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說新語 當成語遇上中醫藥
古風盛行,國潮迭起。當成語遇上中醫藥,又將碰撞出什麼樣的火花呢?為推動中醫藥文化傳承,胡博士說中醫系列特推出“世”說新語欄目,從中醫理論角度出發,重新挖掘成語的中醫價值與內涵,分享成語背後的故事與養生方法,讓讀者感受不一樣的中醫藥文化。
【釋義】
安內攘外:安定內部的叛亂,抵禦外敵的侵凌。比喻從事物內部入手解決問題。
【來源】
東漢·張仲景《傷寒論·太陽病上》:“甘草甘平,有安內攘外之能。”
“安內攘外”蘊含了哪些治療理念?
醫聖張仲景提出的安內攘外實際上體現了兩個中醫治療理念。
在治療疾病時,只有先調理好體質,身體的內環境,只有體內正氣記憶體,祛除邪氣才能事半功倍。“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也有這個意思。
為什麼張仲景說甘草有“安內攘外”之能呢?這主要是因為甘草具有甘平的品質。甘草性平,味甘,歸十二經。有解毒、祛痰、止痛、解痙等藥理作用。中醫理論認為,甘草補脾益氣,滋咳潤肺,緩急解毒,可調和百藥。
《本草新編》認為,甘草“能調和攻補之藥,消癰疽癤毒,實有神功。尤善止諸痛,除陰虛火熱,止渴生津。但其性又緩,凡急病最宜用之。”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指出:“諸藥中甘草為君;治七十二種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草木毒,調和眾藥有功。”
中藥有寒熱之分,熱藥與甘草配伍能緩其熱性,寒藥與甘草配伍能緩解其寒性。《本草新編》中詳細介紹了甘草的調和之妙。“寒病用熱藥,必加甘草,以制桂、附之熱。熱病用寒藥,必加甘草,以制石膏之寒。下病不宜速攻,必加甘草以制大黃之峻。上病不宜遽升,必加甘草以制梔子之動,緩之中具和之義耳。”
甘草不可多食
除了調和之用外,甘草原本的藥效亦不可忽視,甘草的臨床應用分“生用”與“蜜炙”兩種型別。生用主治咽喉腫痛,痛疽瘡瘍,胃腸道潰瘍以及解藥毒、食物中毒等;蜜炙主治脾胃功能減退,大便溏薄,乏力發熱以及咳嗽、心悸等。可用於心氣虛,心悸怔忡,脈結代,以及脾胃氣虛,倦怠乏力等。
此外,《神農本草經》指出甘草“主五臟六腑寒熱邪氣,堅筋骨,長肌肉,倍力氣,久服輕身延年”。《本草備要》則認為,甘草有清火生津之功效。
不過,甘草雖然平和,但這幾類人卻不能食用。實證中滿腹脹人群忌服甘草;痢疾初作人群不可用甘草;甘草不宜與海藻、紅大戟、京大戟、芫花、甘遂同用。
此外,甘草亦不可多食用。長期服用甘草容易使人上癮,大量服用也容易中毒。如果長期大量服用甘草,甘草的保鈉排鉀作用,會導致水鈉瀦留,從而產生血壓升高、水腫或低血鉀症,出現心律失常,肌肉無力等症狀。因此,患有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的人應慎用甘草及以甘草為主的中成藥
【食療方】蜜棗甘草湯
材料:蜜棗8枚,生甘草6克。
做法:將蜜棗、生甘草加清水2碗煎至1碗,去渣,即可食用。
功效:具有補中益氣、解毒潤肺、止咳化痰的功效。適用於咽乾喉痛、慢性支氣管炎咳嗽、肺結核咳嗽等症。
版權說明
本文系原創稿,版權歸胡世雲主任中醫藥科普團隊所有,如需轉載,請與本團隊聯絡。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侵權即刪。編輯&排版: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