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俄烏戰爭,俄軍之所以能夠憑藉區區數萬兵力迅速分割包圍數量佔據絕對優勢的烏克蘭軍隊,其中的關鍵之一就是俄軍採用的“大縱深戰術”,即利用機動部隊快速穿插到烏克蘭大後方,針對節點城市實施有效包圍後,後續部隊快速,最終形成一個針對烏軍主力的巨大包圍圈。這種戰術的核心就是“絕對的快”,在推進過程中不能作任何停留,也因此在前期的人員傷亡和裝備損失會較大,尤其是裝備這一塊,武器裝備一出現問題就必須直接拋棄。因此我們可以看到網上俄軍拋棄的大量故障裝備,從主戰坦克到步兵戰車,甚至是防空導彈和自行火炮。俄軍這樣做是刻意還是無奈呢?今天我們就來簡單分析一下,並看看我們能夠從中汲取哪些經驗教訓。
首先我們來分析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
一方面是俄軍戰術上的原因。俄軍秉承了冷戰時期蘇軍的戰略思維,那就是所有的武器裝備,哪怕是再先進的也都是消耗品,當需要快速推進實現目標的時候會毫不猶豫拋棄任何故障/油盡/損壞的戰車,回收或者修復那是後續部隊的事情。也許在外人看來像T-90A、T-80U、2S19自行榴彈炮之類的高階武器丟了可惜,但在俄軍看來統統都是沒問題的,結合很強的軍工生產能力來補充裝備,這種承受損失的能力會特別強。在某種程度上這種看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對於具有完整軍工體系的俄羅斯來說,這些就是消耗品,只要不計成本捨得花錢,這些裝備都能很快生產出來。
不過在筆者看來,這只是最表層的原因,造成這種情況的其實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原因,那就是俄羅斯缺少和中國一樣的全輪式底盤的合成化部隊。為什麼這樣說呢?原因很簡單!首先我們分析俄軍丟棄的裝備型別可以發現絕大部分都是履帶式裝備,輪式裝備很少。這是因為履帶式裝備雖然看起來威猛,而且越野機動性也更好,但是它真的不適合超長距離的履帶行軍。據研究,現代主戰坦克連續強行軍200公里基本都要趴窩10%~15%,而在像在烏克蘭這樣如此複雜的實戰環境下,出現20%甚至更多的履帶式車輛掉隊更是實屬正常。而考慮到是敵後,這些被放棄的坦克等戰鬥裝備基本等於是戰損了,這幾天在網上,很多烏克蘭人便釋出了將被拋棄的俄軍裝備摧毀或者是拖走交給烏克蘭軍隊的影片。
因此,履帶式車輛要進行長距離機動,要麼使用火車,要麼使用拖車。火車肯定是無法考慮的,不過烏克蘭相對發達的公路網,俄軍按理應該準備大量的拖車,但實際情況是俄軍需要在尚未被佔領的烏克蘭領土上高速穿插,這些地方屬於敵佔區,拖車根本無法使用的,因為坦克等在拖車上是需要固定的以避免行駛過程中出現翻車,但是這也就意味著一旦遇襲就很容易全部完蛋。所以俄軍這次選擇履帶式行軍是不得已的辦法。
事實上這次俄羅斯被迫選擇全履帶行軍的關鍵原因正是缺乏合適的中型輪式裝甲車底盤。可能有小夥伴會疑問了,俄羅斯不是裝備有大量的BTR-80和BTR-82A輪式裝甲車嗎?怎麼會說沒有合適的呢?誠然,前蘇聯是全世界最早大規模裝備輪式裝甲車的國家。當前的俄羅斯也同樣裝備了規模龐大的輪式裝甲車。但是無論是BTR-80還是BTR-82A,其設計理念都是前蘇聯四代按照廉價的裝甲運兵車來設計的,因此尺寸和重量相對於西方和中國的同類型裝甲車要小不少,最大重量只有15噸(西方和中國同類型裝備都在20噸以上)。
這就導致了三個大的問題,首當其中就是防護性不足。BTR-80的正面裝甲只能抵禦12.7毫米子彈的攻擊,其它部分只能抵禦7.62毫米子彈的攻擊。BTR-82A主要是提高了乘員在車輛被摧毀後的生存能力,其採用的措施包括在車體內部加裝防碎片內襯,換裝更先進的滅火抑爆系統,強化車輛的防雷效能等,據悉這一系列的防護增強措施使BTR-82A的生存能力提高了20%,但是基本的防禦力並未變化。此外,兩款均不能安裝附加裝甲,相比西方國家和中國的同級別輪式裝甲車,是典型的薄皮大餡。由於採用了後置式發動機佈局,車內載員必須透過側門,也就是位於車體兩側的第二、第三軸之間的大門離開車輛,相對於直接暴露在敵人的炮火下。
不僅防禦性能差,由於過分控制重量和成本,BTR-80和BTR-82A的底盤承載能力也比較差,無法像西方和中國同類型裝甲車那樣安裝大口徑的高膛壓坦克炮,或者其它型別的重武器。BTR-80的武器也就是一挺14.5毫米重機槍和1挺7.62毫米PKTM式同軸機槍。即使是升級後的BTR-82A將重機槍換成了1門30毫米2A72型自動炮,但是火控系統也相當簡陋,根本無法和步兵戰車抗衡。
俄羅斯其實也早已意識到了BTR-80和BTR-82A的侷限性,很早就研製了“迴旋鏢”輪式裝甲車,並在2015年定型。“迴旋鏢”按照西方的理念設計,車體更大更重(戰鬥全重20噸),防護性也更強,還能加裝附加裝甲進一步提升生存能力。此外,整車還採用了模組化設計,除了最基礎的步兵戰車,還可以發展出裝備各種其它各類武器的變形車,便於統一後勤維護。
不過受限於俄羅斯的經濟能力,俄軍目前連“迴旋鏢”最基礎的步戰車版本裝備的數量也很少(基本只用來閱兵),更不用說裝備像“裝甲指揮車、自行火炮、坦克殲擊車”之類的變形車了。
所以,就算俄羅斯明明知道輪式裝甲車比履帶式車輛更適合在公路上長距離奔襲,但怎奈財力有限,現役的BTR-80和BTR-80A輪式裝甲車只能當裝甲運兵車使用,根本無法像中國一樣打造一隻真正的輪式合成化部隊,配套的作戰車輛(比如自行火炮、步兵戰車和坦克等)只能用履帶式車輛補充。這才是這次俄烏戰爭,俄羅斯沿途捨棄大量作戰裝備的根本原因。
我們從中汲取的經驗教訓
可以說,俄軍在這次俄烏戰爭中的教訓給我們生動地上了一課。首先就是俄羅斯“千錘百煉”的“大縱深戰術”值得我們學習。高速奔襲,快速穿插對敵人分割包圍,對我們提高裝甲部隊的應用有著極大地幫助。
其次就是不能過於迷信履帶式重型合成化部隊,其生存能力、打擊能力和野外機動性固然是強,但是在像烏克蘭這種城市化水平較高的戰場環境下,如果要進行大範圍、長距離的高速機動突襲的作戰,輪式底盤的裝甲車輛才是首選。幸好我國早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在軍改過程中避開了俄軍踩的雷,建立了全輪式底盤的中型合成旅。目前我軍中型合成旅主要有4×4、6×6和8×8三類輪式底盤,其中核心的便是8×8的ZBL-08式裝甲車底盤。區別於俄軍的BTR系列,我國的08式裝甲車採用了西方的設計理念,底盤尺寸和重量都向西方靠齊,戰鬥全重超過21噸,車身採用軋壓均質裝甲和外掛陶瓷複合裝甲的設計,車體正面可以防禦100米內的12.7毫米穿甲彈和1000米內的23毫米穿甲彈。車身側面可以抗擊距離100米內12.7毫米穿甲彈,防護效能達到了西方先進水準,後期還能透過更換附加裝甲模組來進一步提升防護力。
ZBL-08式裝甲車在車族化方面更是走到了全球前列。除了標準的裝甲運輸型和步戰車,還開發了11式輪式突擊炮,裝備一門長身管的105毫米線膛炮,發射穿甲彈時能夠在2000米距離上擊穿500毫米的均質鋼裝甲,還裝備了先進的數字化火控系統,具備動對動射擊和全天候作戰能力,能夠有效對付二代和早期三代主戰坦克。
此外,還有6管25毫米輪式自行高射炮、09式122毫米輪式自行榴彈炮、裝甲搶救車、裝甲救護車和裝甲架橋車等也都採用了該款輪式底盤。再加上採用其它輪式底盤的紅旗17A伴隨式防空導彈、05式120毫米自行迫榴炮、輪式紅箭10重型反坦克導彈發射車、11式122毫米輪式自行火箭炮、PCL-181型155毫米和PCL-171型122毫米卡車炮。雖然我軍軍改的啟動時間要晚於美俄兩國,8×8的輪式裝甲車的研製和裝備也要晚於美俄,但是我軍卻是第一個真正擁有全套輪式裝甲車底盤的合成化部隊的國家。可以說,如果把烏克蘭戰場上的俄軍與中國中型合成旅互換,全員輪式化的中國中型合成旅的表現要好很多,不僅突擊速度更快,而且全程也不會丟棄數量如此之多的故障/戰損/無油車輛。
俄軍其實應該很早就清楚地預見到了履帶式底盤和輪式底盤的優缺點,併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但怎奈多次遭受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經濟制裁,尤其是從2014年之後經濟嚴重下滑,即便是研製出了心儀的裝備,也沒有足夠的資金去大量裝備部隊。正所謂“國富才能軍強”,這才是俄羅斯這次俄烏戰爭給我們最大的啟示