危機的強調。2012年那場慶典體現了這一點嗎?全然沒有。1897年斯皮特黑德那場重大的艦隊檢閱儀式體現了。
魯德亞德·吉ト林目睹了檢閱式的盛況。他為此寫下了《退場讚美詩》,這是宣示帝國末日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我們的海軍消失於遠方/炮聲在沙丘和海岬沉沒/看啊,我們昨日的輝煌/像尼尼微、推羅一樣隕落!”
時間再拉回到1945年3月26日的沖繩戰役。皇家海軍航母特遣隊的戰機起飛昇空。這些來自艦載空戰隊的戰機先後搗毀了位於先島群島和臺灣的日本空軍基地。空襲之後,戰艦挺進,炮轟近岸目標。
英國太平洋艦隊乃是進攻日本的上佳之選。神風特攻隊的自殺式襲擊致使美國航母失去了行動能力,而英國航母的飛行甲板設有裝甲,受損後能很快完成維修。
英國及英聯邦派駐遠東的航母特遣隊是皇家海軍有史以來最強的艦隊。而就整個皇家海軍來說它在1945年的實力超越以往任何時候。雖然海軍在戰時損失了其1939年9月所擁有的戰艦數量的一半。
戰爭結束時,皇家海軍有885艘在役艦艇,包括20艘戰列艦、65艘航母、101艘巡洋艦、461艘驅逐艦和238艘潛艇,這有力證明了英國、美國和英聯邦各造船廠的巨大活力。
此外海軍還有大量儲備的護航艦艇、巡邏艇、兩棲船和儲貨/修理船。皇家海軍中很大一部分戰艦被分到了英國太平洋艦隊中,這是由8艘航母、4艘戰列艦以及巡洋艦、驅逐艦、潛艇、護航船和支援船艦組成的龐大艦隊。自1782年桑特群島之戰羅德尼擊敗德·格拉斯之後,還是第一次有如此規模的英國艦隊在歐洲及地中海以外的海域執行任務。
英國太平洋艦隊在沖繩以及其他各處都表現得專業且勇敢,不過皇家海軍必須承認一位新的海上霸主正在崛起。儘管英國太平洋艦隊有著前所未見的強盛實力,但其空中力量僅佔盟軍參戰總數的20%,而且在由美國動員組織的共計1300艘戰艦的無敵大艦隊中,它僅佔一小部分。
沖繩戰役是二戰中最血腥、最艱苦的戰役之一,其戰鬥的主體部分都是由美國海軍及其地面力量完成的。這是美國方面的有意安排。
美國人不想讓其他任何人分享自己的勝利果實,尤其不希望自己在付出鮮血和財富後撐起的卻是不列顛帝國。為了把功勞攬到自己身上,美軍必須挑起重擔,自行承擔損失。
皇家海軍被故意晾在一旁,只能作壁上觀。在美國人看來,皇家海軍頗為自豪的英國太平洋艦隊即第57特遣隊,只是多支這樣的特遣隊中的一員。
美國海軍作戰部長歐內斯特·金上將對一切與英國相關的事物都持厭惡態度,而且在對待皇家海軍方面尤為臭名昭著。在其授意下,英國太平洋艦隊無法獲得美國海軍的任何幫助,只能孤軍作戰。
1945年,共有335艘日軍戰艦被擊沉,其中僅有12艘是英國太平洋艦隊的功勞。大日本帝國受降儀式也是在美國戰列艦USS“密蘇里”號上進行的。“威爾士親王”號和“反擊”號於中國南海的關丹附近遭空襲遇難,皇家海軍作為曾經的亞洲及太平洋海域仲裁人的角色徹底崩塌。
二戰期間,皇家海軍在太平洋不得不適應、接受美國的領導地位。這是一個必須適應的新局面。美國海軍已經無可爭議地取代皇家海軍的位置,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海上力量。
除了承認美國的霸權,還有一個新形勢需要皇家海軍適應——戰列艦在眼下這個世界已是冗餘之物。10月25日,在日本帝國海軍和美國海軍對戰的蘇里高海峽戰役中,共有8艘戰列艦參戰,這是最後一場戰列艦對戰的戰役。HMS“國王喬治五世”號對本州島中部濱松的日本軍事設施所實施的轟炸,成為英國戰列艦最後一次的咆哮怒吼。
1946年,最後一艘戰列艦—HMS“前衛”號 開始服役。她此刻邁入的這個世界已沒有戰列艦的用武之地。駕駛著主力戰艦、用巨型艦炮作戰的戰鬥已經走入歷史,第二次世界大戰確然無疑地表明瞭這一點。
自戰列線對戰在17世紀發展起來,戰列艦就一直是皇家海軍的核心力量。在眼下這個使用遠端戰機、導彈和原子彈的世界,它們已被徹底淘汰。小型戰艦和潛艇的火力足以超過這些莊嚴宏偉的鉅艦。如今它們只能淪為冷戰武器的活靶子。
HMS“前衛”號在1955年的一次訓練中最後一次開炮。之後她接受改建,成為儲備船艦,併成為一處電影拍攝場景。1960年8月4日,臨海的南海城聚滿了人,英國最後一艘戰列艦在這一天從樸次茅斯港拖曳而出,前往位於法斯萊恩的拆船廠。皇家海軍沒有舉行任何儀式。那天夜裡,“前衛”號未能安然入眠,她在一片泥灘上擱淺了,出動了5艘拖船才讓她重新入水。
及至1960年,世界上絕大部分海軍要麼將戰列艦處理掉要麼將其封存。美國海軍是唯一的例外,它保留了4艘“愛荷華”級戰列艦。1968年它們被再度編入現役隊伍,之後在1982年至1992年間再次服役。20世紀80年代,它們配備了戰斧導彈。戰列艦最後一次用於戰爭是在1991年的“沙漠風暴”行動中,當時“威斯康辛”號和“密蘇蘇裡”號發射過戰斧導彈,並用16英寸艦炮轟擊近岸目標。
自17世紀以來,形式各樣的戰列艦構成了英國海上力量的核心。“前衛”號黯然退場時並沒有激起多少波瀾,也沒有引發多少悲慼之情(比如《泰晤士報》僅用幾段文字,不帶感情色彩地報道了一下)。
英國曆史的一段漫長篇章自行翻過。“前衛”號以50萬英鎊的價格售出。美國人和日本人將大量本國戰列艦留存下來作為博物館,而英國人選擇將這些雄偉的戰艦拋擲一空,曾經的輝煌榮光已消散殆盡,做此決定或許就是想把這些令人悲慼的景物徹底抹除。
在帝國戰爭博物館的大門處,還能覓得它的一絲蹤跡。在從戰列艦上卸下的兩門15英寸巨型艦炮中,還可以感受那些戰艦潛在的破壞力及其身形。其中一門來自HMS“拉米伊”號戰列艦;另一門最先用於HMS“決心”號戰列艦,之後裝在了監控船HMS“羅伯茨”號上。兩門炮都曾在1944年諾曼底登陸行動中使用過。
曾經在近代歷史上叱吒風雲的無畏艦已消失得幾無蹤影。幸好“勝利”號留存了下來,讓人們能更為真切地感受喬治時代的海軍世界。
“前衛”號被悽然地拖向廢品廠的那一年,英國仍保持著海上巨頭的做派,雖然這只是往昔榮耀的影子罷了。皇家海軍有8艘航母、2艘大型兩棲艦、14艘巡洋艦、156艘驅逐艦和護衛艦、54艘潛艇、207艘掃雷及海岸艇。1945年之後,皇家海軍繼續履行那些古已有之的任務,還探索出了新的角色。
朝鮮戰爭中,其航母編隊和掃雷艇表現卓越。在這些編隊於亞洲作戰的同時,由於伊朗將英伊石油公司收歸國有,皇家海軍的地中海艦隊趁機介入波斯灣。英國戰艦繼續巡視監管大英帝國在非洲和蘇伊士以東的殘存疆域。
皇家海軍還派出了包括3艘航母、1艘戰列艦、3艘巡洋艦和17艘潛艇在內的66艘艦艇參與“主轉桁索”演習,那是一場大規模的北約(NATO)演習,涉及9支海軍的203艘艦艇,在挪威沿海和日德蘭半島同時舉行。擔任這場巨大演習指揮的是一位英國將領。
從表面上看,20世紀下半葉皇家海軍將繼續履行保衛英國利益的傳統職責,同時會在北約中構築自己的新角色。它將是遏制蘇聯向北大西洋滲透的領頭力量。
1952年的“主轉桁索”演習、同年在地中海舉行的“大滿貫”演習以及翌年丹麥海峽的“水手”演習(其間還有其他關於掃雷和護航的小型海戰演習),宣示了北約強盛的海上力量。
皇家海軍是對抗蘇聯擴張的重要壁壘。未來若有戰事,它將覆蓋挪威海岸、北極圈、北大西洋和GIUK海域——格陵蘭島、冰島和不列顛聯合王國之間的海域。英國有能力在大西洋、地中海、中東和“蘇伊士以東”同時行動。雖然在1947年失去了印度帝國但英國與亞洲海域的聯絡並未中斷。
戰列艦被淘汰後,英國要維持海上強國的地位就得依靠20世紀的主力戰艦航空母艦。皇家海軍航母編隊的實力僅次於美國海軍,英國可以憑此在世界範圍內部署本國力量。朝鮮戰爭和“主轉桁索”演習就是這方面的明證。
1953年,加冕禮艦隊閱兵在斯皮特黑德舉行,有300艘艦艇參加閱兵,其中英國派出5艘航母,加拿大和澳大利亞各1艘。這還不包括正在地中海和蘇伊士以東執行任務的戰艦和航母。然而,最終面具還是脫落了。
1956年,英國被迫棄守埃及蘇伊士運河區的海軍基地。蘇伊士運河是英國制海權的一處咽喉之地,英國能否把觸角延伸至波斯灣和亞洲海域就取決於這裡。失去運河控制權,也就失去了成為世界海洋強國的實力。英方剛撤出基地,納賽爾上校立刻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
皇家海軍派出強大陣容討伐納賽爾,其中航母有“雄鷹”號、“阿爾比恩”號、“堡壘”號、“海洋”號和“忒修斯”號,最後兩艘是用來供直升機運載突擊隊登岸的。這是戰爭史上首次有直升機參與的兩棲進攻作戰。危機結束後,“阿爾比恩”號和“堡壘”號被改造成一種兩棲作戰艦隻,它實施快速打擊行動時能夠以艦載直升機運送海軍陸戰隊及其他地面部隊登陸。
皇家海軍、皇家空軍以及英國陸軍的表現無可指摘,但在美國和蘇聯的威壓之下,此番軍事行動被迫中止,英國成為世界大國的幻象徹底破滅。美國取消支援英鎊、迫使其貶值的威脅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突然之間,英國顯得異常脆弱。蘇伊士運河危機弱化了她在中東的地位,削弱了其在印度洋的影響力。“蘇伊士以東”的那片世界自此從西方海域中剝離,英國的策略也將全然改變。英國號稱世界大國的底氣消失殆盡。
蘇伊士運河危機對皇家海軍有重大影響。英國的常規部隊看似強盛,但這場衝突明顯表明它們已無法適應現代世界的需求。
5艘航母全然不是美國金融勢力的對手。國際政治兇險複雜,國內民眾抵制他國干涉內政,世界上所有海上強國都無力蹚過這片渾水。
1957年,國防大臣鄧肯·桑迪斯在《國防白皮書》中為英國提出新的設想。他提出英國應重點發展核武器,將其變成一項防禦力量;廢除徵兵制度,削減國防支出在未來軍隊規模變小的情況下,注重使用機動部隊實施精準打擊。《國防白皮書》向海軍的未來提出質疑:“皇家海軍在全球性戰爭中的角色尚不明確。”另外白皮書還申明,英國在沒有主要盟友參與的情況下不會參戰。
皇家海軍怒不可遏。皇家海軍自古以來一直承擔的職能由此終結。勞動部部長站在海軍一邊,克里斯托弗·梅休和第一海務大臣大衛·盧斯爵士辭職以示抗議。梅休爭論說,希利令英國失去了軍事上的獨立,以後事無大小都要仰仗美國人的干預。梅休說,英屬東蘇伊士“已經不是擁有自主權利的實體,而是美國新延伸的疆土。英國實際上不是美國的盟友,而是他的附庸”。
更嚴重的後果是,皇家海軍遭受削減意味著英國放棄了自身扮演的世界性角色。後殖民時代,世界各國對設立在他國國土上的英國軍事基地充滿敵意。一旦當地政府強令英國力量退出本國,皇家空軍沒有任何其他選擇,只能打包走人。地面上的軍事基地在洲際導彈面前不堪一擊。
英國已經承認了美國的軍事霸主地位,她無力再擔負曾是汪洋之主的皇家海軍。制海權最大的優勢就是當對方保持高姿態的時候,艦隊會在海平線上停著。等到對方姿態降低的時候,艦隊就可以退離海平線,也可以駛近提供急救或緊急災難援助…顯然,常設陸軍和空軍是做不到的。
海軍內部一樣焦灼不安。水上艦隊銳減,航母和兩棲戰隊拆散一空,世界各國由此得知英國的國際競爭力正流失殆盡。
英國沒有航母意味著沒有空中支援,沒有空中支援意味著水上戰艦無法行動,水上戰艦無法行動意味著軍隊無法登陸,軍隊無法登陸意味著‘再無任何競賽’。
英國這隻脆弱的哈巴狗,只能跟在美國後面回憶當初做強盜時的威武,它對這種感覺眷戀不已。而所謂民主與法制,不過就是化妝舞會上的妖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