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流詞人: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
張先,字子野,烏程(今浙江湖州)人,北宋婉約派代表人物。張先之父張維,好讀書,以吟詠詩詞為樂。
張先於天聖八年(公元1030年)中進士。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為宿州掾。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以秘書丞知吳江縣,次年為嘉禾(今浙江嘉興)判官。皇祐二年(公元1050年),晏殊知永興軍(今陝西西安),闢為通判。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以屯田員外郎知渝州。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知虢州。以嘗知安陸,故人稱“張安陸”。
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以尚書都官郎中致仕。此後常往來於杭州、吳興之間,以垂釣和創作詩詞自娛,並與趙抃、蘇軾、蔡襄、鄭獬、李常、梅堯臣等名士登山交遊,吟唱往還。元豐元年(公元1078年)病逝,年八十八。
《宋史》無傳,《宋史翼》卷二六載其事。著有《張子野詞》(一名安陸詞),存詞一百八十多首。
張先“能詩及樂府,至老不衰”(見《石林詩話》卷下)。 其詞內容大多反映士大夫的詩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對都市社會生活也有所反映,語言工巧。他以登山臨水、創作詩詞自娛。詞與柳永齊名,擅長小令,亦作慢詞。其詞含蓄工巧,情韻濃郁。題材大多為男歡女愛、相思離別,或反映士大夫的閒適生活。一些清新深婉的小詞,寫得很有情韻。《一叢花令》中有“沉恨細思,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之句,比擬新穎而饒有風趣,可謂刻劃閨中怨女的心理活動,極為細膩而又生動,從而擁有“桃杏嫁東風郎中”的雅號。賀裳在《皺水軒詞話》中評此詞尤為“無理而妙”。他的詩歌在當時也享有盛名。
其詞意韻恬淡,意象繁富,內在凝練,對於兩宋婉約詞史影響巨大,他是使詞由小令轉向慢詞的過渡過程中的一個不能忽視的功臣。張先詞在藝術上的一個重要特徵是,善於以工巧之筆表現一種朦朧的美。他以善於用“影”字著名。宋祁很讚賞他《天仙子》中的“雲破月來花弄影”,稱之為“雲破月來花弄影郎中”。清末詞學理論家陳廷焯,評張子野詞雲:“才不大而情有餘,別於秦、柳、晏、歐諸家,獨開妙境,詞壇中不可無此一家。”(見《詞壇叢話》)
陳廷焯又稱:“張子野詞,古今一大轉移也。前此則為晏、歐、為溫、韋,體段雖具,聲色未開。後此則為秦、柳,為蘇、辛,為美成(周邦彥)、白石(姜夔),發揚蹈厲,氣局一新,而古意漸失。子野適得其中,有含蓄處,亦有發越處。但含蓄不似溫、韋,發越亦不似豪蘇膩柳。規模雖隘,氣格卻近古。自子野後一千年來、溫、韋之風不作矣。亦令我思子野不置。”(見《白雨齋詞話》)恰當地指出了張先在詞史上的地位。
張先作《木蘭花.乙卯吳興寒食》:
龍頭舴艋吳兒競,筍柱鞦韆遊女並。芳洲拾翠暮忘歸,秀野踏青來不定。
行雲去後遙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靜。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
此詞題為“乙卯吳興寒食”,既是一幅寒食節日的風俗畫,又是一曲耄耋者恬靜的夕陽頌。詞的上闋極寫節日的歡樂,下闋寫歡樂後的幽靜。上闋從一旁觀老翁的眼中寫出熱鬧景象,在熱鬧的景象中,仍含有寧靜的心情;下闋在幽靜的月色下,特意寫了柳絮暗飄,亦可謂靜中有動。
開篇寫的是吳中健兒駕舞龍舟,在水面飛駛競渡的壯觀場面。舴艋是江南水鄉常見的一種形體扁窄的輕便小舟,飾以龍頭,就是鄉民為節日臨時裝置的簡易龍舟,雖無錦纜雕紋,卻富鄉土特色。著一“競”字,既寫出了划槳人的矯健和船行的輕疾,又可以想見夾岸助興的喧天鑼鼓和爭相觀看的男女老少。
寒食是古代女子的一個節日,這一天姑娘們特別高興,她們可以放下女紅,走出閨房,雙雙對對,打著鞦韆,盡興遊樂。“筍柱鞦韆遊並”句,便說遊女盪鞦韆。“筍柱”指竹製的鞦韆架。三、四句用一聯工整的對句描寫姑娘們拾翠、遊人們踏青,樂而忘返的情景。“芳洲”、“秀野”使人想見郊野草木競秀、春光明媚的誘人景色。“拾翠”原指採拾翠鳥的羽毛,語出曹植《洛神賦》“或採明珠,或拾翠羽”,後亦泛指婦女水邊野外遊春之事。“踏青”即春天出城到郊外遊覽。古代詩詞中常以踏青和拾翠並提,如吳融《閒居有作》:“踏青堤上煙多綠,拾翠江邊月更明”。這一聯泛寫寒食遊春的活動,與前面賽龍舟、打鞦韆相配合,有點有面,主次分明。詞之上片著重寫人事,透過熱鬧的場景,描寫春光的美好和遊人的歡樂。
下闋轉為寫景,透過靜謐優美的夜景,反襯白晝遊樂的繁盛。一動一靜,互相映襯,收到很好的藝術效果。由動景換靜景,畫面跳躍很大,但過闋卻很自然:“行雲去後遙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靜”,前句說雲去山昏,遊人散後,郊外一片空寂,為上闋作結。後句說笙歌已歇,喧囂一天的池院,此刻顯得分外清靜,一“靜”字又引出下面的景語。結拍以寫景工絕著稱。朱彝尊《靜志居詩話》說:“張子野吳興寒食詞‘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餘嘗嘆其工絕,在世所傳‘三影’之上。”月色清明,甚至可以看見點點楊花飛舞;而花過無影,又顯得清輝迷濛,明而不亮,庭中一切景物都蒙上一層輕霧,別具一種朦朧之美。不僅如此,兩句還寓情於景,反映出作者遊樂一天之後,心情恬淡而又舒暢。詞人雖年事已高,但生活情趣很高,既愛遊春的熱鬧場面,又愛月夜的幽靜景色。他白晝,與鄉民同樂,是一種情趣;夜晚,獨坐中庭,欣賞春宵月色,又是一種情趣。
此詞是一篇韻味雋永的佳作。整首詞從熱烈歡快,漸趨恬靜寧謐,成功地表達出一個有閒的耋耄老人所獨有的心理狀態。全詞情景交融,藝術效果頗佳。有人說,其末句堪與使作者聞名於世的“三影”合稱“四影”,可謂深得此詞之妙。
《古今詩話》中說:“有客謂子野曰:‘人皆謂公張三中,即心中事、眼中淚、意中人也。’子野曰:‘何不曰之為張三影?’客不曉。公曰:‘雲破月來花弄影’、‘嬌柔懶起,簾幕卷花影’、‘柳徑無人,墮絮飛無影’,此餘生平所得意也。”後來,人們就稱呼他“張三影”。
張三影軼事:
私會尼姑:傳說張先年輕時, 與一小尼姑相好, 但庵中老尼十分嚴厲,把小尼姑關在池塘中一小島的閣樓上。為了相見, 每當夜深人靜,張先偷偷划船過去,小尼姑悄悄放下梯子,讓張先上樓。後來,二人被迫分手,臨別時, 張先不勝眷戀,於是,寫下《一叢花》寄意。《一叢花.傷高懷遠幾時窮》:“傷高懷遠幾時窮?無物似情濃。離愁正引千絲亂,更東陌、飛絮濛濛。嘶騎漸遙,征塵不斷,何處認郎蹤!雙鴛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橈通。梯橫畫閣黃昏後,又還是、斜月簾櫳。沉恨細思,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
老年納妾:張先一生安享富貴,詩酒風流,頗多佳話。好友蘇軾贈詩“詩人老去鶯鶯在,公子歸來燕燕忙。”為其生活寫照。據傳,張先在八十歲時仍娶十八歲的女子為妾。一次家宴上,張先春風得意賦詩一首:“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紅顏我白髮。與卿顛倒本同庚,只隔中間一花甲。”蘇軾也即興附上了一首:“十八新娘八十郎,蒼蒼白髮對紅妝。鴛鴦被裡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一句“一樹梨花壓海棠”,便成了老夫少妻的代名詞,也就是民間所說的“老牛吃嫩草”。後來,此小妾八年間為他生了兩男兩女。張先一生共有十子兩女,年紀最大的大兒子,與年紀最小的小女兒之間相差六十歲。
官妓索詞:張先老年寓居杭州,多為官妓作詞,卻把同為官妓的龍靚忽略了。於是,龍靚給張先寫了一首詩索詞:“天與群芳千樣葩,獨無顏色不堪誇。牡丹芍藥人題遍,自分身如鼓子花。”於是,張先作雙調《望江南》回贈: “青樓宴,靚女薦瑤杯。一曲白雲江月滿,際天拖練夜潮來。人物誤瑤臺。 醺醺酒,拂拂上雙腮。媚臉已非朱淡粉,香紅全勝雪籠梅。標格外塵埃。”
(本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