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羅斯發起軍事行動之後,西方媒體大多對烏克蘭報以支援和同情,而對俄羅斯則喊打喊殺。
前兩天,美國宣佈,將俄羅斯常駐聯合國代表團12名俄羅斯代表團工作人員從位於紐約的聯合國總部趕走。
歐盟則對“今日俄羅斯”、俄羅斯衛星通訊社等所謂克里姆林宮“媒體機器”實施禁令,“它們將不能再散佈謊言來為普京的戰爭辯護,也不能在我們的聯盟中製造分裂。”
至於被歐美國家民眾廣泛使用的社交媒體平臺,如推特、YouTube等,也在全面“撲殺”俄羅斯媒體。
是的,西方不希望世界聽到來自俄羅斯的聲音,因為來自俄羅斯的訊息會戳穿它們的謊言,會揭露它們的“雙標”嘴臉,所以他們正在推進一套全方位的“捂嘴行動”。
不過,最近法國媒體的兩次現場連線,卻透露出一些西方媒體不太願意被人知曉的資訊。
法媒連線在法烏克蘭人期待辱俄,大姐竟揭自家短醜批西方“雙標”_嗶哩嗶哩_bilibili
2月24日,戰爭開始的當天晚上,法國LCI新聞臺的一檔評論節目,連線到一位身在法國的烏克蘭僑民維多利亞。
主持人的本意大約是想了解一下維多利亞是否對烏克蘭的局面感到擔憂,先是介紹稱維多利亞的家人住在烏克蘭首都基輔,隨即問她,你的家人逃跑了嗎?
結果,維多利亞在簡單回答了一句“沒有”之後,就開啟了“吐槽模式”:“我不知道總統和這個‘傀儡政府’現在到底在捍衛什麼”,烏克蘭人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經濟衰敗,社會腐敗……
演播室內的主持人和嘉賓似乎被她的發言驚到了,打斷她的話問道:“你說的是澤連斯基嗎?”
維多利亞肯定道:“當然是澤連斯基,不然呢?”
主持人又進一步確認道:“你是指烏克蘭按照正常民主程式選舉出來的澤連斯基其實只是個‘傀儡總統’嗎?”
維多利亞答道:“是的,而且他壓根不是一個民主的總統。他封禁了四家反對他的電視臺,有些記者也消失了……只是人們不知道罷了。”
主持人又問,是西方認為“俄羅斯是邪惡的”和“烏克蘭是民主的”,太簡單了嗎?
維多利亞立馬稱,當然不是那麼簡單,此事不是非黑即白。
主持人再反問維多利亞,難道你們對俄羅斯軍隊進入烏克蘭還挺高興?
維多利亞給出了肯定答覆,隨後繼續炮轟烏克蘭當局。
這“自揭家醜”的做法,讓演播室陷入一陣尷尬,嘉賓趕緊開始為這個局面找補。
相關影片傳到網際網路上之後,不少海外網民表示被這位“耿直姐姐”給整笑了。不過,也有人認為,她的說法過於片面,是俄羅斯的“追隨者”。
那麼,當地時間3月1日,法國電視臺CNews公佈的一段採訪影片,或許能為維多利亞的言論作一個“註腳”。
在這段影片中,CNews連線了常駐頓巴斯地區的戰地記者博內爾,博內爾在採訪中直言,烏克蘭空軍從2014年起多次轟炸頓巴斯地區,8年來已經“有13000名烏克蘭人因此喪生”,她將此定義為“屠殺”,“這些都是泯滅人性的罪行”,並稱這種情況從未停止,甚至她前兩天所在的戈爾洛夫卡的村莊也成了轟炸目標。
她還表示,自己2015年就開始拍攝當地情況,此次衝突升級後,自己每天都在用鏡頭記錄,有照片,有影片,可以公開,“這些都可以作為證據”。
演播室的主持人驚訝地打斷博內爾,問道“你意思是烏軍(在轟炸頓巴斯地區)?”
博內爾給出了肯定的答覆。並表示非常抱歉,讓觀眾們知道了這些殘忍的真相,自己是在不帶政治立場地闡述自己看到的情況,戰爭是可怕的,希望自己的發聲可以被更多人看到。
這條影片同樣在海外社交媒體上引起大量關注,網民的意見同樣呈兩極分化。
有人質問:“烏克蘭當局從2014年起就在轟炸他們的人民!這就是歐盟想要支援的嗎?為什麼媒體2014年以來什麼都不報道?”
也有人反對道:“這(頓巴斯地區)是一個持不同政見的地區,如果科西嘉島和布列塔尼半島要與法國分裂,法國政府會作何反應?”
事實上,這才是俄烏衝突的真實狀態。
講述這些事實,並不是為了要為俄羅斯開脫,僅僅是為了指責西方的“雙標”。
國際政治從來就沒有非黑即白,有的只是複雜的利益衝突和歷史糾葛,而西方國家所站的“道德高地”,一開始就是透過操控輿論,人為抬高的。
反對戰爭沒有錯,但對於戰爭,我們更應該進行反思: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戰爭。
常說偏聽則暗兼聽則明,如果不能平等地傾聽雙方的訴求,從根源上解決矛盾,那麼隱患永遠都在,和平永遠是暫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