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第十一、十二及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中信資本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兼執行長張懿宸多年來積極參與政治、經濟和社會事務,為國計民生建言獻策,提交的提案先後涉及國企改革、小微企業融資、粵港澳大灣區人才建設、公募REITs試點等多個話題,不少提案對行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推動的作用。
中信資本成立於2002年,是一家主攻另類投資的投資管理和顧問公司。公司核心業務包括私募股權投資、不動產投資、結構融資及資產管理,為多樣化的國際機構投資者管理總額超過170億美元的資產。中信資本目前在全球投資11個板塊超過150家企業。
今年是張懿宸第15年參加兩會。他今年一共提交九份書面建議,涉及公募REITs擴容、私募股權投資行業健康穩定發展、全國碳市場建設、鞏固和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等熱點話題。
在今年的兩會開始之前,中國基金報專訪了張懿宸委員,以下是採訪實錄:
連續兩年推動商業地產公募REITs試點
探索房地產行業發展新模式
中國基金報:您今年的提案跟去年一樣,都建議將商業不動產納入基礎設施公募REITs擴容試點。今年與去年關於公募REITs的提案有什麼不一樣?
張懿宸:今年是我連續第二年提案呼籲將商業不動產納入基礎設施公募REITs擴容試點範圍。兩年的提案內容是一脈相承的,也是逐步深入的。去年我曾建議,建立稅收穿透機制並出臺相應稅收政策來驅動基礎設施REITs發展,主要是透過對原始權益人給予免徵或遞延徵稅優惠,來解決在資產交易環節和投資者分紅環節面臨的重複徵稅問題。有關部委在提案答覆中表示,財稅部門將跟蹤基礎設施REITs試點情況,借鑑國際經驗,加強研究論證,適時明確基礎設施REITs相關稅收政策。
很高興地看到,今年1月底財政部和稅務總局已聯合發文,在《關於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託基金(REITs)試點稅收政策的公告》(財政部 稅務總局公告2022年第 3 號)中明確:設立基礎設施REITs前,原始權益人向專案公司劃轉基礎設施資產相應取得專案公司股權,適用特殊性稅務處理,原始權益人和專案公司不確認所得,不徵收企業所得稅。基礎設施REITs設立階段,原始權益人向基礎設施REITs轉讓專案公司股權實現的資產轉讓評估增值,當期可暫不繳納企業所得稅,允許遞延至基礎設施REITs完成募資並支付股權轉讓價款後繳納。這既是對我去年提案內容的積極回應和採納,同時也是對業界、學界普遍呼聲的正面支援,充分顯示了人民政協作為全過程民主制度的重要形式,在參政議政方面發揮的積極獨特作用。
中國基金報:為什麼持續推動商業地產公募REITs試點?
張懿宸:去年下半年以來,個別大房企出現流動性風險,部分房企債務問題持續突出,引發內外高度關注。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堅持“房住不炒”定位,加強預期引導,探索新的發展模式,因城施策促進房地產業良性迴圈和健康發展。今年初以來,我們可以看到,有關部門開始在保持調控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的基礎上,更加強調要增強調控政策的精準性協調性。在此背景下,作為去年提案的延續和深化,我提出了今年提案的有關內容。
作為實體經濟活動重要載體,商業不動產是城市經濟發展大類基礎設施的剛需組成部分,承擔著滿足城市經濟活動和居民生活需要,向城市居民和各單位提供基本經濟生活及消費空間服務的重要作用,是國民經濟第三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保障。當前,業界存在一個突出痛點,即新冠疫情仍在持續的背景下,有關調控政策精準性不足,對諸如寫字樓、商場、酒店等商業不動產造成較大程度的“誤傷”,沉澱大量資金的優質資產完全無法透過證券化等形式實現資本的良性迴圈。在堅持“房住不炒”的大前提下,需要對住宅地產和商業不動產進行差別化、精準化的區別對待。因此,今年提案中主要建議了將商業不動產納入基礎設施領域公募REITs擴容試點的範疇,旨在透過對其進行合理的估值、定價、發行、二級市場交易,實現價格發現,引導資源有效配置,在助力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的同時,也為我國房地產業探索新的發展模式提供有效支撐。
中國基金報:您這一年觀察到了房地產行業有什麼樣的變化?
張懿宸:房地產行業規模體量大、關乎國計民生,其一舉一動都牽動著社會大眾的神經。特別是自2017年以來,國內地產行業經歷了一輪複雜而深刻的調整,發生了較為明顯的變化,主要表現在:
1、政策持續發力,“房住不炒”深入人心,房地產業步入良性健康的發展軌道。
隨著中央持續強化“房住不炒”的政治要求,各地各部門積極出臺調控措施,政策端、金融端的持續發力,對“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宏觀槓桿率顯著下降,市場預期逐步轉向理性、穩健和長期,特別是不斷讓住宅迴歸了居住本源,出清了大量非理性的投機需求。
所以,“房地產去金融化”,實質上是去除住宅地產中的投資性金融屬性,真正落實“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而不是有些聲音解讀的“地產和金融的徹底脫鉤”。
2、房地產的行業邏輯和市場環境,已經發生深刻變化,行業出清加速、結構趨於健康。
自2017年以來,中央從“防範和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的高度,逐步針對地產金融業設定了規範性的行業指標,如設定了商業銀行地產業務的“三線四檔”指標和貸款集中度要求,強化了對重點開發企業融資活動的動態管理,持續整頓金融非法經營場所、整治金融亂象。
在此過程中,一些槓桿率高、投資激進的房企和金融機構出現風險,輕則週轉困難、債務逾期;重則資不抵債、信用破產,對其他市場參與主體產生了一定的負外部性。針對這類問題,相關監管部門始終積極、穩妥地促進房地產市場和資本市場的平穩健康發展,依法公平公正地處理相關事宜。
3、在住宅投資規模持續壓降的同時,商業不動產等現金流型資產依然有機會。
近20多年來,伴隨著城鎮化程序的飛速發展,我國的城鎮化率已經由2000年的36.2%,提升至2021年的64.72%。在我國城鎮化程序向縱深化發展的過程中,邊際效用遞減態勢明顯,居民住房需求也會趨向平穩,未來住房需求更多的將會伴隨社會發展的改善性需求,以及與社會人口年齡構成相匹配的結構性需求。
與此同時,商業不動產、辦公和廠房、長租公寓等產業地產的機會將不斷顯現:商場等經營性場所,是城市重要的基礎設施和商業活動載體,可以豐富城市居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拉動消費、促進就業;辦公、廠房等生產性不動產,直接為各類生產企業提供優質的空間場所,透過合理專業的運營,其服務性功能對於最佳化產業空間佈局、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租賃性住房具有更為鮮明的民生屬性,發展租賃性住房,對於滿足大城市新市民、特別是青年人和高技術人才的住房需求,具有重大而緊迫的現實意義。
一頭連著產業就業,一頭關乎國計民生,促進商業不動產的健康發展,是推動金融地產“脫虛向實”、服務實體經濟和國計民生的有力舉措。在合理的市場機制、專業化的管理水平的加持下,該領域未來應能大有可為。
綜合以上分析,目前地產行業在政策面、資金面和需求端均已產生顯著變化,但未來發展的綱領清晰——“房住不炒”,方法明確——“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任務具體——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這一系列的頂層設計和制度設計,也讓全行業看到了未來的發力方向。
香港應抓住粵港澳大灣區的歷史性機遇
中國基金報:我們注意到您提交了一份《關於鞏固和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提案》,您在提案中表示,這份提案是基於多年在港工作經歷、日常與國內外業內人士交流的情況,以及去年以來擔任香港交易所非執行獨立董事的一些體會和思考。能否具體談談您的一些感悟?
張懿宸:2022年適逢香港迴歸25週年。在祖國的強有力支援下,香港已連續25年蟬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目前是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市場、第五大股票交易市場和外匯交易中心、亞洲第三大債券市場以及亞洲最大的基金管理和私人財富管理中心。
隨著香港國安法實施以及完善選舉制度、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香港由亂轉治,踏入由治及興的新發展局面。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強化香港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及風險管理中心功能,深化並擴大內地與香港金融市場互聯互通。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是“一國兩制”的應有之義,也是香港探索發展新方向、開拓發展新空間、增添發展新動力的客觀要求。
我自去年就任港交所非執行獨立董事以來,有機會與內地、香港的金融機構、監管部門、上市公司以及經濟學家頻繁交流,越來越深刻認識到,在當前形勢下,香港應進一步發揮自身獨特優勢,加強作為通往內地和國際市場雙向門戶的橋樑作用,不斷鞏固和提升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作用。我的建議主要有三點:
一是促進解決港交所流動性不足的問題。在香港與內地金融合作不斷取得新進展、大批中概股回港上市的背景下,港股2021年表現卻差強人意。這一方面有美國戰略打壓和美聯儲“收水”的因素影響,但對內我們更應看到港交所流動性不足的結構性問題。我們期盼有關部委能夠結合香港迴歸25週年契機,研究繼允許企業年金基金透過港股通投資香港之後,如何繼續將範圍擴大至第一支柱的養老金,並逐步放寬對目前雙向可購買股票數量和投資比例等方面的限制。如此既可為香港市場帶來中長期流動性,也為內地養老金提供多樣化、差異化的投資產品選擇。此外,也希望監管部門對於境內企業赴港上市給予更加明確的政策指引,以利於港交所更好承接中概股迴歸。
二是鼓勵和支援香港進一步發展人民幣產品和工具。香港在人民幣國際化過程中承擔和發揮著重要作用,未來可基於滬深港通、債券通、跨境理財通等互聯互通機制,繼續擴大人民幣計價產品體系,完善風險管理工具。建議:
首先,可以研究在封閉式互聯互通基礎上進一步有所突破,允許內地南下資金在持有一段時間後,可在賣出後繼續留在香港市場投資,以可控方式擴大境外人民幣資金來源。研究設定一定額度,允許“內資股”股東變現資金投向香港離岸人民幣資產,在滿足股東資金境外配置需求的同時,也增強人民幣在海外金融市場的計價和結算功能,提高離岸市場的人民幣流動性。
其次,啟動數字人民幣在香港的零售應用,並探索在金融機構等批發領域的應用,充分發揮數字人民幣可追蹤、可程式設計的優勢,從技術層面促進人民幣國際化。
再次,結合香港北部都會區建設,研究將LME和QME的倉儲系統實現對接互認,使LME的倉儲進入內地取得突破,並可配合推出相應人民幣計價產品,促進人民幣國際化拓展到大宗商品領域。
最後,伴隨海外流入內地的投資規模日益龐大,這些資金迫切需要金融衍生品等風險管理工具。可探索將香港建設成為海外投資者投資中國的風險管理中心,重點發展人民幣相關的各類風險管理產品,近期可以推出國債期貨等。
三是鼓勵和支援香港在“一帶一路”投融資、金融科技和綠色金融等方面進行更多探索和嘗試。
作為內地企業“走出去”的重要門戶,香港應進一步完善金融服務體系,助力內地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作為全球資產管理中心,香港也可吸引更多的國際投資者參與共建“一帶一路”。作為國際清算銀行首批設立的三家創新中心之一的落戶地,期待央行與香港金管局加強數字貨幣和監管科技等方面的合作探索,充分挖掘金融科技的發展潛力。香港還應充分發揮其國際化“超級中介人”的作用,為國際投資者購買中國綠色金融產品提供通道和平臺,並在此過程中積極參與推動綠色金融產品標準的制訂和市場規則機制的對接。
我對香港的長期繁榮、穩定和發展始終充滿信心。在我看來,未來一段時期,香港應著力發揮好國家“十四五”規劃確定的“八大中心”作用,抓住高質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歷史性機遇,鞏固獨特發展優勢,深度挖掘發展潛力,以更加積極主動的姿態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中國基金報:作為港澳委員,我們發現您非常關注香港的發展和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也一直在為香港的奔走吶喊。2020年,您曾經遞交了一份《關於加強香港人才優勢將粵港澳大灣區打造為國際人才聚集地的提案》,在您看來,這兩年這份提案是否得到了採納?粵港澳大灣區內的國際人才引進工作有哪些進展?
張懿宸:2020年我曾在提案中建議,應研究加強政策傾斜和鼓勵,吸引更多國際化人才到大灣區就業、定居,另外還可參考“橫琴模式”,在大灣區範圍內,為人才在住房、稅收、簽證、子女教育等方面提供更靈活政策等。很高興看到,人社部等四部委於去年9月釋出了《關於支援港澳青年在粵港澳大灣區就業創業的實施意見》,在拓寬就業渠道、支援創新創業、提升就業能力、最佳化就業服務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新措施和新舉措,相信未來會有越來越多包括港澳青年在內的國際化人才聚集大灣區,尋找到施展才華、成就自我的機會。
三大建議解決PE行業“募資難”
期待S基金破解退出難題
中國基金報:您已經連續15年參加兩會了,作為私募股權行業的傑出代表,今年您對私募股權行業有哪些方面的提案/建議?
張懿宸:私募股權投資作為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的有機組成部分,已成為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推動力量,在直接融資、股權融資方面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今年也恰好是中信資本成立20週年,我們有幸見證並參與了中國私募股權投資行業從無到有,發展壯大的歷程。行業目前體制機制基本建立,體量規模已成氣候,同時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發展中的問題。應始終堅持監管規範和促進發展兩手並重、為資本設定好“紅綠燈”,明確規則,劃出底線,著力引導行業規範、有序、健康發展。今年針對PE行業我們建議如下:
一、為私募股權市場引入更多源頭活水,解決PE行業長期面臨的“募資難”這一挑戰。具體包括,1)研究將私募股權基金逐步納入企業年金和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投資範圍,可選擇有條件的地區,挑選符合資格的優質基金管理人開展先行先試。2)對保險機構現行考核機制進行調整,對險資投資股權投資基金適用更符合市場特性的考核辦法,以及與之相匹配的一級市場投資收益會計核算標準,從實質上解決如當期收益考核等與產品特性、投資週期不匹配導致的險資配置股權投資基金的操作難題和顧慮。此外,建議研究進一步簡化投後報備流程,適當提高風險容忍度。3)期限錯配問題目前仍是銀行理財資金投資私募股權基金難以逾越的障礙。建議結合《商業銀行法》修訂,研究出臺支援性政策,鼓勵銀行及理財子公司透過產品創新等方式,逐步擴大對私募股權基金投資選擇範圍,建立可持續出資機制。
二、加強對政府引導基金的頂層設計。近年我國政府引導基金的設立步伐有所放緩,發展進入存量最佳化和精耕細作階段。建議:1)加強對政府引導基金體系的頂層設計,確保源於政府財政的引導基金規模總量合理適度,整合部分割槽域記憶體量引導基金,解決重複設立、資金分散的問題。2)進一步最佳化制度,堅持適度管控。明確主管部門、引導基金和GP的權責邊界,儘量減少行政干預,減少GP佔股、投委會席位等不符合市場慣例的條款訴求,進一步最佳化決策流程和效率,最大限度給予管理人和基金市場化運營空間並建立適當的容錯機制。
中國基金報:我注意到您對S基金尤為關注?事實上,S基金在中國還是起步階段,您提出這個提案是基於什麼樣的考量?
張懿宸:在2015年開始的“雙創”和“供給側改革”推動下,大量資本湧入市場。2015-2018年的4年時間裡,中國私募股權市場募集資金總量超過5萬億人民幣,而參與到其中大部分投資者此前並未經歷過一個完整的退出週期,缺乏對基金退出重要性的風險認識。2018年出臺的“資管新規”對整個金融市場的募資和投資行為進行了規範,然而猛然關上的“水龍頭”卻極大地增加了私募股權市場的募資難度和退出壓力。
在此背景下,國內S基金、S基金交易試點平臺的產生和完善是VC/PE行業一直翹首以盼的,有利於進一步開啟VC/PE的退出通道。但當前發展存在一定的痛點,比如對已投底層資產的估值定價缺乏統一標準、買賣雙方市場需求暫未形成規模、無法及時獲取有效資訊、中介機構專業能力有待提升等。此外,政府引導基金份額轉讓時如何定價、是否需要進場、是否需要評估、是否可能涉及國有資產流失等問題也有待明確。從有關機構資料看,目前IPO仍是首選退出路徑,大多數管理人仍對份額轉讓作為基金退出方式持觀望態度。
針對S基金的提案,主要目的在於持續拓寬私募股權和創業投資基金退出渠道,促進金融與產業資本實現迴圈暢通,也是希望呼籲監管部門能夠未雨綢繆給予足夠重視,與業界一道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PE二級市場發展路徑。
三屆政協委員還關心這些問題
中國基金報:今年兩會期間,除了您自己的提案,您還關注哪些方面的民生、經濟問題?
張懿宸: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複雜嚴峻,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要繼續做好“六保”、“六穩”工作,特別是保就業保民生保市場主體,這也是我們非常關注的。我目前還擔任麥當勞中國的董事會主席。作為一家擁有14.5萬名員工的大型企業,同時也是與眾多百姓日常息息相關的餐飲連鎖企業,我投入了很多精力在公司管理中,也經常會嘗試透過遍佈全國的4000多家麥當勞店鋪,去觀察經濟和民生的細微變化。
新冠疫情發生以來,國內餐飲、旅遊和娛樂等第三產業經受了嚴峻考驗。伴隨疫情反覆,商業服務業頻繁出現關門、裁員、減薪、斷供現象,引起社會廣泛關注。餐飲行業作為勞動密集型企業,一方面肩負穩就業、保民生的社會責任,另一方面承受著原材料、人工、房租、電價上漲的經營壓力,行業中大部分企業運營艱難。據不完全統計,2020年、2021年餐飲業均為負增長,2021年全國餐飲企業關店約88.5萬家。
市場主體承載著數億人的就業創業,應該繼續面向市場主體實施新的減稅降費,幫助他們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減負紓困、恢復發展。業界普遍呼籲,希望政府研究延長階段性降低社會保險費率的過渡期政策,幫助企業克服疫情影響,減輕運營壓力,穩定就業。
中國基金報:最後,能否談一下您這15年來持續參政議政的體會是什麼?
張懿宸:能夠連續三屆擔任政協委員,我倍感榮幸,也感到肩負的責任重大,深知這一身份所承載的期盼和信任。
過去15年來,人民政協工作蓬勃發展,不斷推陳出新。在國家大事方針的制定上,代表委員的參與度不斷提高,參政議政的能力也持續提升。作為來自經濟界和香港地區的委員,能發揮橋樑和紐帶的作用,透過連結內地和香港、政府和企業,反映一些工作中的實際問題,為政府工作建言獻策,這讓我感到十分欣慰,也十分珍惜這樣的機會。
我每年準備的提案都是來自於實際工作中的難點痛點,部分提案是關於投資行業;部分提案是從調研接觸到的實體經濟企業中來的。我能感受到政府在認真傾聽委員的呼聲,有些提案建議很快就得到積極回應,並採納進相關的政策中。例如,去年兩會,我提交了關於公募 REIT s延展到持有型商業不動產的提案和加快冷鏈物流行業全面發展的提案,我們很快就看到財政部和稅務總局在今年春節前釋出了關於REITs試點的最新稅收政策,國務院辦公廳去年底印發了“十四五”冷鏈物流發展規劃,提案的一些建議已經體現在這些政策措施中,這也讓我倍受鼓舞。今後也將繼續加強調查研究、協商議政,為關乎國計民生的關鍵問題、重大問題積極建言獻策。
編輯:小茉
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